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城镇化问题:智能建设解决方案

中国城镇化问题:智能建设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占全国总面积40.8%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农民人均净收入仅为2 675元/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之中,有521个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2019年全国载客汽车保有量达2.25亿辆,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2.21亿辆,其中私家车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首次突破2亿辆。有研究测算,因为交通拥堵问题,中国15座城市日均损失近10亿元。

中国城镇化问题:智能建设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全面总结中国过去传统城镇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争取扩大产值,各省会城市都占有各省产值的1/3,使人口急剧扩张,农民工聚集到省会城市和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由于资源不足,大量聚集城市的农民工不能完全享受市民待遇。公共交通系统跟不上房地产,大量汽车造成大气污染和交通堵塞。这种“中心化”的发展缺乏全国空间的整体合理规划布局,大多采用“摊大饼”方式,层层向外扩张,过多的功能聚集在一个中心城市。这种空间中心集聚化的发展理念,必须要转变成为“区域城镇群落”的发展理念,使功能分散成多点,均衡布局,协同发展。全国小于50万人口的数千个城镇,几百个小于300万人口的地级市和数十个小于1 0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以及若干超过1 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组成一些区域城镇群,使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职住平衡,减少交通拥堵,保护环境,组成国家级、省市级、地方级的多层次城镇群落。

(1)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基础不同,导致我国不同区域间客观上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差异。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政策,原本经济落后的地区有了提升,但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客观上造成了人口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大范围、长距离流动,大幅增加了整体发展的成本。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达到62%,中部城镇化率达到48%,西部城镇化率达到45%,西部落后东部约18%。东部地区人均GDP约为中、西部地区的2倍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另外,我国还存在规模庞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据统计,占全国总面积40.8%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农民人均净收入仅为2 675元/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之中,有521个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战,虽然绝对贫困的状态有了历史性的改善,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发展模式粗放

虽然城镇化已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大多数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粗放,造成了土地、能源、水等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反映了治理水平粗放的问题。

从土地资源看,大多数城市偏重用地规模的外延扩张,出现了“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在一些城市普遍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消 耗3.39×107 m2土 地,目前已经陷入用地紧张的状况。以开发区为主体的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虽然经历了清理整顿,目前仍存在发展粗放、产出效率不高的问题。另外,相当部分的开发区与城市空间分隔,面临着服务配套不足、职住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工业的转型提升。

从水资源来看,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有300多个城市属于缺水型城市。水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超过20%。有些城市不顾水资源条件,盲目上马高耗水项目,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状况。部分城镇因超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形成大面积的漏斗区。

城市能耗不断加大,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城市发展虽然为我国集约利用能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西欧、北美国家高出2~3倍。

(3)大城市“城市病”凸显

人口、产业等各类要素向大城市过度集聚导致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安全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城市的良性运转,成为制约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www.daowen.com)

城市环境污染现象日趋突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污染物超标情况严重;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高水平,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2~4倍;臭氧、灰霾等二次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部分特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PM2.5超过标准值6倍。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从控制局部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从控制一次污染向控制二次污染、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的复杂局面。

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城市运行成本不断提升。2019年全国载客汽车保有量达2.25亿辆,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2.21亿辆,其中私家车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首次突破2亿辆。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大城市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2019年第三季度上海高峰平均车速已经低至24 km/h。严重的交通拥堵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效应。有研究测算,因为交通拥堵问题,中国15座城市日均损失近10亿元。

崔俊芝 院士 中国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城镇化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城市的智能与信息技术应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提出了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各种名词,数字化城市管理原来是针对市政管理的智能化,而现在提出的智能化则是面向全市政府层面的。智能城市的建设,需要把物联网、云计算、3S技术等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深度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才能构成智能城市的体系。

我们同时应该认识到:过去一直都提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忽视了乡镇的建设和发展,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城市和农村不能搞两极化,必须一体化,特别是城市和城市周围,否则城市中心很智能,郊区和农村很落后,这样的情况仍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这样的情况同样不是智能城市。

城市突发灾害增多,城市防灾减灾设施亟待完善。近年来,城市暴雨气象灾害、污染物泄漏等事件频发。城市作为人口、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叠加的巨系统,重大灾害事件发生的种类、频率、连发性及造成的损失都大于非城市地区。我国传统的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抵御外部自然灾害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有效应对当代突发事件的能力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4)中小城市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中小城市整体上发展较弱,产业发展动力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小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体系和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了其人口、产业承载能力,难以适应人口、产业进一步集聚的发展需求。

落后地区的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设施不完善,提供工作岗位不足,不能起到集聚人口的作用,难以发挥中小城市对乡村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农业服务支撑作用;发展较好的中小城市,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经济加快发展、人口快速集聚。但由于在现行财税分配制度和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等相关政策下,其财政权与事权不对等,致使其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