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以微博发布的实际地理位置和所在城市空间的各项属性为研究对象,旨在将两者各自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究和比较后,验证两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和强弱程度,并从微博发布行为的主体——微博族群的角度给予解释,进而总结上海乃至中国创新城市的创新群体分布规律。
1.微博分布的时间研究
1)研究方法
首先编写代码程序抓取位置微博的初始数据,作为之后所有分析工作的基础资料,接着整理并提取初始数据中的用户身份信息和时间信息,最终通过分析获知用户发布微博的时间规律特征。
2)用户基本信息统计
统计用户个人信息后发现: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发布的位置微博数量明显偏多。其中,女性约占六成,男性约占四成。另外,本地用户发布的微博占主要地位,但外地用户发布的微博也占据了总数量的1/3以上(图3-2-7)。
3)微博发布的时间特征
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在研究时段内,上海市中心城范围内共有140 096条新浪位置微博发布,平均每天46 698.67条,每两小时3 891.56条(图3-2-8、表3-2-2)。
图3-2-7 新浪位置微博用户特征
Fig.3-2-7 Sina location Weibo users characteristics
图3-2-8 新浪位置微博发送量时间分布特征
Fig.3-2-8 Sina location Weibo 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就 平 日(12月26日 和12月30日)来看,每天有两个高峰——12:00到14:00为午间小高峰,18:00到20:00为晚间主要高峰,以及一个低谷——4:00到6:00。
就特殊日(节假日,如12月31日为元旦前一天)来看,午间小高峰和低谷与平日一致,夜间高峰由于受跨年夜人们迎接新年倒计时活动的影响,比平日延迟至凌晨时分,而且微博数量也翻倍增长。
表3-2-2 新浪位置微博发送量统计
Table 3-2-2 Sina location Weibo statistics
2.微博分布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宏观研究
这里以上海市中心城为例,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全市外环线范围内的微博分布总体规律,具体过程包括微博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微博热度分析、微博热点细分等。
1)微博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这里采用空间统计中的平均最近邻指标,考量微博在上海中心城区宏观尺度的空间分布模式。
执行ArcGIS的平均最近邻工具,对12月26日、30日和31日三日的微博发布点全集进行计算,得到如图3-2-9所示的HTML报表。
从报表来看,微博分布的最近邻指数(平均最近邻比率)为0.353174,小于1,说明其表现的模式为聚类;p值(概率)小于0.01,即置信度为99%,可认为该模式是由随机过程创建的可能性非常小(低于1%的概率);Z得分为-463.160097,远小于临界值-2.58,再次证明所观测到的空间模式非常罕见,不可能是随机过程产生的结果。
综上所述,位置微博的分布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空间结构。
2)微博热度分析
微博的空间分布模式体现出聚集型空间结构,说明某些潜在的空间过程在发挥作用。为确定在哪个距离处促进空间聚类的过程最明显,需对其聚集状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图3-2-9 新浪位置微博(三日汇总)平均最近邻的HTML报表
Fig.3-2-9 Sina location Weibo (three-day sum) average nearest HTML report
在完成微博坐标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将原始散点转化为单位面积内的微博数量,即微博密度,并以冷暖渐变颜色填充,形成新浪位置微博热度图(图3-2-10),便可清楚地看出微博的聚集簇团的规模和所在。
从中看出,微博热度较高的红色区域在上海市内环线以内较为集中,且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外滩、陆家嘴和世纪大道等地连结成片,在内环线以外呈现为独立散布的点状形式。
每天的热度分布情况均有所变化,尤其是12月31日受迎接新年夜的影响,微博热度相比前两日和平均状况骤增,但其热点所在位置基本一致。
3)微博热点细分
在微博热度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对代表热点的各个红橙色区域进行仔细判读并与真实地图对照后发现,所有微博热点可根据其主要的用地属性和功能,分为商业、高校、住区、医院和产业园区5个类别,共60个热点地区。
经统计,商业类微博热点共30个,数量最多,占全部微博热点的一半;其次为高校类热点和住区类热点,分别有15个和9个;医院热点和产业园区热点最少,分别仅有2个和4个(图3-2-11)。(www.daowen.com)
就其分布情况(图3-2-12)而言,商业类微博热点在内环线以内的市中心地带聚集较多,而高校类微博热点多位于中心城外围地区,住区、医院和产业园区类微博热点位于中间地段和外围地区。
将商业类微博热点地区列表与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对比后发现,两者高度吻合相关,城市规划设计的商业空间正是微博群体聚集活跃的主要区域。
图3-2-10 新浪位置微博热度图(26日、30日、31日汇总平均)
Fig.3-2-10 Sina location Weibo hotspots
图3-2-11 上海中心城各类微博热点数量统计(26日、30日、31日汇总)
Fig.3-2-11 Shanghai city center Weibo hotspots statistics
图3-2-12 上海中心城各类微博热点分布图(26日、30日、31日汇总)
Fig.3-2-12 Shanghai city center Weibo hotspots distribution
3.微博分布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时空交叉研究
1)三维热地形时空序列模型的构建
将捕捉到的新浪微博位置数据分时段显示(每2 h),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布,形成时空序列。接着仿照微博热度分析方法,将各时段微博散点图转换为微博热度图,并进一步添加热度等值线。最后,将二维平面的微博热度图依据热度值进行高度拉伸,形成三维热地形时空序列模型(图3-2-13~图3-2-15)。
2)微博时空交叉分布演变规律
(1)平日演变规律
图3-2-13和图3-2-14记录了12月26日和12月30日两个工作日的微博热点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将图中出现的所有热点进行罗列,分为商业文娱、高等院校、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居住社区五个类别,按照时间顺序以色块标记其在该2 h时段内活跃与否,汇总后得到微博热点平日持续时长统计表。可以看出:
在普通工作日期间,微博热点的持续活跃程度以商业文娱类热点最强,高等院校和交通枢纽类热点次之,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类热点较弱。
商业文娱类热点中,人民广场、陆家嘴、南京西路和上海体育馆4处全天24 h都保持微博高发的活跃状态,其余热点均存在22点至次日上午8点的沉寂期。
高等院校类热点的沉寂期较商业文娱类热点短,为凌晨2点至次日清晨6点。另外,其活跃度波动性较大,如12月26日18点至19点期间,上海师范大学出现了异常高的微博发布量,有可能是受到当日校园事件带动影响所致。
图3-2-13 微博三维热地形时空序列模型(12月26日)
Fig.3-2-13 3D Weibo space-time series hot spot model (Dec.26)
图3-2-14 微博三维热地形时空序列模型(12月30日)
Fig.3-2-14 3D Weibo space-time series hot spot model (Dec.30)
交通枢纽类热点的沉寂期与高校类似;而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热点仅在下午4点至凌晨4点期间,即傍晚和夜间,呈现出活跃性。
综上所述,微博热点平日时空演变规律为: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陆家嘴、南京西路等城市大型商业综合片区为全天候微博热区,从早上6点开始,分布在内环、中环附近甚至外环以外地区的高校逐渐活跃。其他商业片区从8点开始变热,形成从中心到外围、多点扩散的演变趋势,中午12点时各点热度达到较高规模,以中心热点领先,一直持续至晚上20点至22点,期间于18点至19点达到最热顶峰,22点之后开始全体回落,中心点热度下降较快,周边高校的热度下降较慢,于0点以后才明显衰减,形成22点至0点的短暂高校热圈,2点以后仅中心点和个别居住社区具有较低微博热度。
(2)特殊日演变规律
图3-2-15记录了12月31日的微博热点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当天为2013年最后一天,全市各地举办了跨年夜活动以迎接新年到来)。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与普通工作日相比,特殊日(节假日)的微博热点数量显著增多,热点活跃的延续时间延长,尤其是商业文娱类和居住社区类热点,但总体时空演变规律基本一致。
具体而言,商业文娱类热点中,人民广场的活跃时长为全天24 h,五角场、陆家嘴、上海体育馆、世纪大道和八佰伴的活跃时长达20 h以上,徐家汇、新天地、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和外滩的活跃时长达18 h;大多数位于市中心(内环以内)的商业文娱类热点从早上8点开始活跃,位于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文娱类热点从中午12点或14点才开始活跃;其活跃状态从16点到17点期间开始加强,于18点到19点期间达到顶峰,并一直维持较高的热度直至23点到0点(普通工作日只到22点)。
图3-2-15 微博三维热地形时空序列模型(12月31日)
Fig.3-2-15 3D Weibo space-time series hot spot model (Dec.31)
高等院校类热点的沉寂期时长较平日有所缩短,尤其是复旦大学,仅凌晨2点到3点间沉寂,其余时间均保持活跃,而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的活跃时长也达到18 h;大部分高等院校从10点到12点开始活跃,18点到19点、0点到1点为高峰期。
交通枢纽类热点(上海火车站和上海南站)的活跃期从6点持续到22点。产业园区类热点的活跃期为8点到24点。居住社区类热点的活跃期为18点至次日凌晨2点,与常规的休息睡眠时段相吻合,但共康新村显得较为异常,凌晨4点到5点、14点到20点之间沉寂,其他时间均高度活跃,与大多数热点的规律刚好相反。
4.研究结论
在网络社会快速崛起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从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尺度层级、定性和定量的不同视角方法,初步探讨了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社交传媒工具与城市物质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是对于虚拟与现实互动关联方式的一次有趣实验,也是对于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学科跨领域嫁接的一次探索性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