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是书写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书写的字,具有一定的含义。没有意义的线条、笔画不是笔迹。
写字的目的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在文字体系趋于完善的今天,笔迹就是书写人利用书写技能对其要表达的思想和要传递信息的记录。具体来说,笔迹表现是通过书写活动形成的字迹及其组合关系的形象系统。它的本质是人的书写技能与习惯。书写技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一个人写字的能力;书写习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一个人写字的能力中,他最擅长使用的那部分。书写技能是生理机制与神经系统之间建立的条件反射。
(一)书写活动的机制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以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笔迹检验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该学说阐述了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的形成机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则是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个性化的理论依据。
自动化动作的机制是巩固了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有关中枢之间“暂时联系”接通的结果。条件反射中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由皮层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这两个基本的神经活动过程实现的。兴奋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活跃状态,它能引起和加强下级中枢及其所支配器官的活动。抑制则是兴奋及其传导的阻抑或降低,因而减弱或阻止有关器官的活动。兴奋和抑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皮层一定区域的兴奋或抑制,不会总是停留在原出发点,它可以向临近部位扩展,使临近部位也发生兴奋或抑制,也可以在原发区域内进一步集中到更小的范围,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的初期,两种刺激分别在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灶,由于兴奋的扩散和强兴奋灶对弱兴奋灶的吸引,在反复刺激的强化下,两个中枢间发生暂时联系,条件反射初步形成。但由于兴奋的扩散,牵涉较多的肌肉或器官参加活动,因而造成运动不够协调和多余的紧张。随着反复练习,皮层对无关刺激或附加刺激产生分化抑制,兴奋在特定区域内进一步集中,多余的动作和紧张减少。最后,机体建立起对刺激的比较轻松、精确而又有节律的应答。
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人学会了如何书写,当在书写过程中偶然发生的改变(有的是不符合规范的,有的是没有明确规范的),却获得了他人的赞赏或自身的某种满足感,成为一种“奖赏”时,这种偶然的改变就可能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被书写人进一步强化而固定下来。
(二)动力定型的形成
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接受的刺激,一般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构成事物的多种不同属性的刺激,通过有关感觉皮层将它们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了复合刺激。复合刺激按照各刺激呈现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继时性的复合刺激和同时性的复合刺激。
由于这些复合刺激物总是反复地以一定的空间分布、一定的时间顺序作用于人的感觉中枢,大脑皮层利用自己的整合机能,把这些复合刺激按一定的模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定型化的刺激。这时定型化的刺激中某个单一的刺激所引起的兴奋,都可以成为下一个兴奋的动因,使反应活动像预先编定的程序一样自动地完成。高级神经生物学把脑皮层对定型化刺激形成的反应系统,即连锁式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从整体上被调节着,它的最大特点是活动的“自动化”。作为一种反应活动的书写动作,其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压力、方向、幅度、间隔、速度,有节律地自动进行,主要是靠神经系统反馈机制的调节。反馈调节与工程技术的自动控制类似。当神经中枢发出指令,发动反应活动的时候,效应器内的感受装置立即开始并不间断地将活动的信息传入中枢,神经中枢根据活动的状况发出返回信息,进一步控制、协调效应器的活动,这就是反馈调节。产生反馈信息的主要是本体感受器。反馈信息的性质主要是动觉,如指、掌、腕、臂的动觉。书写活动中手指皮肤的触觉、压觉也是书写活动的反馈信息。
书写人对自己的书写活动的监督调整,属于人工调节,这种调节的反馈信息是通过视觉发送到神经中枢的。它通过视觉对书写活动产生的效果实时进行监督,发现偏误及时修改效应活动。这种反馈与前一种反馈相比要迟缓的多。
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多种熟练的技能动作、行为习惯,其生理机制都是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以皮层神经的暂时联系为基础,因此它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随着个体生活的变迁,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和意识的干预,动力定型也会发生变化。
(三)技能与书写技能的形成
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又可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人的书写技能属于运动技能,是个人掌握与运用文字的书写技术,借以表达思想的能力。利用书写技能表达思想的具体过程是通过书写活动实现的,书写活动则是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的结合。
个人能写出多少个字,能以什么样的速度书写,每个字能写出几种写法,能写出几种字体,能有意把字的形状改变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问题,都属于这个集合。它是由这个人书写技能的表现(A)和受某种因素影响笔迹中不同于书写技能的表现(B)这两部分组成(见图8-2)。图8-2只是一个示意图,只要有一定的书写技能,不论书写水平高低,A在集合中都占主导地位,B在集合中占多少因人而异,多少人B所占的比例要远小于图8-2。
图8-2 集合A是书写技能的表现,B是影响因素的表现
图8-3中,集合A是书写技能,集合B表示慢速书写楷体的书写技能,集合C是常速书写自由体的书写技能,集合D是书写某种其他字体的书写技能。书写技能的内部结构关系是:B、C、D都包含于A;B是A的核心;C、D是在B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与C、D一般都有交集,相交的多少与书写水平、对这种字体的掌握程度、书写条件、书写字数的多少、书写态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对多数人来说,A中最主要的部分是B、C;书写水平高的人,C所占的比重可能大于B;书写水平低的人,B与C差别可能不大。
图8-3 书写技能示意结构图(www.daowen.com)
了解书写技能的结构,对笔迹检验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使我们从理论上认清了书写技能的复杂性,知道了分析书写技能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明白了在检验实践中,如何寻找符合点,如何认识和解释差异点,如何收集符合检验条件的样本等。
(四)书写习惯及其形成机制
1.书写习惯的概念及其与书写技能的关系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书写习惯可以表述为“通过长期反复的联系,在书写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书写人会优先选用的那部分书写技能”。在不同条件(刺激)下,建立的连锁式反射是不同的,即人的书写技能系统本身就是适应不同的书写条件,形成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综合体,当特定的书写条件出现后,根据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书写人会启动和书写条件相对应的那部分技能,而不是每次都启用相同的技能。所以,人的书写习惯并不是某种单一的条件下的技能,而是若干组熟练技能的组合。
书写习惯形成的前提是长期反复的练习,形成的标志是建立书写动力定型(即书写自动化),这就决定了每个人书写习惯的种类不会太多。多数人都有两组习惯,一组是慢速楷书体笔迹,一组是快速自由体笔迹,少数人还有其他的习惯,如隶书体、篆书体、仿宋体等。由于每一组书写习惯包含在相应的书写技能当中,通过考察书写技能的结构,把书写技能中最稳定的部分抽出来,就可以提炼出书写习惯的结构(见图8-4)。
图8-4 书写习惯结构示意图
图8-4中集合B是慢速书写楷体的书写习惯,集合C是常速书写自由体的书写习惯,集合D是慢速书写某种其他字体的书写习惯。由图可以看出,书写习惯的结构关系是:B、C集合是书写习惯的主体;B、C、D之间可能有交集,但相交多少主要与书写水平及对其他字体的掌握程度有关。
了解书写习惯结构的理论意义在于,明确了书写习惯是书写技能中最稳定的一小部分,相对于书写技能要好考察得多。实践意义在于,在检验实践中,有时只要认真考察B或C或D的内容,就可以判断两个人的书写习惯是否相符合。当只考察B或C或D不能解决问题时,如果先分别考察B、C、D三者的交叉和组合关系,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的来说,书写习惯本身就是书写技能的一部分,并一直伴随着书写技能的发展而变化,不同阶段的书写技能有不同层次的书写习惯与之对应。书写习惯也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只不过它是丰富多彩的书写技能中,最稳定、最容易被书写人调用的那一部分。
2.书写习惯的生理机制
书写习惯也是书写技能,所以二者的生理机制基本一致,稍有不同的是书写习惯涉及的神经联系更加紧密,动力定型更加稳定一些,所以可以表述为,书写习惯的形成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书写活动中建立某种刺激与其引发的连锁式条件反射的体系的结果。
经过大量练习后,书写人形成的书写习惯一般有两种:
一是以印刷的楷体作为范本,初学写字的人经过大量的仿写练习后形成,其外在表现是接近于楷书体的笔迹。
二是在能书写楷书体(不论水平如何)的基础上,为便于记录或交流信息,在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和书写条件下,用常速书写自由体笔迹。此外,少数人由于个人爱好或者其他原因,经过特定条件的反复刺激,如书法练习,在特殊条件下书写等,形成了另外的习惯,这种习惯也是在楷书体基础上形成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3.书写习惯的生理机制
书写习惯的生理机制是:人在书写笔迹时,首先要感知和书写活动相关的书写条件及各种因素,其次要根据主客观因素调用相适应的各种书写技能,最后要根据书写目的,结合书写条件等客观因素,选择、组织并实施一个最佳的书写方式。
认知、情感与意志在书写活动中同时存在,也共同对笔迹产生影响。当对笔迹的认知出现问题时,不论情感和意志如何发挥作用,写出的笔迹必然也会出现偏差。比如,书写人对某种字体的书写规则一知半解时,即使他很认真地想写该字体,最终写出的笔迹也必然会有很多不符合该字体规范的地方存在。情感对书写过程的影响体现在,只要书写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动或被动地对笔迹兴奋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活跃状态,它能引起和加强下级中枢及其所支配器官的活动。进行某种改变时,他会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书写过程并使笔迹发生一定的变化。当书写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要改变笔迹时,认知、情感、意志均较多参与书写过程,这时由于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书写动力定型,书写过程会比较费力。当正常书写时,书写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均较多参与书写内容,这时由于会更多地启动已经形成的书写动力定型,不但能很好地体现书写习惯,而且书写过程也轻松自如。
当书写技能形成后,在日常的书写活动中,情感当中的美感对笔迹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人之所以把字写成某种字形、字体、大小,主要原因就是这样的字符合他对笔迹的审美。不同人笔迹美感的标准不同,追求笔迹美感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在字形上,有的人喜欢方形字,有的人喜欢长形字,有的人喜欢扁形字;在字体上,有的人喜欢颜体,有的人喜欢柳体,有的人喜欢欧体;在大小上,有的人喜欢写大字,有的人喜欢写小字。在追求笔迹的美感具体方式上,有的人是通过练习书法,有的人只是在字形、结构、笔画上进行某种变化,如有的人喜欢写向右倾斜的字,有的人喜欢把竖画写得很长。
书写技能达到熟练,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后,每个人写字时都有一个最适应的速度(常速),在常速书写时既灵活自如,又能很好地达到书面表达的效果。高于或低于常速时,就需要意识的参与。不同人书写技能的高低有差别,书写笔迹的熟练程度不同,所以不同人书写笔迹的常速也是不同的。当这种差异可以明确作出判断时,在书写速度方面,也能体现出两个人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上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