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智能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智能建设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2014年2月出版了项目研究成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到城镇化问题,中央高层连续出台相关文件。对某一国家或地区而言,即使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且保持稳定,城镇的各项功能仍在发展,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仍在变化,城镇化发展仍在持续。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人口迁移主体和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为主要标志,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智能建设

2011年4月,中国工程院(下文简称“工程院”)启动了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担任项目组组长,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数十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共同参与。在对国内多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广泛研讨、多次论证,并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常务副总理张高丽及有关部门领导汇报项目成果。于2014年2月出版了项目研究成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城镇化,既是社会进步的历史成果,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动态进程,是现代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到城镇化问题,中央高层连续出台相关文件。对城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

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健康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同时也是双刃剑。不合理的城镇化会造成资源能源消耗增长、乡村文明毁灭以及社会矛盾加剧,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某一国家或地区而言,即使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且保持稳定,城镇的各项功能仍在发展,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仍在变化,城镇化发展仍在持续。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动态性结果,也是历史进程的自然结果。未来20~30年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成果,“新型城镇化”的“新型”体现在:不断汲取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人类共同文明的最新理念和最高智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镇化需要实现转型发展,改变粗放式、城乡二元分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比其他国家更需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不能照抄国外的发展模式,不能任何方面都追求与世界接轨,而应更加针对自己的需求:生态的,智慧的,创新的,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的。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家园的发展,是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是产业集聚、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四化”同步的发展,是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发展,是体现中国城市地域特色、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发展。

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人口迁移主体和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为主要标志,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曾经是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往往是积累的矛盾凸显和“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阶段。这一阶段急需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模式,把提升质量和效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实现健康稳妥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空间聚集形式,是产业集聚和创新生成的高地,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要通过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形成产业聚集,打造创新高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而城镇化发展本身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巨大内需潜力和拉动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支撑新型工业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协调的重要方面。推动城镇化的健康、高效发展,必须“四化”同步、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倍增作用。(www.daowen.com)

江亿 院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城市规划的智能化,首先用于城市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和科学模拟。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理性化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吴良镛先生和冯康先生等学者就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但是由于城市问题远远不是物性问题,而且其数量量级极大,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模型解释。当时虽然有想法,但没有数据,导致规划与科学存在距离。城市的规划建设比具体工程复杂,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方面,变量极多,不确定性大,很难建立清晰可靠的模型,从而无法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

随着新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海量数据挖掘成为可能。同时,依靠非结构数据超越原有数理模型,使得建设的智能化也成为可能。此外,通过黑箱、灰箱理论进行规律解释,以定量理性科学方法提升并超越传统城市规划,产生时代的飞跃。建议应该科学、理性地回答以下重要问题:

对中国整个城镇化进行总量决策,比如,中国究竟一共有多少建筑面积,据我了解,这个值在490亿~570亿m2,不同的口径说法不同,但具体数字到底多少?这对于国家层面的总量控制十分重要。

现在每年还在建100亿~120亿m2的建筑,这个值应该多少是合适的?我国这样的建设速度还能持续多长时间?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未来城市人口多少,未来需要多少建筑面积,应该进行科学的整体把握。否则,如北京丰台区近期出现了新的地王,平均地价25 000元/m2,总标价86亿元。这必须从总量上进行科学认识和控制。

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哪些是以前没有的技术,哪些是现在有的技术。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可视化、移动时代的今天,这些技术中,城市建设有哪些可以使用,可以进行哪些主要的定量化和预测分析。

需要明确指出,未来城市城镇化中碰到的问题,比如信息孤岛,各机构需要在战略建议中进行统合。同时,也需回答如何应对和解决城市的安全问题、交通问题、布局问题、科学发展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和咨询。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文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生态文明渗透到城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及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绿化、生产和消费方式、法治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和全过程。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规划城镇发展建设的合理规模及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强化对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及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地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整体上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布局形态和产业功能配套,以及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城乡空间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