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显现“如果我们是古人——古文不过如此!”加粗字样,下面有些议论。)
师:(教师不动声色。屏幕再显示“晏子”二字。)大家看屏幕上,打的是“晏子”,这个人你们熟悉吗?
生(齐声):熟悉!
师:好。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
生(又齐声):知道!
师:那好。能否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他的故事?
(一位学生举手,讲“晏子使楚”的故事,不表。)
师:讲得真好,十分感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聪明,智慧,机警。
师:对,晏子是以一位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历史当中的,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的另外一个故事(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完整课题《晏子辞千金》,并将翻译好的现代文发给学生),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把这个故事读一下,刚才那位同学举手了我没有看到,很抱歉,现在你来讲好吗?
(学生读译文……其余的学生静听着。)
师:很好,现在大家看看,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正直的人。
师:为什么?
生:他想把钱给百姓。
师:还有呢?
生:他非常廉洁。
师:现在大家都清楚他的品德了吗?
生:清楚了,晏子的品德正直而廉洁。
师:但是还有一个人不清楚,就是晏子——(学生非常惊讶,等待着教师发话。)因为我们这里用的是现代文,要是读出来的话,晏子肯定听不懂。(有学生微笑。)平时我们都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今天我们客串一下古人,我们试试把这段文字翻译成古文好吗?
生(一时来了兴致,齐声):好!
(教师先在屏幕上显示课文的部分现代文翻译,并视学生现场的回答情况,将在所属现代文的下面打出翻译出来的古文,或随时调阅出来。)
师:“晏子正在吃饭”,怎么讲?
生:晏子正食。
师:(在电脑上打出四字,并笑曰)你们见过古文里面说“正在”是用“正”吗?
生(恍悟):没见过,应该用“方”,是吧?
师:正是。(师一边将“正”改成“方”。)“齐景公派使者来了”,怎么说?
生:公使使至。
师:(心下暗喜)很不错。(随手打出四字。)请大家继续,“晏子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吃”,怎么说?
生:子分食与之。
师:好。那“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该怎么讲?
生:使者未足,晏子也未足。
师:(一顿,提高声量)也?
生(恍悟):亦,亦未足!
师:很好,请继续,“使者回去”呢?
生:使者归。(又有学生在下面说“使者返”。)
师:(将两种答案都打在屏幕上)“对景公说了这件事”,怎么说?
生:言之于公。
师:“景公说:他穷得像这样啊!”,又如何说?
生:公曰:如此窘也!
师:(略一顿,提高声量)怎么不用“穷”呢?
生:一般来说,古文“穷”字都是指官运人生道路陷入困境一类的,所以这里应该用“窘”字。
师:(赞赏)很好!我们一般说“日暮途穷”,就是指道路迷茫;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又是指穷尽。“我不知道,是我的错啊!”,该怎么说?
生:吾不知,吾之过也!
师:(略一顿,提高声量)吾?是吗?
(生在下面议论纷纷。)
生:老师,是“寡人”吧?
师:(笑)很好!我们知道,景公是一个诸侯,先秦诸侯自称都是“寡人”之类。好,“多次送给他”,怎么讲?
生:数(shuò)赠之。
师:很好。那“最后晏子拜了两次推辞说”,怎么讲?
生:子再拜辞曰。
师:(略一顿,提高声量)什么叫“再拜”?
生:拜了两次。
师:为什么拜两次?
生:应该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师:好。“我家不穷”呢?
生:吾家不窘也。
师:好,继续来,(感到有些难度)提示一下,我们说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什么的,谦虚的时候应该称什么?
(学生之间有争议,有生说“名”。)
师:那位同学说得是,自称谦虚应该称“名”,所以这里最好是——
生:婴家不窘也。
师:好的。接着来,“因为景公的赏赐”,怎么说?
生:因公之赐。
师:(环视众生)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以公之赐。
师:(不作评价,直接打出两种翻译)好,“用来赈济百姓”,怎么说?
生:以之赈民。(www.daowen.com)
师:那“国君的赏赐很优厚了”呢?
生:君之赐厚矣。
师:(略一顿,提高声量)你用了“矣”字,那为什么不用“也”字?
生:“也”字我感觉是判断,而“矣”字我感觉好一些,但具体怎么说却说不好。
师:(微笑)感觉很好,语感嘛。“矣”用来陈述,还带有一些感情在里面。好,我们继续,“我听说”,怎么说?
生:婴闻之。
师:“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呢?
生:获厚赏于君。(又有学生说“获赏于君”。)
师:“散给百姓”,怎么说?
生:散之于百姓。
师:好。“这就是代替国君统治人民”呢?
生:此乃代君治民也。
师:那好,我们连起来,“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而不散给人民”,怎么讲?
生:获厚赏于君而不散之于民。
师:(微笑)对了。接着来,“忠臣是不做的”,怎么讲?
生:此乃忠臣不为也。
师:“这就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呢?
生:此乃筐箧之藏也。
师:好。接着说“仁义的人是不干的”——
生:君子不为也。
师:(赞赏)仁义的人就是“君子”,很有道理。请继续,“向上从君主那里获取”——
生:上取于君。(又有学生说“进取于君”。)
师:(示意对话的学生坐下,向着旁边说话的学生)你是说“‘进’取于君”,能说一下自己用字的观点吗?这里明明是“向上”啊?
生:我记得初中《岳阳楼记》一课里面有这个“进”字,“进”就是对皇帝,“退”就是对下面,但是具体怎么说,我记不太清楚了。
师:很好!《岳阳楼记》里面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我们同学有的读书很仔细嘛!接着来,“在下面得罪士人”,怎么说?
生:下得罪于士。(又有学生说“退得罪于士”。)
师:“内心满足就能免于忧患”,该怎么说?
生:心足则避忧(或“患”)也。
师:(提高声量)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只用“忧”或者“患”?
生:我想,因为古代多用单音节词。
师:(赞赏)对,我们现在说长江,古人叫“江”,黄河古人叫“河”,我们多用双音词或多音节词,而古人则多用单音节词。下面,“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们去世的国君把五百书社授予管仲”,这句较长了,该怎么说?
生:景公谓晏子曰:前桓公以书社五百授之仲。
师:(提示)你们觉得用“前”好吗?
生:(想了一想)感觉不好。
师:那用什么?
生(恍悟):昔。
师:(微微一笑)那“去世的国君”,该怎么说?
生:应该是“先王”吧。
师:(做了改正)那好,“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又怎么讲?
生:未辞而受之。
师:(提高音量)管仲呢?
生:(笑)省略了。
师:好,请继续,“你推辞是什么原因呢”?
生:汝辞之何也?
师:(提示)用“汝”合适吗?古人说“尔汝”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卿卿我我”,是比较亲密的人之间说的,你们觉得这里最好用什么?
生(恍悟):子。
师:好,再看下面,“晏子说:智慧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成功”,这个句子也比较长,怎么讲?
生:(迫不及待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师:呵呵,这么肯定?好。终于到最后了,“想来管仲的失误就是我的成功吧,所以拜两次不敢接受”,怎么讲?
生:臣以为管仲之过乃臣之得也,故再拜而辞之(或者“弗受”)。
师:(面对全班)好。我们终于把文段翻译成古文了,(略顿,并将学生部分翻译的现代文文本回发给他们,)现在我将我们的成果念一遍(教师念,学生静听):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者来了,晏子把吃的分给他,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回去之后,把这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唉!晏子家里穷得这样啊!我不知道,是我的过错啊!”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谢绝了。景公多次送去,晏子最后拜了两次推辞说:“我家贫穷,因为国君的赏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用来赈济百姓,国君的赏赐很丰厚了,我家不穷啊!我听说,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却施舍给人民,就是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做的;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却不施舍给人民,就是用筐箧收藏财物,仁义的人是不干的;向上从国君那里获得赏赐,向下得罪士人,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内心满足就能免除忧患。”
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们去世的国君把五百书社授予管仲,他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推辞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听说:智慧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成功。想来管仲的失误就是我的成功吧,所以拜两次不敢接受。”
这里有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晏子能看懂吗?
生:二懂(注:方言,“半懂”的意思)。
(此时教师暂时没有应答,而是发下《晏子辞千金》原文)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学生则急急地进行阅读、比较。教师同时将学生版的《晏子辞千金》拟古文显示出来:
晏子方食,公使使至,子分食与之,使者未足,晏子亦未足。使者归(使者返),言之于公,公曰:“如此窘也!寡人不知,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数赠之,再拜曰:“婴家不窘也,因公之赐(以公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之赈民,君之赐厚矣,婴闻之:获厚赏于君(获赏于君),散之于百姓,此乃代君治民也,此乃忠臣不为也;获厚赏于君而不散之于民,此乃筐箧之藏也,君子不为也;上取于君(进取于君),下得罪于士(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心足则避忧(患)也。”
景公谓晏子曰:“昔先王以书社五百授之仲,未辞而受之。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臣以为管仲之过乃臣之得也,故再拜而辞之(弗受)。”
师:(稍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提高音量)我们看看这“原版”比起我们的“盗版”如何?前面大家翻译得很好,“使使”两个字的翻译我觉得比原文还精练一些,同学提出的“进取于君”也是很精彩的翻译!但是有些地方“似乎”(作延长音)原文比我们的好,比如“代君君民”这一句,这里第二个“君”字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呢?
生(略想):名词作动词,“统治”的意思。
师:对,很好!由此可见,文言文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神秘啊,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没准比古人说得还好呢!
(生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