理论教育 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盘古开天与狩猎合作

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盘古开天与狩猎合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盘古开天故事表达的原型是中国北方狩猎的古羌人部落中男性英雄率众创新,从母系部落中另辟天地分化出父系部落的社会背景。徐整的《三五历记》是最早记录盘古开天故事的。同时,带来了盘古开天的故事。于是,后人把盘古这“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的高效合作行为总结成了中国第一部产业生存性的实操经典,即叫做“连山”的合作守则,并进一步形成了《连山·易》,最后把它作为代表中国五部《易经》的理性之冠。

“追羊族”古羌人在生存地域选择上,避开了已有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区,而选择了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西北,无意中体现了后人所说的“谦让”精神。及至传说中的盘古部落在合作狩猎中崛起并“开天”,让一个在追随生存效率中不迷失自己行为引导的源头民族由此而生。

DNA及考古显示,1.4万年前,最后一支非洲智人进入中国后,他们匪夷所思地自觉选择了仍为天寒地冻的西北方向,进入了成都平原和西藏地区。这是盘古族群的前身—追羊族古羌人。已很早就有狩猎特征,并懂得“谦让”的古羌人族群男性英雄“盘古”为主角的开天辟地的故事,是中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它包含的文化内核究竟是什么呢?

图1.11 明代王圻父子编绘《三才图会》中的盘古画像

图1.12 父系社会形成后在汉江两侧C1人类活动区域示意图

图1.13 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大型类书《艺文类聚》明刻本卷一首页

盘古开天故事原形: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摘自唐·欧阳询等纂《艺文类聚》卷二引《三五历纪》)。

盘古开天的故事之所以深得中国人着迷并得到经久传颂,是其故事的内核包裹着“天高、地厚、人长”这一引导人类关于“天、地、人”为一体理性源头的关联思考,它把中国文明演化指向一个起点,并具有实际操作依赖的文化惯性。

盘古开天辟地,这里的“天”是指天时,或社会最高层;开天是指社会体制创新,显示盘古创新了父系。“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是表达盘古率众从早到晚,以天时、地理为引导围山狩猎的生存之道。“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表达了中国源头人类是关注到了让人“天长地久人和”天人合一长期生存优化的理性。盘古开天故事表达的原型是中国北方狩猎的古羌人部落中男性英雄率众创新,从母系部落中另辟天地分化出父系部落的社会背景。中国文化中的“天”,常常对应的是社会顶层。这是一个中国最早见于文献著录的酋长部落在生存演化中实现社会转型的现象表述,这种转型是着力于生产力创新中发端实现的。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具体是说盘古在率众围山狩猎时,以太阳升起的方向或正午太阳移动到达头顶中心的位置为信号,让处于围山各点位的族人统一行动,将所围之山中的动物驱赶到一个约定方向位置的陷阱,从而让部落高效地获取猎物。如果这一想象是接近事实的,那么,将是中国人类最早大规模团队合作的开始。一个源于“谦让”又善于“合作”并能守时高效获取更多生存资源的新型酋长部落社会,也许就是这样演进形成的。相对习惯于散兵游勇式的单兵捕猎行为,合作狩猎的效率显然更高。

图1.14 《艺文类聚》最早征引了三国时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中提到的盘古传说

“盘古开天”的故事历经久远,代代相传的偏差和后人认知的补充提炼,让故事包裹的时代烙印在神话中大放异彩。从故事所述的方向位置及所涉事迹及后人从其关联故事中的逻辑补充和互证来看,其生存进取的文化和部落合作的理性在后人行为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结合DNA等技术的印证,使这个故事的真实含义被更为丰满的显现出来。中国人类大融合的发韧点可能就在此处。

智人进入的中国云南地区物产丰富,向东也比较温暖富饶,当1.4万年前冰川期还没有完全退去时,这支最后到达的追羊人群可能是在非洲智人狩猎传统理性学习中懂得了“谦让”而向北去了。(www.daowen.com)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西北,最后却是由千山万水数千公里外的,长江以南的学者笔下被正式编录了下来。徐整的《三五历记》是最早记录盘古开天故事的。清人编纂的《全三国文》卷七十三《吴十一·徐整》记载:“整字文操,豫章人。为太常卿,有《毛诗谱》三卷。”另外,还著有《五运历年纪》《孝经默注》等书。徐整记录的盘古开天故事,源出何处,已无法得知。但据推测,可能与上古时期多氏族部落的会聚融合有关。甲骨文显示,当时已有上百部落分布在多地,各部落间在相互交流或融合中,可能就保留了其他部落的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至于故事传说等。特别是未知现象,往往也在口耳相传中,变得越来越神奇,传说情节也越来越完整,最终以某个人物作为故事的核心。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认为:“今世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饶宗颐先生也认为:“盘古神话之由来远矣。”

图1.15 载有大禹募工采集海贝故事的《金山卫春秋》(上海市金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

图1.16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言偃(子游)

今天的地貌实态显示,上海奉贤海滩今存沙冈有大量的残破贝壳堆积物,而在一本史话类地方文献中也引述了流传已久的一个故事:据说4100年前,在上海沙冈最南端的浮山岛附近,大禹曾派兵三千、募工二万建宁海城,其目的是采集沙冈一线海贝为币及开发海岸渔业产品。同时,带来了盘古开天的故事。

另有一个说法,盘古开天的故事最早是由2500年前上海沙冈偒傣人子游北上拜师孔子后带回江南的。但也因历史久远,主流学者也未敢拿捏。也有说法,这个故事一直在社会主政的高端人群中流传。所以,导致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之类的民间文化流传中没有出现。

盘古开天的故事,可能发端于一万年前的中国西北,曾由口耳相传至4100年前,再由帝尧次女、贞人女匽盘问老爹远古之事而得“盘古”一词,并将这个故事带到江南。“万八千岁”“盘古极长”的表述包裹而来的是说盘古创新狩猎并开始圈养被捕获的各种动物,从而建立起一个特别有生存持续力的父系部落是很久远的事。也有后人把“一日九变”理解为狩猎行动白天工作九个小时的约定,而把“神于天”理解为盘古部落在连绵的山峦中合作狩猎时校对太阳方向和位置而采取行动的对照,“圣于地”是指盘古部落依赖狩猎实际条件指定地点,并完成约定合作行动后收获更多猎物的唯物追求。

于是,后人把盘古这“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的高效合作行为总结成了中国第一部产业生存性的实操经典,即叫做“连山”的合作守则,并进一步形成了《连山·易》,最后把它作为代表中国五部《易经》的理性之冠。因为中国社会的产业理性源于“谦让与合作”而成《易》。

图1.17.1 现存于贵州荔波县档案局的水书《连山易》文本

中文“易”字是容易生长=高效的意思。但真正要让人类生存优化变的易长高效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族群规模持续扩大中,社会在人口和生产增量失衡的条件下,让社会放弃掠夺性的战争,选择在和平合作创新中实现“高效易长”,确实是人类社会中绝无仅有的理性。事实上不断扩大包容的社会会让人类更强大。中国最早的谦让、合作与创新价值观能广泛的贯彻在中国生存文化之中,关键在于这些原始观念是能够引导和支持中国早期族群维系长期生存和生存的优化,并实现持续“包容与创新”这一关系有关。《连山·易》在源头上告诉中国早期族群,合作的力量是大于单一力量的。并且,正是这一关系持续引导了中国北方族群的演化并沉淀了中国的理性文明。虽然说的是“易”,其实是极不易。

图1.17.2 现存于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的水书《连山易·八卦图》

一个让中国文明持久并不会迷失方向的源头理性在“谦让与合作”中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