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人口分布现状特征的研究可见,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变动模式基本符合大都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一般规律,即中心区密度最高,向外随距离半径逐级递减。但是,与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人口空间分布又表现出中心区过度集中、区际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的特征。
图3-1-6显示了上海、东京、巴黎三个城市距离市中心不同半径圈层内的人口密度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上海和巴黎在市中心5 km范围内人口高度集中,但此范围内上海的人口密度是巴黎的2倍,在距离市中心5~10 km范围内,两个城市的人口密度迅速递减,但上海的衰减速度更快,人口密度降至最高密度带的2/5,表明了上海市中心人口的高度聚集性。另外,东京的人口分布则相对均衡,其人口密度峰值存在于距离市中心10 km的圈层带,市中心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其郊区和远郊地区人口仍能保持一定的密度,在距离市中心30 km和50 km的圈层内,东京仍保持了5 000人/km2和1 400人/km2左右的密度,而上海对应区域的人口密度仅为1 200人/km2和800人/km2。与东京相比,上海的郊区和远郊区仍相对稀疏,存在疏散中心人口的空间。
根据研究,到2030年,上海的人口总量将达到3 200万人左右。而上海市第六次土地规划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以后上海将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零增长”。这意味着未来新增人口安置以及现状中心区人口压力疏解等任务将主要依托提高现有空间的利用效率和跨区域的人口调控实现。
然而,人口的空间分布不仅仅涉及空间问题,城市功能布局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口、空间和功能在城市演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功能布局决定了基本的生产、服务和生活空间,人们据此决定其就业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形成了基本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已有研究表明,就业单位所在区位对居住选址有重要影响,距离就业地更近的居住区会受到优先选择。上海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上海总就业人口的54%,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为17%,而上海中心城区是第三产业就业主要分布空间,此外传统区县中心和部分新城地区也有较高程度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然而上海中心城区过高的房价和居住密度使得部分人口被挤出,只能选择紧邻市区的外围区域居住,这种就业—居住模式容易造成人口无序外延的城市拓展。
通过对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同时期上海用地变化的比较发现,上海中心城区外围是增量人口的主要集中区域,这些聚集区域超过了同区位的就业聚集区域,超出部分主要是近年来用地扩张的区域,即这些扩张区域主要为居住功能,长远来看,缺少就业功能来吸引和分流中心区人口。另外,从人口分布总量来看,在距离市中心10~50 km的区域内,分布着超过75%的常住人口,环绕着中心城区这一就业集聚核,人口和功能的空间错位是上海单中心城市结构的结果。
图3-1-6 上海、东京、巴黎距市中心不同距离处居住人口密度对比图
Fig.3-1-6 Population density of different location from city centre in Shanghai,Tokyo and Paris
基于以上讨论,未来上海人口的空间分布不仅仅要考虑人口总量和空间的问题,更要重视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化以提升城市空间质量、引导人口均衡分布。
从功能布局来看,上海二产就业地点较为分散,在外环周边有一条相对聚集的二产就业环带,影响较小;而三产则表现出中心城区高度极化的分布特征。因此首先需要将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从中心城区向外疏散,使之吸引人口向中心城以外的区域流动,解决职住错位的核心问题。
从空间结构来看,城市发展存在单中心和多中心的模式。在单中心模式下,中心城区按照容纳能力最大可能接纳人口,其余进入郊区新城和远郊区;多中心模式下,郊区新城的人口引导性增强,新城人口总量达到甚至超过中心城区量级,与中心城区在功能和规模上的差距减小。(www.daowen.com)
从人口结构来看,现阶段上海迁入人口偏好空间主要分布在外环线两侧及部分新城。如前所述,这些地区同时也是就业导向的居住选址的集聚区,统计数据也进一步证实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街道和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的周边地区。由此可见,虽然人口仍然高度集聚在市中心,但是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分布圈层表现出了外扩趋势。考虑到这一群体的育龄人口比重,未来上海新生人口也将很高比例发生在此,人口密度增长潜力较大。
综合以上对上海功能、空间和人口的分析,结合人口分布现状,上海未来要达到较为理想的人口空间分布,应该首先考虑城市功能的合理化和均衡化,并在此基础上,均衡单中心和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现状的人口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可能经历几个阶段(图3-1-7)的演变:
(1)近期阶段,市中心人口向外疏解,顺应现阶段迁入人口年龄和空间集聚特征,新城人口有一定上升。
(2)中期阶段,新城人口大量聚集,就业和配套设施完善,远郊地区受到带动,也出现一定程度人口增长。
(3)远期稳定阶段,人口密度峰值转移到中心城区边界附近,市中心人口密度有效降低,新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作为局部区域的中心,其就业、公共设施等辐射周边区域。
从最终人口分布总量来看,中心城区拥有30%~40%的人口,郊区新城拥有40%~50%人口,其他地区占10%~20%。
从最终人口密度来看,中心城区平均人口密度在2万人/km2以下,其中内环以内不高于1.5万人/km2,外环内人口密度在1.2万~1.5万人/km2,远郊地区人口密度保持在1 000~1 500人/km2。
图3-1-7 上海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构想示意图
Fig.3-1-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Shanghai in the futur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