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并于2008年6月5日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确保这一重要战略实施的措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战略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一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拥有量;二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比重显著提高;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显著减少,维权成本明显下降,滥用知识产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全社会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远期目标: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能够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从以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来看,基础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教育提高我国公民知识产权素质。
考察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建国前30年,由于按照斯大林的经济理论,我国否定了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商品经济。旧版《辞海》将专利解释为资本主义垄断经营的产物。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可能制定和设立具有私权、法权和商品经济性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邓小平同志完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倡导下,全党认识到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从而使得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在我国成为必要和必需,而且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我国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个特定时期,我国目前后十年左右的时间才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成了工业发达国家百年的立法路程。
(2)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制订和设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普及教育方面,在校学生知识产权认知有所提高,知识产权重要性认识得到升华,对知识产权知识的需求度增加。在网络上就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对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8成大学生听说过知识产权,有6成学生熟悉或了解知识产权的内涵,有5成学生知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道知识产权与国家发展、经济增长等问题存在着紧密联系。在专业教育方面,截止2005年,全国有30多所高校和地方政府成立了知识产权教学和科研机构,10多所高校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20多个省市(地)成立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我国初步建立起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设置方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招收知识产权法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对非法学专业学生,以法律基础课、选修课、第二学位、双学位学习的形式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国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和管理主体的知识产权培训,特别是对厂长、经理和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对知识产权知识进行宣传的方式很多,如借助国家及各级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广播电台、电视节目、新闻报纸、书籍杂志等途径进行法律知识传播;还有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技活动周、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各种知识产权节以及展览会等形式;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目的是培养一支百人高层次人才队伍,精通并善于运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培养一支数千人优秀人才队伍从事专利管理、专利审查和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培养一支数万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及专利中介服务。部分企业也在新员工培训中融入知识产权教育相关内容。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认为,加强知识产权职业教育:一是要突出重点,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切实抓紧抓好人才工程和培训项目的落实;三是加强人才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基础性建设。(www.daowen.com)
(3)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初见成效。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文化是相伴而生、相影而随的。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的传播与指引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竞争、开放、公平、正义、诚信、法制等新观念、新思想的出现,知识产权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弘扬。①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带来了知识产权价值的新认同和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新理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一股面向企业和生产需要开发和转让技术成果的做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促进了全社会对技术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新认识;技术成果的转让和许可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依法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和遵守合同,提高了人们的守法理念;技术成果的发明和运用,既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化,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成果处于样品、礼品、展品的现状,又提高了人们对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包括采用新技术和运用新成果的能力。②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带来了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新特色。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知识经济的新现象,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为迎接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全球各国都在寻求新的政策、新的制度、新的对策和新的规划。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命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成果使用,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③社会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建设成果显著。我国对知识产权知识进行宣传的方式很多,如借助国家及各级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广播电台、电视节目、新闻报纸、书籍杂志等途径进行知识传播,还有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技活动周、展览会等形式。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目的是培养一支百人高层次人才队伍,精通并善于运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培养一支数千人优秀人才队伍从事专利管理、专利审查和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培养一支数万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及专利中介服务。部分企业也在新员工培训中融入知识产权教育相关内容。④依法治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新发展。在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中,我国司法部门对盗版他人著作权、仿制他人专利、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等侵权行为,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实际打击行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明确提出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高屋建瓴,专门提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关经验和优秀成果。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目标(提高国民知识产权素质)还很远,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建设迫于上级行政机构压力大多只留于形式,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外,非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有的根本没机会接受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企业里除了大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偶尔组织相关人员培训,此类培训也都是一些肤浅的理论知识,受教育面也不广,农民阶层更是没有知识产权素质方面的教育。
当前我国学者大多只针对高校研究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专业技能,如上海大学知识产权专家陶鑫良教授在《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中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途径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王娟、苏春辉、秦彩萍的《对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李伟、孙晓红的《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若干思考》、王国金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黄瑞耀、王海表、黄秀芬的《论综合性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陈美章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李春芳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进方略刍议》、郭秋梅、杨晓研、牛广召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郭献强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管理》、金明浩的《国外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做法及其启示》等研究论文中,主要涉及的是高校尤其理工科的大学生,很少涉及企业、中、小学、农民知识产权教育,而且多数从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只有几篇关于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而且都是针对大学生而言,如易健雄的《浅议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的提高》、张宗浩的《开展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钱矛锐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校普及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思考》。以上研究基本上是从知识产权教育的形式、方法等表面层次上进行研究,而且大多只针对高校,很少提及企业、农民、行政管理人员等其他阶层,没有对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没有从深层次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知识产权价值观的树立、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剖析,缺乏实效性和系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