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及教育
①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通过对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教育来增强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所以,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更应注重对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②当前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积极性
当前在中小学普及教育中,大多数是为了响应上级号召,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流于形式,举办一场报告会应付检查的多,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内容、目标的不多,打持久战落实到位的不多。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尝试实践的勇气在逐渐消退和萎缩,教育是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资源以及我国能否实现进入一流科技强国目标,需要培养、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积极性,所以急需对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教育模式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③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虽然增强,但知识产权文化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现行教育注重理论教育,缺乏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社会渠道和联合培养的措施。
④知识产权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学生的诚信品质,是养成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良好基础,是推动我国创新的重要保证。中小学生抄袭作业,大学生、研究生抄袭论文现象经常发生,学生抵制盗版、假冒侵权品的行为还不涌跃。这就说明我国现行教育,需要摒弃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加强知识产权道德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的协调统一。
⑤知识产权案例诊所教育匮乏
在部分小学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由于没有活生生的案例进行启迪,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部分学生明确表示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可见并没有真正起到效果。在高校大学生中,只有2成学生知道保护自己创新成果的基本方法,有6成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但不知道具体的方法,更不知道知识产权侵权的救济方法,没有案例的索引和模拟,又缺乏社会实践咨询,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简单的记忆中,学生缺乏深刻地理解和灵活运用土壤。
⑥知识产权教育缺乏系统性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概念、范围、规则等基本知识认知比较模糊、混乱。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也有少数学生是通过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这说明各类传媒和社会整体知识产权氛围的作用不能忽视。但是通过以上手段获得的知识产权知识是零散的,混乱的,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因此只有通过正规的、系统地知识产权教育,才能使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比较全面和完整。
(2)专业教育
①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社会上对知识产权人才求贤若渴,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却求职无门,中国知识产权报曾报道,“华为虚席以待,奈何人才难求”,说明华为公司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迫切,但却招不到既懂技术又懂法律,还熟悉国际国内知识产权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到知识产权专业工作的不到一半,这一尴尬现象说明目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并不能接轨。
②实践教育的缺乏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通病是重理论轻实践,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老师和学生们都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应付商战中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教学过程中,大多集中在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知识,对专利、商标代理与检索、申请与审查、侵权纠纷调处、诉讼与伸裁、战略制订与规划等问题只能停留在听一听的层面,没有亲身经历、亲手实践,不可能有深刻地印象。在今后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知识产权人才的作用。
③人才结构与知识产权要求不能充分匹配
知识产权客体的多样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技术、法律、管理知识都不可或缺,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一般由知识产权学院或法学院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体系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培养出的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不能充分适应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另外,我国目前培养出的大多是没有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由于技术知识的缺陷,他们对专利类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就可能不熟悉,当前企业是我国市场主要主体,企业对专利技术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需求较大,所以目前大量缺乏专利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④教学资源有所欠缺
目前我国虽然十分重视知识产权教育,大部分高校都进行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小学也在进行相关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工作,但实际上还面临师资严重缺乏的局面。理论水平、实践水平、教学水平以及相关教材良莠不齐,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将理论与社会实践及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培养复合型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人才任重道远。[14]
(3)职业教育(www.daowen.com)
①职业教育的范围不广泛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职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市场主体、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高层层面上。如包括企业厂长经理包括高级白领人员、行政管理领导干部、处级以上管理干部的培训的范围上、知识产权各项代理人的培训,对基层人员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
②农村教育还是空白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的培训,在种、养植技术培训方面,国家拨出专款予以扶持,但没有计划和规划对知识产权进行教育和培训,实际上可以利用技术培训的机会穿插安排知识产权的培训内容,如与农民相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计算机软件、商标、商号、厂商名称等学生习和培训。
③产学研、政校企联合培训不够
知识产权的职业教育要走产学研、政校企联合培训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学校服务的各自优势,创办联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市场主体和管理主体,开展学习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文化,做到有师资、有场地、有教材、有对象,可惜这样的联合培训基地太少,多数省、市根本没有。
【注释】
[1]吴汉东.当代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3]邓树增主编.技术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4]吴汉东.当代中国知识产权文化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5]张平.知识产权法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6]阎晓宏.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几个问题.知识产权,2012.5
[7]刘春田.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是国情巨变的要求.知识产权,2012.5
[8]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10—216.
[9]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陈美章,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7-6
[11]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7。
[12]http://www.sipo.gov.cn/sipo/gk/ndbg/2005NB/.
[13]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7。
[14]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