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已经向我们指出,在我们的脑内除却知觉与感觉,还有着一种名为“潜意识”的存在,而“无意识”正因其难以被觉察,故而时常为我们所忽略。荣格将潜意识分为表层的个人潜意识与深层的集体潜意识。前者由个人气质和周围环境的冲突所造成,一般包括记忆、愿望、恐惧、责任、需要或意向,因此个人潜意识实则是因人而异的。而后者则包含了“从前无数的自我存在的痕迹”(弗洛伊德语)[23],它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超越了个人各种外在的差异性的某一族群甚或全人类共有的心理基础,它是我们隐没于心底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中普遍显现的心理实体,如某些反复出现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的主题与意象,便被荣格称为原型(Archetype)。而赫伯特·里德则以此种理论为指导对儿童画展开了研究,他发现,儿童画中亦时常会出现一些集体意象,如魔环(magic ring),这实则即为潜意识在意识层之下经过组织后结成的适当的形或“格式塔”(Gestalt)。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是现代社会中的某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而这些群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国家中的和谐有机的社群,而是缺少自发性的仅仅凭借种种法律、规诫而维持的群组。这种群组往往希冀以其规诫来规训成员,从而成功塑造出一种羊群心理(her dinstincts)[24],继而实现群组利益的最大化。而此种群体意识往往是和人与生俱来的那种集体潜意识相违背的,这使得群组中的成员只能压制自己本能的生活而达成被塑造出来的“自我”与集体潜意识的分离。赫伯特·里德在书中以儿童为例,指出学校、家庭中的成年人时常要求儿童的行为需符合“是非”“好坏”的规律,而这规律实则只是一种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人为制定的行为法则,并非是儿童有机的团体意识中所有的,强迫儿童遵守此种规范无疑将造成儿童人格的分崩离析。当个人终于无法忍受“自我”与无意识的分离时,即他的生命力遭受阻碍时,他的“生命的活力便会发生分解而成为毁灭的能量”[25],他或是自我毁灭,或是决心毁灭压迫的重荷。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希特勒专制、暴虐的个性,或许亦与其童年与青年时期欲从事艺术创作却屡屡受压制的经历有关。
因此,赫伯特·里德指出,“儿童需茁长成他自己,或依照他自己的生长法则茁长”[26],成年人不应当往儿童的人格中铸入现成的人格模型的方法来教养儿童,而应当引导儿童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经验。(www.daowen.com)
值得注意的是,赫伯特·里德也承认,倘若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一定程度的公约、习俗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为被压抑的个体性找到一种补偿机制,即这种有创造力的自我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