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要分析的“角度”,是指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角度,是导演所使用的视听语言中的一种,笼统地说就是指在拍摄影片时摄影机或摄像机所采用的角度,或者说画面镜头的角度。《电影艺术词典》对摄影角度给出了详细的注解:“摄影角度是指摄影机拍摄时的视点,也就是构图时运用摄影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画面的拍摄位置。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三个因素所决定。在电影摄影创作中,是以确定一系列摄影角度来完成造型任务以及戏剧任务的。摄影角度是处理影片空间结构和时间顺序的手段之一。摄影角度运用得当,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就会显得极为生动、活泼,可产生最佳的造型效果,对刻画人物、揭示剧情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影片风格的形成。”
以上对角度的定义是一些早期电影专家们专门为电影造型手段所设定的,但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和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所遵循的理念和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愈来愈相近,因此,基本可以认定以上的定义同样适用于电视语言。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现代影视作品中,摄影或摄像的角度变化往往是非常丰富的。例如,运动摄影中的角度变化、一个场景的多视点变化(也就是多角度的变化),甚至在一个镜头中也会出现多种角度和多个视点的交替变化。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角度就是视点。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在导演结构影片所依赖的视听语言中,拍摄镜头画面使用的设备、所采用的角度,往往代替的是影片中众多角色的不同视点,很多时候也是代替身处影片之外的观众的视点。
学习到这个阶段不难发现,其实对于那些日后准备走实践道路的导演来说,导演所使用的视听语言几乎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理论和词条,就像角度一样,相信借助上文中的解释,一般人都能理解角度在导演语言中的所指。但只要对角度做一些相对深入的研究之后,就不难发现它和前面曾讲过的很多知识点一样,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特别曲折、迂回之处,但其内部却蕴含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值得研究一二。
关于角度的划分,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下面就详细地分析一下角度的具体划分。
第一种分析“角度”划分的方法,是从前面所谈过的角度所蕴含的本质来看的。角度虽然指的是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镜头画面时所采用的具体的角度,但它代表的毕竟是不同人物的视点。因此,角度的第一种划分方法就是依据角度具体所代替的人物的视点而定的。用这种方法来划分的角度,一般分为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主观角度指的是摄影机或摄像机代替的是剧中角色的视点,这个主观不是指导演主观的角度,而是专指剧中角色的视线角度、视线方向、视线聚焦的具体位置等。
主观视点或者说主观角度在影片中采用得也比较多,例如手冢治虫早期的短片《跳》,全片由一个主观镜头贯穿,代表着影片主角的视线。影片从一条街道开始,镜头带领着观众翻山越岭,穿过人间、炼狱……环绕世界一周之后回到了起点(见图6-1)。
图6-1 《跳》
摄影机或摄像机在一部影片中很难做到所有的拍摄角度都是主观角度,所以无法代替角色们的视点时,它所代替的就是观众的视点。观众的视点往往是客观的、冷静的、间接的。如此评价观众视点的原因很简单:一般观众是很难真正参与到剧情中去的,因此观众在观看一部影视作品时,经常处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来看待银幕里和屏幕间所发生的事情。观众被影片打动和直接参与剧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好比说,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两个人当街发生言语冲突,如果该人被两个人争吵的内容吸引,他必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站在同争执双方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该人有可能被其中一个人的话所打动,甚至对对方的处境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而该人也有可能会对吵架另一方充满了反感甚至憎恨。该路人站在路上进行“观战”时所经历的情感过程,几乎与观众看片的过程无异。唯一不同的是,路人在“观战”的过程中,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可能会一时冲动,直接参与到争吵当中。如果该人充满了正义感而且又是性情中人,加上敢于直言,很有可能会忍不住在争吵现场帮他认为需要帮助的人说几句话。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发言往往会引火烧身,也许还会使争吵升级,从两个人扩大到三个人,并发生肢体冲突。但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绝不需要有这种担心,无论对剧中人抱有何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何等强烈,都无法冲进银幕直接参与并改变剧情。所以说,观众是处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整部影片的。因此,摄影机或摄像机代替观众的视点就被称为客观的角度。而客观的角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也是有距离感的、客观的、冷静的。
在解析镜头的运动与静止时,曾提到过一部小成本的欧洲影片《罗塞塔》,导演在该片中借助不规则的肩扛手提式的拍摄方法造就了影片写实、自然的风格。实际上,如果全面地考虑这种影片风格就会发现,其主要靠镜头貌似毫无设计感的运动得来。但镜头的角度以它特有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类型。因此,在这部影片中,客观的拍摄角度占很大比重,也就是说摄影机的参与感不强,总以一种保持某种特定距离的视点来观察剧中人的种种表现。这种距离感就像观众观看影像里的万千世界一样,既有全情的精神投入,又有不可逾越的物质距离,会产生双重但客观的感受。因此《罗塞塔》这部影片的真实、自然、写实的风格从另一个侧面被强化了。而这个侧面就是依靠调整好摄影机的拍摄角度得来的。
第二种角度的划分方法很简单,就是根据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的方向,具体说是根据拍摄镜头画面的机器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定的。
(1)水平角度是指拍摄镜头画面的机器与被拍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视点和水平角度。具体说就是摄影机或摄像机与人眼处在相同的高度,这是在一般性的影片中使用率几乎最高的角度。水平角度拍出来的镜头,因为接近人眼平视的高度、角度,所以镜头画面一般会给人以平稳、客观、常规的感觉。但如果镜头画面里不单单有人物,其周围环境也在画内(特指带着地平线的环境),那么在这种角度的镜头中,地平线一般会处在镜头画面的中央位置,这容易造成画面被分割的感觉。且水平的角度不利于那些想在影像、风格、镜头等方面追求个性的导演,一旦用得过多就会让影片趋于平淡,甚至还会给人带来一种呆板的感觉。
(2)俯拍。当摄影机和摄像机在拍摄时,其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摄影机或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则形成了俯视与被俯视的关系,这种拍摄角度就是俯视的角度。通俗地说,俯拍就是根据剧情、镜头需要,镜头处在高处,从上往下拍被摄物。我们举个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人站在楼上,俯瞰楼下草坪里两个小孩嬉戏,人和孩子就形成了俯视和被俯视的关系。该人站在十几层高的阳台和该人站在一楼阳台上,同样都会形成俯视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俯拍可以形成无数个角度,这些角度的选择取决于镜头内容、影片需要和导演的追求。
当俯拍镜头中带环境或单纯拍场景时,环境和场景的地平线处于镜头画面上部,甚至在画面外部。因为在俯拍镜头中,竖线条会形成很强的透视感,被拍摄对象自然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透视关系,即处于高位置的被拍摄对象会变大,处在画面底部的被拍摄对象则变小。透视关系的大小、程度强烈与否同俯拍的角度以及与被拍摄对象竖向线条的长短有关。另外,俯拍镜头可以清晰地展现由景物、环境以及其他被拍摄对象之间的空间的深度感。但如果是垂直的俯拍,以上所述的情况就不成立了。根据俯拍角度的不同,俯拍镜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压抑感和低沉的氛围。以拍人为例,当被拍摄的人与镜头之间距离比较近时,会形成被摄对象头大脚小这种夸张、强烈的透视感。这种夸张的俯拍镜头如果用的位置不合适,会给观众带来虚假、夸大、不真实的感觉;但很多导演会根据影片风格、人物个性以及情绪的需要大胆使用这种夸张的俯拍镜头。再有,在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拍摄中,为了把女主持人和女主人公表现得更加清秀,往往会把镜头升得略高于被拍摄对象,这样一来,镜头以一种普通观众难以察觉的微俯角度来拍摄,画面中被拍摄人物的脸会显得瘦一些。
一个有追求的导演,一定会深度发掘手中所能掌控的镜头语言。如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影片《杀手里昂》中处理大反派缉毒警组长一个吃药的动作时,就很巧妙地通过一个俯拍镜头表现出其内心的变态、个性的怪异与暴虐。故事情节大致如此:缉毒组长带领一群人怒气冲冲地来到玛蒂尔德家门外的长廊,准备教训一下玛蒂尔德的父亲,并让他交出私藏的毒品。调度感很强的一行人从不同的方向向玛蒂尔德家走来,最后一个出场的就是这名凶残无比的组长,他站在镜头前从兜里掏出药盒吃药(见图6-2至图6-4)。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吃药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镜头,在导演手中却被处理得不仅生动到位,而且极为准确地展示出了这个人物扭曲的个性以及他当时变态的内心感受。如此抽象的性格及内心活动,导演仅仅用了一个几乎垂直角度的俯拍,再配合演员的表演,便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6-2 《杀手里昂》(1)
图6-3 《杀手里昂》(2)
(www.daowen.com)
图6-4 《杀手里昂》(3)
以上这个俯拍镜头再一次证明,哪怕一个很小的技巧,只要和内容、人物结合在一起使用,也会让镜头甚至影片大放异彩。
(3)仰拍,也称作仰角度,是指在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时,其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这样摄影机或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形成仰视与被仰视的关系,而这种拍摄角度就是仰视和仰拍的角度。通俗地说,就是摄影机和摄像机以仰视的方式从下向上拍摄被摄对象,这其中包括人、景色、物、动物等一切需要被拍摄的元素。和俯拍角度一样,仰拍镜头可以形成不同角度的仰拍镜头。
仰拍的镜头中,景物中的地平线在镜头画面中处于下部,甚至在画面之外。如果仰拍镜头中,竖向线条的物理距离比较长,则很容易形成下大上小的透视关系。和俯拍镜头一样,如果用广角镜头,透视感会被强化,但透视关系的大小、程度强烈与否与俯拍的角度以及与被拍摄对象竖向线条的长短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仰拍镜头中被拍摄对象的竖线条比较长,而摄影机或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再使用广角镜头时,会让画面的透视关系变得非常强烈甚至夸张变形。因此,对待这样的仰拍镜头要慎重。而如果导演对整部影片的风格定位就是个性的、另类的、夸张的,那这种镜头的出现,不仅不会让人不舒服,相反还会和影片中的其他镜头协调相生。可一旦如此夸张的仰拍镜头出现在一个追求浓郁生活气息、平实、朴素、自然化路线的影片中,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因此,导演在把握仰拍这种透视关系时,一要慎重,二要结合影片内容、风格、被拍摄对象的状态等很多元素来考虑和判断。另外,在仰拍镜头中,如果前景的物体、人物和景物等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比较大,他们会遮挡住一些后景中的物体、人和景物等元素,那么会对画面的构成产生单纯化、简洁化的影响。
仰拍镜头的效果绝不仅限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俯拍镜头同样如此。如果导演们能首先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在使用的过程中活学活用,甚至能加以创新地使用,想必简单的仰、俯镜头也可以拍出几分新意,为影片增色不少。
例如,由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合拍的影片《绝代妖姬》中就有一段值得研究的仰、俯镜头。影片讲述的大致是关于意大利音乐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阉割歌手的故事。开场是已经功成名就、长大成人的阉割歌手身着华服坐在布置得富丽堂皇的房间里回忆儿时的一件事情。这里我们将要分析导演用了何种角度的镜头来表现这件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还处在孩提时代的男主人公是一名教堂唱诗班的小歌手,一天,当他站在队伍中排练合唱时,忽然从二楼的长廊里跑出来一名十四五岁的男孩,男孩喊着男主人公的名字,警告他不要再唱歌了,这样下去会毁了他的。还没等主人公反应过来,男孩纵身从二楼的栏杆上一跃而下,摔死在男主人公面前(见图6-5至图6-7)。
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可以看出这场戏主要有两个动作:一是自杀男孩和男主人公之间的交流;二是男主人公目睹男孩的自杀。从这两个核心动作中我们发现它们都蕴含着人物之间的视线交流。因为受这两个人所处的位置的限制——一个高高在上,另一个则身在低处,导演用俯拍和仰拍这两个不同角度的镜头,来代替楼下、楼上两个人的主观视线。如此一来,即便导演不使用带楼上、楼下两组人关系的全景镜头,仅仅通过仰、俯这两种角度的镜头代替身处不同高度的两个人观望对方时的角度及方式,就可以向观众明示出剧中人的位置关系,使观众依然对这两组人所处的一上一下的位置关系深信不疑。因此,在这场戏中,一组由高低、仰俯两极位置和角度所构成的正反打镜头就形成了(即镜头在两组人之间来回切换)。这样一来,影片在拍摄时就避免了很多限制。首先,在选景时不用受现实空间大小的限制,毕竟全景镜头的拍摄对空间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另外,在角度的帮助下教堂被表现得很高大。镜头在代替男主人公的视线时,一个低角度的仰拍把自杀男孩身后高耸的穹顶表现得高而远,由此观众相信自杀男孩肯定是站在一个高耸、挺拔教堂的高高的二楼的走廊上。但不难发现,导演没有让我们看到这场戏整体环境的全貌,那么我们又从何判断其真实的样子呢?欣赏影视作品,更像是一群人面对着一个屏幕,在主创人员的带领下一起做了一场梦。在梦里导演通过镜头让观众看到了最主要的信息,很多信息被他们巧妙地省略或代替,只要信息给得到位、准确,观众会自觉地把缺失的部分合理化粘连起来。
图6-5 《绝代妖姬》(1)
图6-6 《绝代妖姬》(2)
图6-7 《绝代妖姬》(3)
综上可知,对于影视导演而言,其手中可以运用的语言和词汇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只有“运用得合理、巧妙”与“使用不当、不会使用”之分。尤其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导演专业的学习者来说,不要自作聪明地界定出一些“容易”的知识点,更不要忽视和轻视它们的存在与功效。
常规角度的镜头,在一般影片的镜头中数量居多,由水平、俯拍、仰拍三种大的角度形成。而且依据机器所在的具体不同方位,水平、俯拍、仰拍这三种角度又分别可以细分为:正前、正后、左侧、右侧、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正上方、正下方、各种角度的侧上方以及各种角度的侧下方等。这其中包含了无数个角度,具体角度的设计要根据镜头内容、影片风格、画面构成、导演要表达的含义、镜头内部包含的情绪等元素综合而定。既可以在导演的设计阶段确定,也可以在拍摄现场一个一个镜头地仔细推敲,但这种推敲一定是在遵循影片整体镜头风格的前提下实施的。
非常规角度很难界定,要依照被拍摄对象和机器的角度而定,往往还会涉及幅度和程度的问题。非常规角度一般由俯拍和仰拍两个角度构成。
为什么说非常规角度的镜头很难界定呢?因为对于很多导演而言,一个镜头的角度具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往往不能根据它本身而定,而是要结合整体段落甚至整个影片的风格。有时,镜头机位向某个方向稍作调整就能从“常规”跨越到“非常规”。有时一组水平角度的常规镜头中忽然出现一个垂直的、近距离的仰拍或俯拍镜头,该镜头在这样的镜头环境中也会给人以非常规的感觉。就像此前曾提到过的《杀手里昂》中,缉毒警察组长这个反面角色到玛蒂尔德家进行杀戮前吃药所使用的那个垂直的、近距离的俯拍镜头,与常规镜头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表现该反面人物出场的过程中就显得与众不同,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另外就像在前面简述过的,当被拍摄对象和镜头的距离比较近的时候,用比较大的角度的俯拍或仰拍得到的镜头效果会显得比较夸张甚至变形,如此得来的镜头会有一种非常规、非常态的感觉。例如《杀手里昂》中有一段戏表现里昂和玛蒂尔德被两百名荷枪实弹的警察围困在一座大厦的房间里,外有配备精良、人数众多的警察步步紧逼,内有生命受到威胁、与里昂相依为命的少女玛蒂尔德。内外矛盾交织在一起,加上玛蒂尔德担心失去里昂执意不肯独自离去,这一切扰乱了“冷血”杀手里昂的计划。在他的一再劝说和承诺下,玛蒂尔德终于答应先从狭小的排风口逃出去。当里昂把玛蒂尔德那紧握在洞口的细小手指一个接一个地扳开,看着她消失在洞口,压抑了许久的愤怒、悲伤、难舍与无奈从里昂胸中迸发出来,化成一声嘶喊。导演在表现里昂这种复杂心情的宣泄时,用了一个很怪异的角度。说它“怪异”,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段落中虽然镜头切换得很频繁,叙事节奏也相对比较快,镜头速度有所变化,但无论镜头形态如何丰富多变,拍摄角度都是以常规的水平视角为主,忽然镜头随着里昂的这一声嘶喊变换成一个贴近里昂头部的大角度仰拍。在一组由水平角度构成的段落中突然蹦出这么一个夸张的、非常态的特写镜头,很好地表现出里昂压抑许久的复杂心情。在这个时间点上,里昂几乎失去了控制,愤怒、挣扎、难舍、仇恨等强烈的情绪把他原本单纯的心折磨到了疯狂的边缘,内心纠结的情绪像一只被困很久的雄狮,只想冲出牢笼狠命地宣泄与爆发。于是导演用这样一个略微非常规的仰拍、特写镜头凸显了里昂当时那种强烈的狂躁而复杂的情绪。
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简单地把非常规角度界定为由于拍摄角度和距离导致镜头画面中被拍摄对象夸张、变形的拍摄角度,另一方面,经过更加客观、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实际上常规角度与非常规角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而且可以彼此相互衬托。我们相信,导演如果有了第二种认识,在设计和运用镜头角度时,定会拿捏更加精准,也会让观众感受到非凡的视觉以及心理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