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第一节镜头和景别的概念及发展

第一节镜头和景别的概念及发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如果想弄清楚关于景别的概念,一定要先把电影镜头的概念弄清楚。而且,即使在拍摄时是用一个镜头记录的,也会经过导演和剪接师剪成几个分散的镜头使用。就像前文所说,一部影片在拍摄中期,其现场拍摄阶段所产生的镜头数和长度,往往与最后完成片的镜头数和长度不一致。相反,有时为了强调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画面信息,导演和剪辑师会采用把一个镜头重复几次的办法。

第一节镜头和景别的概念及发展

从基础概念入手,才能使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导演塑造影片的基本手段,因此,将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镜头及其镜头概念中最根本的元素——景别作为开端很有必要。但如果想弄清楚关于景别的概念,一定要先把电影镜头的概念弄清楚。

镜头意识对于导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在前面一章中也曾重点阐述过,因此就需要静下心来从最根本的基础概念学起。

这里讨论的镜头不是指物理光学意义上的镜头,而是指融合视觉和听觉两种元素的镜头,也称作电影、电视画面。它是指在影片拍摄时用电影摄影机或者电视摄像机,不间断地拍摄下来的一个记录片段。镜头是影片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是电影、电视造型语言的最基本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很多人习惯把镜头叫作电影或者电视画面,这里的“画面”一词借自绘画艺术。画面是绘画和摄影最擅长的、唯一的表达方式。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常把电影称为“活动的绘画”或“活动的照相”,因此人们慢慢习惯把一个电影镜头称为电影画面。像《火车进站》这种现在看来似乎只能称之为单个镜头的“电影”,在当时却着实震撼了观众,将其称为那个时期的“视觉大片”也不为过。

“电影画面”还是“电影镜头”,其实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别,但由于习惯和场合不同,在称呼和用法上有时也会有所区别。在涉及造型处理时,人们会习惯性地多用“电影画面”来讲述,而涉及时间结构时,往往又喜欢用“电影镜头”来表达。例如,人们在评论造型、色彩及构成时,总喜欢说“这个画面构图好”“那个画面的构图存在问题”等,而一般不会用“镜头构图好”来评价;而在评价镜头时间长短的时候,会用“这个镜头太长了”,而一般不会用“这个画面太长了”来表达。尽管有着细微的差别,但这两个词实质上表达了同一概念,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怎么称呼它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掌握和运用它。

尽管镜头画面和绘画都是通过具有明显边缘的平面来展示和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物、景,让观众通过视觉器官接受画面所表达的内容来感受其艺术魅力,但电影画面或者说电影镜头,和绘画中专指的“画面”还是存在着本质差别。绘画是静止的、无声的,甚至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动感”的绘画画面塑造往往也会成为一幅作品的升华之笔;而电影画面本身就是有声的、连续的、彼此关联的,前后一定要具备合理统一的逻辑关系。另外,电影镜头或者说画面既具有空间因素,也具有时间因素,因为它是由曝光成像后的画格通过连续放映组成的,并且由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元素结合而成。构成一部影片的基本单元是镜头。首先,若干个镜头会连接、组织出影片的一个场景戏;几个场景的戏会形成影片的一个段落;一部影片实际上就是由几个大的段落构成的。

明白了镜头的定义和它的作用,很多人也许会问怎么才能算是一个镜头呢?

其实通俗地说,“一个镜头”的计算或者衡量,完全可以用摄影机或者摄像机的开机、关机来界定。具体说就是,以摄影机或者摄像机的记录开关的打开为开始,以其关闭为结束,这一开、一关及其中间的部分就是一个完整的镜头。美国有一部纪念“9·11事件”的短片,全片片长为9分11秒11帧。非常有趣的是,整部影片只用一个镜头就完成了拍摄,尽管这一镜头时长近十分钟,但因为从开机拍摄记录开始一直没有关机间断,所以它依然是一个镜头。虽然制作手法不同,但动画中关于镜头的概念却与实拍影片一样,例如大友克洋的动画电影代表作《大炮街》、手冢治虫早期的成名实验动画《跳》等。

我们在观看影片时经常会看到两个人对话的段落,而镜头经常会在两个相视而坐的人之间来回切换。虽然切换的次数很多,但镜头却“长”得一模一样。于是疑问就产生了,像这种镜头“长相”完全一样,用专业的术语说就是镜头的景别、角度、方向等构成元素都完全一样的镜头,算不算是一个镜头?对镜头而言,长得再像、再一样,只要记录中断了,就不是同一个镜头了。而且,即使在拍摄时是用一个镜头记录的,也会经过导演和剪接师剪成几个分散的镜头使用。笔者认为,被剪断的镜头重新有了起点和结束点,而且被使用在影片的不同位置,其最初的完整性、连贯性被打破,那也就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新的镜头。

对镜头的含义有了清楚的了解,再讨论镜头在影片中的“生存”状态就有了基础。

一部影片是由许多内容不同、时间长短不一、景别多重、拍摄机位不同、拍摄角度不同以及拍摄手法极为丰富的镜头综合而成的。

这些镜头在一部影片中必须按照剧本所勾勒出来的规定情景,依照故事发展和场景变换的顺序,遵照一定的内在或外在的统一逻辑,连接在一起。影片中的镜头是用来塑造银幕形象、表达影片内容、传递某些情绪和思想内涵的。以一部时间为90分钟的故事片为例,它至少要由400-800个镜头组成,多者达1000个以上。当然,如果导演拍摄的是节奏快的动作片、枪战片、歌舞片等,其镜头数量还要比以上所说的要多得多。而极个别的影片只有10多个镜头,甚至有一些30分钟以下的故事短片,全片只由一个镜头构成,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关于“9·11”的艺术短片,但这样的例子是极其罕见的。

就像前文所说,一部影片在拍摄中期,其现场拍摄阶段所产生的镜头数和长度,往往与最后完成片的镜头数和长度不一致。原因很简单,在剪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导演和剪辑师经常会把一个镜头剪断一次或者多次,使之变成两个、三个或更多的镜头,并把它们穿插、组接在影片中的不同位置(见图3-1、图3-2)。这种方法在影片中是很常见的。

相反,有时为了强调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画面信息,导演和剪辑师会采用把一个镜头重复几次的办法。这样一来,可以通过先强化观众视觉,然后再作用于观众内心的办法,无声地告诉他们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这个镜头表现的物体、人物或者景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动画《少年故事》中,影片开头和结尾就重复使用了同一段镜头。通过该段镜头的重复使用,成功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清晰地构成了一个循环(见图3-3)。

图3-1 大友克洋《大炮街》分镜01

图3-2 大友克洋《大炮街》分镜02

(www.daowen.com)

图3-3 动画片《少年故事》

当然,还有一种“同一个镜头的重复”,是因为导演缺乏经验,在前期设计、中期拍摄和制作阶段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到后期剪接阶段忽然发现镜头严重不够,只能将就着把以前用过的镜头重复使用,以此来弥补影片空白。出于这种原因的镜头重复往往效果不好,会给人导演手法单一、经验严重不足、影片信息量不够的感觉,让观片人对该片的整体印象大打折扣。所以,这种无奈的“镜头的重复”还是不要出现为好。

实际上,镜头在影片中出现的状态是各式各样的,此处只是把它最基本的状态介绍了一下,在后面的各个章节中我们会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景别”这个词对于有着一定影视基础的学生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但对其有深入研究并能进行有效运用的学生可能并不多。然而这样简单的概念,却是组成色彩斑斓的影视世界的主要元素。

关于景别的形成与概念有以下几点:

(1)景别是因为摄影机和被拍摄对象之间距离不同而形成的。由于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距离的不同,也就是视距的远近让镜头形成了不同的景别。一般人们习惯性地把镜头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中近景、特写、大特写这几个景别(见图3-4)。

图3-4

(2)景别就好像一个画框,它替观众选择了什么是该看的,什么是不该看到的,什么是重点要看清楚、看仔细的,什么画面信息是应该完全被省略掉的。

(3)景别的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划分也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如果深入研究“景别”这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景别实际上有其无声的语言,而这些语言是可以被学习、理解,并且能够被熟练掌握和运用的。

(4)镜头和景别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景别这个概念完全依附于镜头概念存在。好比前面所说的景别的画框作用,其实只要镜头概念存在,就会产生画框的作用,只是景别把画框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电影诞生于1895年,早期电影是没有镜头和景别概念的,就像照相机一样固定在一个点上,没有运动,没有分切,自然也没有景别的概念和划分。像电影史上公认的电影创始人——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所拍摄的电影《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都是单个镜头贯穿全片。梅里爱最初拍摄的电影也都是一个镜头。无论卢米埃尔兄弟还是梅里爱,他们在最初都是用一个镜头来拍摄影片的。最初电影银幕上由单个镜头构成的影片,并不是像现在一些具有大胆探索和试验精神的导演那样刻意而为的,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镜头可以断开再拍,然后根据剧情需要和剪接规律重新把零散的镜头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部影片。那时,一部影片的镜头不仅在数量上是单一的,而且没有景别上的变化,也没有机位和拍摄角度以及摄影机运动等概念,那时的电影人尚未在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概念和想法,更别说实践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的电影先驱们发现摄影机可以停机再拍,还能产生非常神奇的银幕效果,于是影片中多镜头的拍摄方法诞生了。从此之后,无数电影先驱各种尝试,慢慢地发现镜头不仅可以停机再拍,还可以换个机位、换个角度再拍,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影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电影镜头更加丰富,随后还产生了镜头在景别上的变化,也就有了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这几种景别的模式和丰富的镜头运动与表现手法。

经过一百余年的演变,电影和镜头早就不再是当年单一的模式。尤其经历了科技大爆发和电视的蓬勃发展,镜头早已脱离了早年的设备手段和思维上的制约与束缚,变得更加灵活多变、纷繁复杂。

镜头和景别的诞生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仅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表现手段。经过电影人不断的探寻和尝试,这些因技术而生、以技术面貌生存的电影元素,不仅不断被完善,还从电影走进了电视、广告、手机视频、网络视频等领域,并成为其基础语言和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影元素完成了从技术领域向艺术领域的完美跨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影视人已经意识到这些概念,不再把它们看作没有生命、冷冰冰的技术表现手段,而是认识到它们和能作用于人的心理、情绪和思维的内容紧密相连,已经可以把它们上升到艺术范畴中了。

只有科技的发展还不能让镜头和景别发展到如此地步,还有影视人思维方式和观念的不断突破,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电视的迅猛发展,让“镜头”这个在电影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元素得到不断提升和丰富。

独立地追求镜头的技术效果及技术上的美感,拍出来的影片效果往往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内容空泛、思想匮乏、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不良印象。怎么可以奢求这种影片能长久地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