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巴纳姆效应指的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这一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它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次和朋友出差路过城隍庙,门口摊位有一位戴着济公帽的老先生,路过的时候朋友小声问我,这是不是算命的?
老先生听见了,口中念念有词:“年轻人,看你印堂发黑,想必近日的事业不大顺利吧?”朋友愣神了,说道:“先生说得对,不知您还能看出些什么?”
先生得到了肯定,又说:“你去年7月份到现在发生了一件麻烦事,这件事和你的一个朋友有关。”朋友连连回应:“先生真乃神人也,不知该如何化解?”
先生双目微闭,伸出一只手来……(www.daowen.com)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巴纳姆效应,老先生在见到朋友的第一面就圈定了范围——年轻人。
那么年轻人都会面临哪些问题呢?无非就是事业与情感,试问谁在这个年龄里,事业与情感两个方面会一点问题没有呢?去年的7月份到今天,谁又没发生过事情呢?
不难判断,在他们接下来的对话里,先生会试探性地透露出更多信息,路人则会被动地选择自己相应的情形对号入座并做出反馈,这段对话的终点就变成了“先生真乃神人也”。
星座、占卜、街边算命……基本上都是依据了这个效应,了解也好,不了解也罢,其科学性我们暂且不追究,在心理学范畴内,就是指将生活中一件无法掌控的事情的期望的结果寄托在玄学上而极少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在这个效应中,中年群体尤其是重灾区,他们坚信一些民间卜卦方式,愿意付钱预测财产、运势、健康、吉凶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