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处理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

如何处理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对这个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学生可能由于被怀疑作弊因此造成信心崩塌,变得少言寡语,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自我否定不断循环,底线和标准滑坡,他真的成了坏学生。

如何处理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

上文介绍了自信心的建立。当我们具备一定的自信时,如何镇定从容地回应外界信息呢?

如果你还不能确定自己能否迅速做出稳妥的反馈,就先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想好再说话。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那么在开口前,最好想三秒。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做不到,往往在别人话音刚落的时候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说出自身的想法,这就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生活中不乏出现这样的人,即使我们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很难意识到。

就像刚刚买水的示例,也许你在意识到不公平的时候就经过思考提出意见,但通常我们会由于自适应错误和认知标签/认知惯性忽略这些错误。

什么是认知标签/认知惯性?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彼此都会在脑海中给对方贴上标签,例如“高大”“娇小”等,随着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其他内在特质,例如“自信”“勇敢”等,其他爱好例如“打篮球”“玩游戏”,在本书开头提到过这个现象的例子,还记得吗?

“浓妆艳抹”“面黄肌瘦”,这些让我们产生印象形成联想的就是认知标签。而我们不知不觉地将一些外界事物与这些人联系在一起,例如一看到大个子打篮球,就会想起某个人,一看到家人喜欢吃的食物,就会想起这个人,这便是认知惯性。

上学时某成绩倒数的同学突然考了第一,往往比连续考第一的同学带给我们的震撼更大,或许我们对连续考第一的同学早就习以为常。这也是由于在固有的标签当中,成绩倒数的“坏学生”突然考了第一忽然曝光在人们面前形成巨大反差,相应地出于固有的惯性,多数的人会认为成绩一贯如此忽然考第一,肯定是作弊了。大家对这个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学生可能由于被怀疑作弊因此造成信心崩塌,变得少言寡语,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自我否定不断循环,底线和标准滑坡,他真的成了坏学生。

所以当人际关系或自身社会地位一直停留在某一层面陷入瓶颈时,我们需要撕掉自己在别人印象中的固有标签,打破外界对我们自身的认知惯性。

对待情感问题,我们普遍会遇到的一个现象:

“你是我男朋友,你就得×××!”

“你是我女朋友,你为什么就不能×××!”

我们对对方的认知形成标签和惯性,从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自私的要求,造成两人之间的隔阂,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各说各的理,谁也不饶谁。双方应该冷静下来先反省自己是真的需要对方如此,还是心里出于仪式感、占有欲要求对方,那么这些仪式感和占有欲合理吗?自己应该这样做吗?用我们的共情三连问先审视一下自己,坚持信息反馈的好方法:想好再说。

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争取应答空间的缓兵之计——反抛。很多时候,我们在接收到外界信息时没有用充裕的时间在脑中分析对方的情绪,为了及时给出反馈,我们不得不将这种外部施加给我们的压力转移回去。比如:(www.daowen.com)

“你觉得咱俩是什么关系?”

回答思路一:“那你觉得咱俩是什么关系呢?”

回答思路二:“咱俩你都心知肚明了,你还问我。”

再比如:

这天你与众多朋友在KTV聚会,你的另一半第一次与大家见面,大家开始调侃起哄,轮流向你们碰杯敬酒,你不希望你的另一半被这个垃圾玩笑搞得不舒服,经过一番委婉拒绝,有人不依不饶:“怎么了第一次见面儿,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啊……”他用调侃的语气,一面说一面举过杯子。这时你可能也会用调侃玩笑的语气说:“就不喝,就不给面儿了,怎么着。”

反抛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他人的“登门槛行为”,既然大家都是朋友,表达直接生硬容易伤害面子,那么当你接收到过分的要求时,也用玩笑的方式将压力和不满反抛回去,以此提示对方,你这样做我很不舒服。

谈到这里,我们关于自我认知的部分就先告一段落,在本章当中,我们提到的所有现象和能力,都是我们可以直接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基本能力,在职场和情感当中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复杂,在二十多岁的年龄我们会不断发现自己要面临的问题和缺失的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受负面情绪左右,有很多人因为负面情绪自暴自弃,懈怠下去,从而因小失大。

内心建设是一个不能着急的过程,既然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牢固的认知,就一点一点去修正,你会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感觉时间紧迫,恨不得明天就变成了情感专家。再次强调一件事,内心建设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即使你现在情商很高,也不一定就对人生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的心理能力是服务于职业能力的,两方面缺一不可。

放在情感上也一样,不是因为你单纯的有高个子、高颜值就能拥有完美的伴侣,建立在感官享受上的情感关系多数不牢固,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的本质是认同感,这是男女两个群体符合动物性的表现,我们的情感、职业需求都是符合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繁衍价值的需求,能够理性看待这些问题,是减少焦虑感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的焦虑感多数来自娱乐多元化带来的高消费,而我们在当下不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我们想要得到的越多,就越感到无力,也就越焦虑。

【注释】

[1]m:视星等符号、视星等,是指观测者用肉眼所看到的星体亮度。天文学家将肉眼可见的星分为6等,肉眼刚能看到的为6等星,比6等星亮一些的是5等,依次类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