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点也与吾亦—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是什么?

点也与吾亦—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是什么?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点的志向是什么?学生想不起来了,我笑着补充:“曾点希望能在春天,和几个朋友,带几个孩子,去河里洗澡,在台子上吹风。而孔子对曾点的志向的评价是什么?”

点也与吾亦—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是什么?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讲到了曾点。

今天上《六国论》,因为要讲一下古文中“与”的含义,要引用《论语》中《四子侍坐》中的“吾与点也”,于是我问:“大家学过四子侍坐吗?”

孩子们回答高一学过。

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孔子问自己的弟子们志向的时候,几个弟子都说自己想当中等或者小国家的官员,只有一个人例外——曾点?曾点的志向是什么?

学生想不起来了,我笑着补充:“曾点希望能在春天,和几个朋友,带几个孩子,去河里洗澡,在台子上吹风。而孔子对曾点的志向的评价是什么?”

有孩子终于想起来了: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

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想法,反正学生对我在课堂上信口开河已经习惯了,于是不妨继续说下去:“以前的老师有没有告诉你们为什么孔子在这里不是支持志向远大的子路之类,而是支持看似‘没有出息’的曾点呢?”

Marry回答说:“因为孔子希望天下大同,世界太平,这样就可以去洗澡吹风了,所以他赞同曾点的志向。”

我问:“是你们以前的老师讲的吗?”

Marry回答:“是。”

我说:“我的想法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孔子是在这里教他的学生怎么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孩子们也许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谬论,脸上显出惊讶的神色。

我说:

“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曾经有学者说,孔子赞赏曾点是因为自己的观点不能得到实行,于是故意发激愤之词,但我却不这样认为。(www.daowen.com)

“为什么流连自然,享受生活就是胸无大志?为什么不想当官、赚钱,就是鼠目寸光?难道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为了用地位去垒起自己的高度,用财富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教育塑造的人不应该是为了功名利禄而丧失自我的人,不是为了地位金钱就出卖自己的人,而是能够创造生活、体会生活、享受生活的自然的人。”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我心里有些感动:“可是,太多的欲望使人迷失,太多的诱惑使人浮躁,成为功利驱使的畸形的人,这绝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孩子们有些激动,我回过话题:“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这样‘畸形’下去。下面请大家记录:此处的‘与’当‘赞成’讲!”

孩子们笑了。

下课了,我的心其实还没有平静下来。

我经常在想,当了这么久的老师,我们到底在干什么?面对这个物欲横流和竞争残酷的社会,每个人身上都被迫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从小我们被教育要成为好孩子,上学之后成绩单上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我们唯一的人生价值所在,进入社会之后更是有太多的风雨、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悲哀。每个人早就变成了卡夫卡笔下那只甲虫,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极度丰富,还有精神的极度迷失和灵魂的沉重。

于是我想起了可可,那个生命永远停止在18岁的女孩。

我们见过太多的孩子为了成绩而神伤,见过太多的家长因为分数而大怒,但是我们都很少看到,我们最应该要的,是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会教给孩子知识,但是我希望他们也知道,那成绩单上的分数并不是全部,至少相对于他们可贵的生命和快乐来说;我会尽量使孩子提高成绩,但是我希望他们知道,人生不是那么简单,能用几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概括;我会尽量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但是我也希望他们知道,能够正视人生,发掘人生,享受人生也许更重要;我不能保证他们以后没有痛苦甚至灾难,但是我希望他们即使在遭遇到人生不可承受的霹雳时,至少还有勇气去抗争。

其实我也不知道孔子赞成曾点究竟是因为什么,但是我却愿意相信,一个最古老的教育家,应该是把人放在心中的第一位的。

于是,幻想哪天我也位列其中,当孔子满意地说“吾与点也”之后,我也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吾亦与点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