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战争中的进攻与防御:两极性和不对称性的解析

战争中的进攻与防御:两极性和不对称性的解析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隆指出,计划撰写的两极性这一章将涵盖不同类型的对立,也就是说,它将处理克劳塞维茨方法的具体特征。阿隆认为,两极性的狭义概念不能成为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概念,因为它是与零和游戏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这是克劳塞维茨那一代人都认同的,他们都按诸如矛盾、两极性、主动和被动、正和负的分离和联系来思考问题。在帕雷特看来,克劳塞维茨对两极性以及进攻和防御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辩证法的变形。

战争中的进攻与防御:两极性和不对称性的解析

如果我们要成功创造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理论,就只能采取一种类似方式,即将相互冲突的元素进行和谐结合

罗特费尔斯[25]

[119]克劳塞维茨遗产的特征是,它将相互对立的各种趋势放在一起。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由构建了三部分组成的定义和“奇妙的三位一体”的那些对立构成。到目前为止,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克劳塞维茨政治理论中的那些对立可参照他自己的战争经历来解释。这就有可能通过区分行动与抵抗行动来解释《战争论》第一章中的对立。本章的主题是克劳塞维茨试图对于对立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思考。

一 克劳塞维茨及其同时代人思想中的对立

克劳塞维茨意识到,根据对立来定义战争是成问题的,他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方面的证据可以在他的如下声明中发现,他声称自己打算单独撰写一章以讨论两极性原理(83)。但就像他临死之前的很多其他计划一样,这一点从未付诸实施。在他去世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中,他说,“整个物理的自然和理智的自然”以对立的方式保持着平衡。[26]在论述进攻和防守的关系时,他甚至提到了二者之间“真正的逻辑对立”,[120]这比一个简单的逻辑矛盾更有意义(523)。

阿隆和帕雷特是迄今为止一些克劳塞维茨最重要的研究文献的作者,他们都强调克劳塞维茨的“辩证”方法。阿隆认为,克劳塞维茨可能会在他想要撰写的有关两极性的一章中披露其方法的秘密。他提请人们特别注意如下事实,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评论者对克劳塞维茨的这个评论进行任何进一步的考察。阿隆指出,计划撰写的两极性这一章将涵盖不同类型的对立,也就是说,它将处理克劳塞维茨方法的具体特征。阿隆认为在这一章中,克劳塞维茨可能将会透露其辩证法的奥秘,[27]这个也正是在本章中我希望更为详细地考察的内容。

阿隆认为,两极性的狭义概念不能成为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概念,因为它是与零和游戏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只有当“积极和消极的利益正好互相抵消”时,两极性原理才有效。在一次战斗中,双方都力求获胜;这才是“真正的两极性”,因为如果一方赢则另一方必定败(83)。阿隆区分了搏斗的零和游戏和对立的多种形式,后者是克劳塞维茨使用的几对典型概念。在这些对立中,每个概念可以被看作一极:理论与实践,成功的规模和所冒的风险,进攻和防御。阿隆的结论是,如果想要识别出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概念,那就是对立(antithesis)。[28]

帕雷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一般方法在性质上属于辩证法。他指出,这是克劳塞维茨那一代人都认同的,他们都按诸如矛盾、两极性、主动和被动、正和负的分离和联系来思考问题。两极性原理似乎是唯一可以跨越正与负之间无限距离的东西。在帕雷特看来,克劳塞维茨对两极性以及进攻和防御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辩证法的变形。[29]

在克劳塞维茨时代,两极性概念的重要意义何在?歌德大自然的理解遵循这样的基本原理,[121]即一种力可分为两个对立的极,但随后这两极将重新结合。歌德在1828年写道,两极性和增长的概念是驱动整个自然界的两个巨轮。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一章开头的评论正是依照了这个方法论原理:从搏斗的两极性中,他推出了在三种走向极端的相互作用中暴力的自然强化(75-77)。黑格尔强调,现代人发现两极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这一阶段,在这个生活环境、观念、思维习惯和政治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时代,对立是否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或者是否只能强调新与旧之间的对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811年,莱文(Rahel Levin)这样描述这个问题:“在这个已破碎的新世界,留给那些愿意理解人们的唯一的东西……就是学问英雄主义。”[30]

在此存在需要区分的两极性的不同方面。例如,谢林强调,要在对立的表象背后寻求我们必须追求的隐藏的同一性,并且他将两极性理解为世界的法则:“可以先天地确定……在整个自然界,相互对立的真正原理正在起作用。”谢林认为,如果这些对立的原理被结合在一个物体中,就会赋予这个物体以两极性。在另一方面,歌德更加强调在对立面之间存在一种充满活力的紧张:“自然的生命就在于使统一的东西分裂开来,使分裂的东西统一起来。”[31]

对克劳塞维茨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是启蒙运动、观念论和浪漫主义这些理性主义潮流,以及自然科学的那些发现。克劳塞维茨很早就从康德追随者基塞韦特那里学到了理性主义。他在柏林生活期间,费希特和黑格尔的观念论在知识界占主导地位。还必须提到的是,克劳塞维茨在1829年花了数周阅读歌德和席勒通信。此外,1824—1825年的冬季,他参加了浪漫主义哲学斯蒂芬斯(Heinrich Steffens)的讲座,并且倾听了自然学家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讲座,后者的讲座标志着1827年德国自然科学新的繁荣时期的开始。[32]

[122]克劳塞维茨吸收了其同时代人所有的思想倾向,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战争理论中,这些思想有助于他反思自己的战争经验。可以说克劳塞维茨的立场正是在上述四种思潮构成的领域中浮现出来。每种思潮都启发了他,但他本人的观点并不能追溯到这些思想中的任何一种。通过这种方式,克劳塞维茨能够发展出他自己的独到观点,而不只是对那些对立面及其统一的重要性的命题(这些命题在他的时代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讨论)的单纯变体。

克劳塞维茨思想中的两极性

在克劳塞维茨的全部著作中,只在四处出现了两极性概念。第一处是在他早期撰写的《战术战斗原则指南》(Leitfaden zur Bearbeitung der Taktik der Gefechtslehre)一文中,出现在其中一节的标题中,这一节讨论的是同时和相继使用军事力量的问题。在这一节中,克劳塞维茨指出,理解两极性的规律很重要。有两种使用军事力量的方法,即同时或相继使用。它们可以被理解为相平衡的两极。[33]第二次使用两极性概念是在他有关俄罗斯战争的报告中。在此,他用这个概念来阐明拿破仑和他的对手库图佐夫(Kutuzov)都希望在博罗季诺战役后不发生另外的战斗。[34]

两极性概念的第三次出现是在克劳塞维茨生前未发表的一部作品中。这是他为打算撰写的关于两极性章节草拟的一个准备性提纲。在此,克劳塞维茨强调,两极性绝不仅限于描述一组对立,并且他强调,两极性也意味着两个极之间的平等。他说,军事作家的作品里经常提到这样的规则,即战争的一方应该总是要去做对方想做的事情的反面,但这不过是对事实的扭曲。这条规则很容易欺骗那些粗心大意的人。在这里,错误的,或者至少是被误解的前提是,双方指挥官从来不会欲求相同的事,并且总是有相互对立的欲望。确实,双方的活动总是对立的,趋于相互抵消。由此,似乎就可以得出,[123]一方得到的任何优势将当然地成为另一方的劣势。然而,只有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而不去考虑整个语境,这个观点才是正确的。

相对于与整体相关的那些对立,克劳塞维茨将情势(situation,也就是德文中Elementarteilchen)中的个体性因素的两极性置于次要位置;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最终各个部分的两极性,而是整体的两极性:“最完整和最必要的要素是最终目标和最高的统一,各方平衡相消。”[35]在这份草拟的提纲中,克劳塞维茨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战争中的双方会将同一件事情看作对自己有利,并能在这方面——尽管他们之间存在对立——追求同样的利益。由此他就限定了两极性中的对立(尽管对立仍然存在),并将侧重点置于两极之间的平等上面来。

克劳塞维茨最后一次提到两极性是在《战争论》第一章,在那里他发展出了一个“真正的两极性”的概念:“当我们认为双方统帅的利益程度相同并彼此对立时,我们就承认了真正的两极性。”(强调为原文所有)他指出,只有当两极性被认为与同一对象相关时,正面的利益和负面的利益完全相互抵消,两性才有效。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双方只有“进攻”而没有防御,战争将永远是一样的:“在这样的作战中,对一方有利的恰好对另一方不利,这里就存在两极性。”(83)恩格斯在思考吸引和排斥关系时遵循了同样的思路(这一点最初由康德强调)。他说,这些力量完美地相互抵消,而这种情况,作为一种必然性,从两极性分布的属性中产生:两个磁极如果不处在彼此平衡的状态,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两极性。正如上文提到的,阿隆将这种形式的两极性描述为一种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一方的增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36]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克劳塞维茨的文本,就可以看到,他真的是在与零和博弈的理念的关联中使用两极性概念;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在随后远离这一想法。他认为,当我们谈到两个在外部有着共同关系的不同事物时,[124]是这种关系而非事物本身具有两极性。克劳塞维茨在对俄国战役的分析中提出了两极性的概念:“两极性涉及的只是目的,而非手段。”第16节的标题指出,进攻和防御的类型不同,力量也不相等,因此两极性的理念似乎并不适用于它们。但很显然,克劳塞维茨在这里的意思是,两极性作为一个零和博弈并不适用于进攻和防御。尽管他确实解释说,进攻和防御的两极性可以在决策中发现,这是它们都力争实现的(83-84)。

克劳塞维茨因此区分了两极性之内的两个元素。他最初强调,两极之所以结合,是因为它们是属于一个支配性总体的元素。在这方面,进攻和防御没有区别,两者都是战争的正当元素。他描述道,当两极性原理只有在被认为适用于同一物体时才有效。在此后不久,他强调,(进攻和防御)的两极性通过两极之间的关系描述,而不是通过作为“物”的两极(83-84)。[37]反过来可以说,克劳塞维茨两极性的概念以高度对称为特征,并且暗示了两极之间的相似性或力量方面的平等。他继续指出,真正的两极性只有在如下情形下才会出现,这就是一方在战斗中获得的优势可能在另一方面是同等劣势(83-84)。两极的平等通过它们的对称性表现出来,但克劳塞维茨强调,这些都不是“物”,不是物体。他的这种区分是什么意思呢?

磁铁的例子解释两极性

为了澄清两极之间的对立涉及的是否是作为“物”的两个极,还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借助于磁铁的例子。黑格尔将自然科学的一项发现引入他的著作中,即截断磁铁也不会导致两极分离。如果截断磁铁,我们得到的不是单独的南北两极,而是不止一对南北极,不止一个磁铁。克劳塞维茨将两极性理解为相反两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观念,[125]南北两极的统一确实使它们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第三实体,磁铁。[38]磁铁两极的平等不是物质的或具体的。南极或北极不是一个物,一个物体,而只是作为一整块磁铁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克劳塞维茨强调的,两极性由关系而非事物本身确定。因此,存在一个第三实体,它越过并超出两个极,但它绝非位于两极之外;它由两极关系中的对立性决定。

通过将两极的对立作为一个统一体,并考察由磁铁形成的磁场,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知这个模型。当那些极端不被视为物、物体、物质等等的时候,构成了两极性模型结构的动态元素也展示了它的全部范围。这种解释与黑格尔有关磁性的哲学概念化的立场相对应,他的哲学立场将磁性理解为一种纯粹非物质的形式。[39]如果两极性对立中的极被理解为物体,那么,物体的概念必然意味着一种分离。因此,就会出现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即将一个统一体归为同一关系中的物体之间的对立。克劳塞维茨在对两极性的讨论中明确指出,两极性只能被认为与同一个物体有关。这就意味着,很简单,这种对立关系中的两极本身并非物体。

在克劳塞维茨的时代,数学领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问题,在康德后,它也成了一个哲学问题,这就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如何提供负数的内容。如果存在正数,且零被理解为“无”,那么,什么是负数?它是一种比无更少的数?康德试图通过将正数和负数看作关系而非物质来解决这个问题。[40]

以上是所有克劳塞维茨关于两极性这个主题的论述,我现在想要通过考察他的同时代人的工作演绎他可能的意图,这个人就是维尔布兰(Johann Bernhard Wilbrand)。维尔布兰德在吉森教授解剖学、生理学和自然史,他也是镇上植物园的负责人。1819年,他识别出了下列两极性的元素,[41]他说,两极性是:

[126]1.两个实体之间的对立,每个实体都预设了另一个实体的存在,其中一方只有同另一方对立时,才具有自身的特征性含义;

2.这种对立在第三个实体中的内部统一体;

3.上述提及的第三个实体因其自身特性,包含了对立,从而达致统一,这种统一无法离开对立而存在

维尔布兰德的论证方式非常接近克劳塞维茨在“奇妙的三位一体”中使用的论证方式,维尔布兰德总结说,两种特征无先后之分。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状况之后,他立即强调了对立和在更高整体中的那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写道,最终可以表明,电场和磁场现象都依赖于一种内部对立。这种对立的本质是,彼此相反的力都是属于同一个整体的部分。维尔布兰德认为两极性概念最重要的方面是,它指向于只存在于同一整体中的对立。[42]

对维尔布兰德来说,两极性的概念对应于“自然的动态视角”。这一自然的视角可能会认为物质是两种相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或将自然现象描绘为对立的结果。维尔布兰德将自身的立场同原子论明确地区分开来。他说,当我们追溯物质起源时,原子论与动力论的差异就变得很明显。随后维尔布兰德明确提到康德,他指出康德已经表明,所有物质只能被看作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的产物。[43]克劳塞维茨的两极性观点和维尔布兰德的一样是动态的,并且以潜在地拒绝原子论为特征。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克劳塞维茨有关两极性的说法。虽然两极性包含一种对立,它构成了作为整体的第三实体。这第三实体是一个整体,不管它是由两极关系规定的磁铁,还是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特点是进攻和防御之间的“真正的逻辑对立”。这种对于物体的识别只能这样存在,因为在这种关系中的两极都不是“物体”。甚至以暴力手段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两个部分分裂开来也不会导致对立两极的真正分离,而只会增强它们的潜能。当克劳塞维茨强调两极性时,他就是在表达他提出的有关战争的动态观念。

二 “真正的逻辑上的对立”的概念

[127]阿隆认为,克劳塞维茨在他想要撰写的有关两极性的章节中将会透露“他的方法的秘密”,我不完全同意。虽然两极性的确是克劳塞维茨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他并未止步于此。在克劳塞维茨看来,如果只存在一种战争形势,即进攻敌人,在这里,一方的优势总是另一方的同等劣势,才能出现两极性。为了解释战争的多样,解释战争并不总是只由同一场战役组成,克劳塞维茨引入了进攻和防御的范畴。这些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在其相互关系中是两极对立的,但同时它们也有本质区别,并因此是某种不同于两极性的东西。克劳塞维茨表达了这种紧张,他指出,两极性不能应用于作为物的进攻和防御,而只能应用于它们的关系中(83)。[44]这意味着他的进攻和防御的概念超出了纯粹的两极性。为了强调这一差异,克劳塞维茨说,两极性“不存在于……进攻和防御本身,只存在于它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之中,也就是决断之中”(84)。

克劳塞维茨强调,在“真正的两极性”中,斗争的形式将是“相同的”。尽管他提出了有关两极性的一些肯定性方面,他也批评了两极性,因为这一概念不能带来思想上的进一步发展(83-84)。克劳塞维茨对“纯粹的”两极性的限度展开的批评可以通过和黑格尔观点的比较来做出解释。[45]虽然黑格尔在两极性问题上也持有非常肯定的观点,在他的论述中有一些观点也导致他批评这一概念。[46]其中最重要的是:

1.黑格尔对如下事实展开了批判,这就是认为在两极性中没有从统一到对立并最终返回同一性的过渡因此两极性缺乏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对立的统一不过是预先假定的克劳塞维茨以类似方式指出,纯粹的两极性决斗始终都是相同的

2.黑格尔认为,在两极性中没有对立面之间的过渡;它们并不彼此渗透在他自己的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克劳塞维茨坚持认为,在战争中进攻和防御可以相互融合

[128]3.在两极性中,两极之间的平等是完全的,所以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根据内容而出现的可以感知的区别;在黑格尔的批判中,两极性还没有达到形成概念的层次[47]当克劳塞维茨说,进攻和防御不同且力量不平等时,他运用了这一批判

克劳塞维茨形成了一种超越两极性理念的种种局限性的立场,但同时他也试图吸收其肯定性方面。他将进攻和防御的关系理解为对立的两极,借此理解战争这个统一体。但他认为,它们的区别造就了战争采取的具体路线。因此,进攻和防御之间的关系就使得克劳塞维茨推断出一种模型,他使用这一模型来(至少是潜在地)对在同一身份之内出现的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化。这个概念化的典型特征通过如下事实得到强调,这就是,克劳塞维茨特别强调进攻和防御的关系;他称进攻和防御为一种“真正逻辑上的对立”。

克劳塞维茨对这个概念做了如下阐释:

当两个想法形成真正逻辑上的对立,相互构成补充时,那么,从根本上说它们就相互蕴含我们思维的局限性可能无法让我们同时理解这两者,并通过对立在其中一方的整体中发现另一方的整体但是,每一方都会相互透漏充分的信息,从而澄清很多细节。(523)

在第七篇开头,克劳塞维茨称进攻和防御为“真正逻辑上的对立”,这是什么意思?很显然,他不仅将这一“真正逻辑上的对立”同其他形式,也就是正常或通常的对立区分开来;除此之外,他也将这种对立描述为真实的或“真正的”逻辑上的对立。

克劳塞维茨的“真正逻辑上的对立”概念和两极性概念有什么关系?他认为,进攻和防御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程度的力量。在被阿隆称为“第二笔记”(Second Note)的文本中,[48]克劳塞维茨解释说,防御是更强形式的斗争,具有消极的目的,进攻是较弱形式的斗争,具有积极的目的。阿隆认为,这是克劳塞维茨最突出的一组对立。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进攻和防御的差别在概念中得到把握,这些概念本身离两极对立不远:消极和积极的目的,更强和更弱形式的斗争。在两极性的简单形式中,[129]当两个极绝对平等时,不会有任何进步或发展。克劳塞维茨很清楚地指出,在此情况下,斗争总是相同的。他认为,其他对立(它们本身与两极对立很相似)只有被吸纳进简单的两极对立中,才能在战争中有所进展。[49]正是这种由不同对立的统一构成的总体性被克劳塞维茨称为进攻和防御的“真正逻辑上的对立”。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真正逻辑上的对立”,我们不妨从识别它的特性(在第七篇的开头)开始:

如果两个概念形成真正逻辑上的对立,

其中一方是另一方的补充,

一方从根本上就暗含在另一方之中

我们不妨追问一下克劳塞维茨在这里所说的补充是什么意思。当代的一本百科全书针对补充的概念提出了多种定义,其中一个非常接近克劳塞维茨使用补充概念的方式:(www.daowen.com)

一个补数或补充是需要被添加到一定量中的东西,目的是使这个量和另一个量相等在纯粹数学中,我们通常在如下联系中遇到这一表达:一个分数的补数就是和该分数相加后等于1的那个数[50]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进攻和防御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进攻和防御相互补充,如此,它们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它们相加等于1)。

互补性的现代概念完全不同。如今,它被理解为相互共享的要素,这个要素可以将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经验的方式联系起来。不同形式的知识相互补充,以至于它们可以同等有效地适用于同一个对象。然而,它们又相互排斥,因为它们不能同时或在与同一个契机的关系中提供关于该对象的知识。玻尔(Niel Bohr)对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使这一互补性的现代概念获得了普遍的科学意义。[51]

这个定义和之前的定义有明显的区别。互补性的“现代”概念以如下事实为特征,这就是,对立面彼此排斥,以至于它们不能同时且在与同一个契机的关系中出现,但这并不适用于进攻和防御的互补性。[130]尽管这些有关战争的互补描述相互排斥,但它们也在与时空中同一契机的关系中构成了战争的整体性。和两极性关系不同,互补的对立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之间各种形式的耦合和交互作用。克劳塞维茨说,每一项都蕴含在另一项中。

现代科学的成就明确表明了两极性概念的局限性。针对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两极性及其意义的研究明确了两极性所要求的标准,并命名了常常可以观察到的特征。这里所提到的标准就是对立,这些对立遵循着一种常规的和必要的模式,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质,且以一种同样不变的方式相互从属;最后这个要素也许可以解决黑格尔意义上的对立。此外,两极之间不存在任何过渡这一点应被认定为两极性的一个独特特征。这最后一项关系要素不是必要的,但这种现象可以在许多两极对立中观察到。有人认为,在此没有任何维度可以作为一极到另一极的过渡。[52]因此,两极之间缺少任何过渡就是区分严格意义上的两极性与进攻和防御这一“真正逻辑上的对立”的关键特性。

我们初步总结一下克劳塞维茨关于“真正逻辑上的对立”的论述:

1.和两极性一样,“真正逻辑上的对立构成了作为一个物体的身份这种对立关系的两极性决定了两极之间的对称关系;它们属于同一类型,但只有在它们之间的彼此关系中,并且不是作为物体才是如此

2.“真正逻辑上的对立超出了两极性限制,使人们有可能根据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行动和发展的其他形式来思考每一项都隐含在另一项中,设定其中一项也就必然暗示了另一项克劳塞维茨这样来解释发展,他说,“真正逻辑上的对立不仅意味着一个简单的两极关系,也包括属于同一类型的其他这样的对立”:决斗的两极性进攻和防御的相对立的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以及它们不同的力量

三 克劳塞维茨关于进攻和防御关系的论述

[131]克劳塞维茨的动力学模型以决斗的两极性和进攻与防御的区分为特征(进攻是战争的较弱形式,带有积极的目的,防御是战争的较强形式,带有消极的目的)。这种观念使克劳塞维茨可以根据战争中对立面之间的转化和发展来思考问题。

克劳塞维茨对进攻和防御关系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对俄国战争的考察。在这里他第一次主张进攻是战争的较弱形式,而防御是战争的较强形式,但前者具有积极的,也就是更大、更关键的目的,而后者只具有消极的目的;正是这一点使两种形式可以同时存在。[53]克劳塞维茨的历史分析直接影响了他理论的形成和他的方法论反思,因为“分析和观察、理论和经验绝不能互相蔑视或相互排斥”(61)。我一直认为克劳塞维茨“真正逻辑上的对立”超越了两极性。他的想法在两个方面可以与黑格尔的观念相比较。首先,在这两种情况下,对立面都是彼此相对的,但每一方也在这种相对定义自身的身份。其次,进攻和防御之间存在多种转化形式,而这一点在两极性中被排除。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看一看从进攻到防御和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化中存在的各种关系。

防御的不同概念

克劳塞维茨区分了两种根本不同的防御形式。第一个是与进攻者构成敌对的防御;进攻者试图打破防御,而防御者对此加以抗拒。第二个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防御形式,在这里防御被转化为进攻的一个元素。

借助于消极目的和积极目的的对立,我们可以将第一种形式的防御同进攻区别开来。这一区分[132]来源于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定义。他说,积极的目的就是想要强加自身的意志给敌人。另一方面,防御的内容则是自我保存和对抗敌人的意图。防御者主要关注的是阻止敌人强加意志给我们。这就是对立,强加自身的意志给敌人(积极目的)有别于挫败敌人的意图(消极行动),这是克劳塞维茨有关进攻和防御的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的区分的基础(98)。

这一防御的概念截然不同于另一个构成了防御的第二种形式的概念。在“战略进攻的性质”这一章,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行为”是“进攻和防御的不断交替和结合”。他说,防御不只是进攻的有效准备,也是它的“起阻碍作用的负担”“原罪”和“致命伤”。克劳塞维茨用进攻力量的减弱来描述向防御的转化:

因此,战略进攻的目标,可以被设想成数不清的过渡,从占领全部国土到占领一个最不重要的地方一旦目标达成,进攻停止了,就会出现防御。(524-526)

克劳塞维茨在这个简短的段落中使用了截然不同的防御概念:

首先,我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从属于进攻的防御概念:防御无非是进攻的有效准备

这个作为进攻的有效准备的防御概念可与防御的第二个概念对比,后者强调了不同的方面:“原罪”“致命伤”“起阻碍作用的负担”。在这里,防御也是进攻的一个元素,但它不再是其有效的准备,而被理解为附属于进攻,但由于从性质上讲它和进攻相对立,因此它也弱化了进攻

克劳塞维茨也采用了防御的第三个概念,即当进攻已经达到目的时所获得的东西防御这一最后的形式几乎不再是战争的一部分,而可以被描述为军事行动结束后的事态,但这仍然属于防御

[133]尽管防御的这三个概念极为不同,但它们都有同一个特征,这就是它们只是进攻中的一个倾向。因此,进攻本身有自己的对立面,但也正因此,最初与进攻相对的防御就转换为进攻的一种倾向。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一转化过程导致了防御概念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当防御被描述为进攻内部存在的一种倾向时,这种形式的防御就在根本上有别于同攻击处于敌对关系的那种防御。克劳塞维茨说,当进攻因为目标(即其有限的或更全面的目标)已达成或因为它已穷尽自身力量而告一段落时,将会自动地导致防御。这种防御自动出现,并且从属于进攻,或者是进攻的结果,它在根本上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防御,不同于严格意义上与进攻相对的那种防御。这后一种类型的防御与进攻相对,进攻正是为了战胜它。这正是进攻和防御彼此不和、相互排斥和“冲突”(基塞韦特)的地方。

克劳塞维茨在这一节中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防御,并且回答了他自己的问题:防御不过是战争的更有效形式,通过防御,人们可以追求胜利,在获得优势后转变为进攻——也就是说,转变为战争的积极目的。他也同样强调:“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这是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是防御的最光彩部分。”[54](370-371)防御概念中的进一步差异在这里出现。防御不过是战争的更有效形式;由于它可以提高胜利的可能性,所以被选定为战争的更好方式。当克劳塞维茨提出这种说法时,他几乎完全摈弃了进攻和防御的区别,因此它们只在决斗的对称性中存在暂时性差异。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区分克劳塞维茨著作中三个根本性的防御概念:[55]

防御以自我保存和躲避敌人打击的意图为特征因而克劳塞维茨主张,战争的真正概念只能从防御开始,他强调了进攻和防御的不对称性这些对防御的概念化的出发点[134]是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的对立

然而,对克劳塞维茨来说,防御与此同时也不过是战斗的更有效的形式”,战斗一方之所以暂时地选择防御,是为了更有把握地赢得战争作为它们之间两极性的结果,进攻和防御只是战争中的不同元素而已

最后,防御与其对立面有关防御是一个延迟因素,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准备;这改变了防御的原始概念

将对于防御的各种规定结合起来就解释了克劳塞维茨在处理攻击与防御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概念化表达的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区分。例如,当他指出,防御是准备进攻的更有效方式时,他结合了进攻的“积极目的”和防御的更大力量。另一方面,当他声称防御是进攻的原罪时,他就将进攻的积极目的和防御的消极目的集合到了进攻者一边。在一段著名的话中,克劳塞维茨指出,“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是防御的最伟大时刻。在这里,他结合了防御的更大强度和进攻的积极目的。[56]

不同类型的转化:最高强度(直接性)和减弱的强度(中间状态)

在克劳塞维茨的理论中,军事活动中的间歇是这样一种形式,在这里,一方所处的地位从进攻转变为防御。这一转变的原因或是进攻的“力量减弱了”,或是敌人进行了抵抗。对克劳塞维茨而言,进攻有一个顶点:“在此,[进攻]剩下来的力量刚刚好。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大得多(527-528)。在其他地方,克劳塞维茨也以类似方式指出,他所谓的超过这一顶点不过是无用的能量耗费,而且有破坏性。他说,经验表明,[135]之后的还击往往具有不相称的效果(570)。[57]通过这种方式,进攻开始转变为军事行动中的间歇,随后转化为防御。这里涉及的不是被吸纳到进攻有效性中的防御形式;相反,从进攻到防御状态的真正转变通过军事行动中的间歇产生。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完全不同,克劳塞维茨称之为防御的“最伟大时刻”(370)。每一个防御者都竭尽全力寻找转向攻击的方法(600)。在战斗最密集的阶段,进攻和防御的差异开始变得模糊;两者难以区分,因此防御就会直接转变为进攻。在具体的现实中,人们当然会遇到这种相互转变的非常不同且混合的形式;但如果想要通过形成理想类型来区分进攻和防御,那么,它们看起来就是这样:

进攻通过军事行动中的间歇转变成防御——或者因为进攻一方已经竭尽全力,或者因为它已达到了顶点,或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合理计算基础上,没有任何方式来实现进一步的政治目标当我们考虑由进攻到防御的转变时,军事行动中的间歇便是中间点,是进攻和防御之间的中点

当战斗的强度已经达到进攻和防御的对立变得模糊时,防御通过战斗直接转变为进攻防御因此直接转变为进,因为这是在强度最高时发生的变化

针对从防御转向进攻和从进攻转向防御的差异,克劳塞维茨给出了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涉及军事行动中的间歇,第二个解释则涉及强度的最高层次。

进攻和非进攻,防御和非防御

对克劳塞维茨来说,进攻和防御的关系是一个“真正逻辑上的对立”。这就提出了[136]“真正逻辑上的”对立与传统的逻辑对立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攻击和防御的对立与进攻和非进攻或防御和非防御的逻辑矛盾之间有何关系?克劳塞维茨从根本上区分了真正的逻辑对立和通过单纯否定的逻辑对立。他没有明确表达出非进攻或非防御的概念,但人们肯定可以从上下文中将它们推出来。

如果进攻和防御是一个单纯的逻辑对立,这就意味着进攻等于非防御,防御等于非进攻。[58]然而,克劳塞维茨的非进攻指的不是防御,而是军事行动中的间歇,没有进攻的积极元素。在《战争论》第七篇第四章,他论述了进攻力量的削弱,并且讨论了通过多种因素导致这一点的方式。这些因素包括进攻的目标,也就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为了确保自己的交通线而占领已经攻克的地区。攻击也因行动的失败、伤亡和疾病减员、远离补充来源地、围攻或包围敌人要塞、努力程度下降和同盟的瓦解等遭到削弱(527)。

所有这些因素削弱了进攻及其“积极”的意图,有助于在军事行动中产生间歇。早在《战争论》第一章中,克劳塞维茨就强调必须努力克服间歇:战争是力量的活动,这些力量有时强大到“足以克服惰性和摩擦产生的阻力,但有时又太弱,不起任何作用”(86-87)。在战争中,必须克服惰性或摩擦的阻力。将军事行动中(和军事行动之前)的间歇描述为“非进攻”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这里,进攻的“积极目的”消失了。进攻和非进攻在相互关系中以一方拥有而另一方不拥有积极意图为特征。进攻和非进攻因为克服“惰性”的“积极目的”而得以区别开来,而正是这一积极目的决定了进攻,在非进攻中它则消失不见了。

这在原则上也适用于防御,尽管方向相反,形式不同。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或共同体在遭遇进攻时不进行防御,就很难称之为“反击”。但如果[137]进攻和防御是一组逻辑对立,这就是非防御将要成为的样子。克劳塞维茨使用一个概念阐明了这一点:防御不只是被动的忍受。我们可以补充说防御不只是忍受进攻(379)。对进攻的被动忍耐可以描述为非防御,而非防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理解为进攻的形式。在这里,非防御缺少某种东西——防御的消极目的,它可能是消极的,但仍然是一个目的。正是这一目的,被克劳塞维茨通过诉诸作为取胜的进攻和作为保存的防御来加以概念化,并且,他也使用这个意图区分进攻和非进攻、防御与非防御(357)。

四 总结:两极性和真正逻辑上的对立

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克劳塞维茨关于各种不同对立之间的差异性和统一的观念。在决斗中和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中,对立的统一依赖于两极性。只有当两极性和真正逻辑上的对立都应用于同一物时,它们才有效。在两极性中,对立两极之间的关系是对称的。但克劳塞维茨没有仅仅描述两极性,而是进而考察了它的限制。他提出了攻击与防御的真正逻辑上的对立模型。[59]

我们应该注意如下特征:

1.在一个真正逻辑上的对立中,例如两极性中,对立的两极不是事物或对象它们是同一体中的对立倾向在这个同一体中,对立面不能彼此分离此外,在一个真正逻辑上的对立中,这些倾向中的每一个都蕴含在另一个中这不是二元论,因为两极性确保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也不是一元论,因为这种同一性,它的本质”,只能通过两个对立面来描述这种类型的对立和统一显然不同于二进制代码,后者只有一系列的对立作为其实质内容在战争中,行动的领域是结构性的,并通过这种对立被赋予了活力,这与二进制代码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

[138]2.在这个真正逻辑上的对立中,每一组对立的每个极都与其反面相关联,尽管采取了不同形式防御系属于进攻,导致了作为进攻要素的防御在概念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从进攻到防御的转变需要一个中间状态,因为它与军事行动中的间歇相关这种非进攻(间歇)处在进攻和防御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进攻转变为防御的时刻在另一方面,防御在自身中就有直接的对立面,因为——正如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这一比喻表达的——它在战斗最密集的阶段直接转变为它的对立面

3.进攻和防御这一真正逻辑上的对立不能被描述为一个双重否定它本身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对立:决斗的两极性积极和消极的目的较弱和较强的形式进攻和非进攻以及防御和非防御的逻辑对立都被整合到了这个更全面的对立中

这意味着克劳塞维茨的真正逻辑上的对立模型吸收了两极性,与此同时,与这一规定相对立,也为这一统一体中的对立项之间的转化和发展提供论证。有了克劳塞维茨对两极性和真正逻辑上的对立的讨论,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一篇第一章中有关战争的不同概念化表达了每一场战争中那些相互对立的倾向。第一章开端有关战争的初始定义和第一章末尾“奇妙的三位一体”中对战争的定义的对立,可以理解为同一对象的不同极。这些极不是彼此独立的“物”。它们通过在战争中作为对立的倾向和作为它的边界发挥作用,从而为战争的统一体提供基础。我们可以阐明对立和转变的多样性,因为有了真正的逻辑对立的模型,我们就总是可以在战争中观察到这些对立和转变。正如在这一特定的对立内部包含了由不同对立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克劳塞维茨在第一章中阐述了各种不同的极之间的对立,这些对立一起构成了作为整体的战争。[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