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曝光效应:我们出现多次能增加别人喜欢程度吗?

曝光效应:我们出现多次能增加别人喜欢程度吗?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意义就在于,随着我们经常性的出现,经常性的行为举动,就能增加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和喜欢程度,这种现象就叫作曝光效应。需要注意的是,曝光效应的效应量有一个范围,即我们出现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一般能达到最大的喜欢程度,曝光次数过多时他人对我们的喜欢程度反而会下降,称为过度曝光。

曝光效应:我们出现多次能增加别人喜欢程度吗?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作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作曝光效应。

联系到生活中,还拿前面提到的朋友圈问题举例:

我们会经常在朋友圈与人互动,但我们如果回忆,我们互动指数高的往往是常常有交集的朋友,也就是彼此熟悉关系好的朋友,那些不常见的,不常发朋友圈的人,我们觉得不够熟悉,最多点赞,不会评论开玩笑。甚至逐渐也就不再关注他们的朋友圈,即使刷到了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在你的认知和意识里,这个人不是重要的人。如果是个重要的人,比如工作关系,即使私下里根本不熟悉,你也会专门备注好,保持互动以维系工作关系。

再举例:

可能很多人都能看见一种事情就是,在大学里,一个学期过完了,甚至直到毕业的时候,也会有叫不上名来的同学,或是压根不知道是同一个班的同学,这个现象在同学之间会有,在学生与老师之间也会有。

这就是曝光效应的一种体现。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告诉一个班级的同学说,最近有几个新同学会来到班里,让同学们观察他们,并且保证受试班级不认识将要出现的任何一个人。一个月的时间,有的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次,而有的则只在开始的第一天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班里同学看他们的照片,评价他们对照片中人物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出现次数最少的人已经几乎被人遗忘。

情感生活中,如果你想与心仪的对象拉近距离,最简单的选择就是多聊天,熟悉彼此,因为只有增加曝光次数,对方才能产生对自己的印象和判断,从线上到线下,因为你时常出现在对方的生活中,对方才会潜移默化地在生活中愿意与你产生联系,朋友、死党之间的默契就是这样养成的,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很多朋友忽然间减少联系,经过一段时间再见面,发现各自发生变化,已经不能像当初一样自然相处,甚至已经很难再找到共鸣。

我们与人增加曝光机会和减少曝光机会,都是会影响我们之间关系的,比如,你追求一个喜欢的异性,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的时候问候关心,想不起来就忘在脑后,对方当然不会记住你,相反的,当TA看到你偶然的示好,反而会因为巴纳姆效应而感觉你的目的性很强:

“哟!他怎么又要约我,他怎么又给我买东西了,根本都不熟,这人怎么这样啊……”

“哎,又发消息了,隔三岔五就问我干什么呢,吃了没有,真烦人……”

对方会产生厌烦或是警惕性从而与你保持距离,因为这会给人一种不好的,不值得信赖的感觉。(www.daowen.com)

放在工作中维系客户关系是同样的道理,又或者是逢年过节我们走亲戚串门,看望师长领导,也同理,我们希望通过常联系、探望以给对方好印象,证明对方在我们心目中很重要,虽然没有利益关系,但还想着对方。

其意义就在于,随着我们经常性的出现,经常性的行为举动,就能增加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和喜欢程度,这种现象就叫作曝光效应。

有很多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通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听了家长的建议,进入工作岗位要好好表现,但由于自己没有社会阅历很难维持一个中和的工作状态,我们刚一进入公司的时候表现异常积极主动,什么活都抢着干,没有怨言,状态饱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意识到了很多让自己不适应的、不舒服的事情,或者因为彼此的熟悉而放低警惕和自我标准,慢慢地就会给人一种懈怠的感觉,甚至是给人一种装样子的感觉,多半年轻人初入职场的时候会因为这些因素遭到批评:

如果你还没有参加工作,我们小时候一定听过老师这句话:

我们会随着时间放松自己,或是因消极情绪影响曝光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相反的,如果我们刻意地保持曝光,或过度曝光,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我们以往接触到的案例当中,很多朋友反映,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被忽视。

根据曝光效应的原理,我们只需要经常性地出现对方的面前,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便会给对方带来一定的印象及好感。

需要注意的是,曝光效应的效应量有一个范围,即我们出现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一般能达到最大的喜欢程度,曝光次数过多时他人对我们的喜欢程度反而会下降,称为过度曝光。

这里的数据过于死板抽象,仅用作解释使用,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当然需要活学活用。一个人情商高的体现,其实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能够拿捏好分寸,无论巴纳姆效应还是曝光效应,我们最先要做的是开始主动意识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认知,每天结束的时候反思自己这一天哪里出现了过去的错误,哪里有进步的地方,养成培养自我认知的习惯,而不是在面临不可控因素时杞人忧天或是胡思乱想,一通没有意义的求助,由于给人无能的感觉,不但没有人帮助反而拉低了自己的形象。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你因为某件事,在深夜发朋友圈抱怨矫情,或是拍一些毫无特色的东西硬生生配上抒情的语句抒发情感,久而久之你的朋友圈大大减少了互动,人们会认为,这个人心智太不成熟了,瞎矫情,整天就是感慨,这就成常说的“没朋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