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笔迹检验理论及其未来影响因素分析

笔迹检验理论及其未来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影响笔迹形成因素的哲学分析1.文字出现的哲学解释哲学被认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首先,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图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图人类文字的出现与书写活动的自动化机制也遵循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在笔迹检验过程中,常常忽视书写人的教育背景、家庭情况等,虽然这些信息对大部分案件几乎没有参考价值,但是往往细节会暴露线索。

笔迹检验理论及其未来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笔迹形成因素的哲学分析

1.文字出现的哲学解释

哲学被认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首先,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产生后人类开始认识物质,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地理解和改造世界。世界呈现出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状态,它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类改造后的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结果。经过不断地实践,人类认识到规律的存在,并依据规律更加深入理解改造自然。世界万物都是经过统一规律发展前进的。

图8-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

人类文字的出现与书写活动的自动化机制也遵循这一原理。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人类的记忆并不足以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事务种类和复杂程度在增加,社会交往在深入,语言已经不能够适应这种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剩余劳动力,即并不需要所有人从事生产活动,从而一部分人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其他更加复杂的事务,比如人际交往等。这时也就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开始从事文字的记载收集整理等工作。这一过程,就是物质社会的发展带来意识社会发展,意识社会发展后又促进物质社会进步的过程。

2.书写活动的哲学分析

书写技能是书写活动的基础,它既有先天的生成机制,又是后天学习训练的结果。人们经过反复的书写实践,书写技能日臻成熟,在书写动机的驱使下启动书写技能,通过书写运动完成书写活动形成笔迹。由于人们先天素质的差别和后天学习训练环境条件的不同,书写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书写技能是通过笔迹展现的,不同人的书写技能有差别,通过书写活动形成的笔迹也就不会相同。

笔迹的形成机制抽象成哲学概念即为实践。任何再普遍的人类活动现象都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呈现出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笔迹的形成就体现了这一原理。在笔迹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人的个体差异与客观条件的变化,主体一方面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字迹形成原有的一些特点,反映出更好或更坏的特点。这一变化在漫长的人类成长阶段反映不同,在书写水平低及提高阶段变化明显,在稳定阶段变化程度降低。人类和笔迹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3.书写意识与书写意志的哲学分析

书写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运动,是一种固定了的条件反射。儿童的书写活动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属于随意运动,当形成技能并运用到熟练程度后,具体的书写动作基本属于自动化的动作。而自动化的书写动作又可随时受到意识的干预,即当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发生故障,或是自动化动作不适应变化的情况时,自动化的动作很快转入意识之中,得到意识判断的纠正后,继续恢复自动化的动作。

人类产生书写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为了生产生活产生了学习的意识,这种目的为学习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学习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在笔迹书写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依赖于物质的客观存在,文字的现实存在是笔迹形成的根本,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的是意识具有主观特征,表现在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异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书写活动是在书写人意识支配下的运动,如果没有书写意念是不可能形成笔迹的。

(二)影响笔迹变化因素的哲学分析

1.个人笔迹在发展过程中的哲学分析

笔迹是以人们接受文化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书写技能为前提条件的。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获得了包括书写活动在内的各种能力和技艺。人的书写技能属于运动技能,是个人掌握与运用文字的书写技术,借以表达思想的能力。人的技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联系逐渐形成的。书写技能的训练一般是从学龄前开始的,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相继进行的识字、仿写和表达三个过程。

(1)初学阶段中哲学原理的体现。书写技能的习得过程涉及哲学原理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首先,识字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字形,学会读音和理解词义。这样看来好似认识为第一步,其实字的形成本身就是实践成果。人类智慧产生文字,就是人们实践的结果,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一个人的字迹是由他认识到的实践结果来决定,所以他的字迹是他实践活动的反映。在笔迹检验过程中,常常忽视书写人的教育背景、家庭情况等,虽然这些信息对大部分案件几乎没有参考价值,但是往往细节会暴露线索。

识记字形首先是感知字形,再通过视觉观察,形成对该字的视觉表象并记忆下来。学会读音,主要借助听觉感知,观察理解发音动作,支配自己进行模仿,并通过听觉和言语动作的反馈作用矫正读音的偏误。这一过程中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类的语言文字文化都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一切文明;

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任何文明都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就发展到先进水平的,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必将永远发展下去,正是因为有了实践才有文字的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学习文字不只是学会语言文字本身,而是为了社会生产与交流,社会生产即是实践。(www.daowen.com)

个人笔迹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种哲学认识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明的发展,同时也能指导实践和指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人类在学习文字时,认识与实践紧密相连,建立起的印象根深蒂固,在今后的人生中基本上保持不变,所以在笔迹检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动态样本的收集。同时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认识的过程经过反复练习强化,字的形、音、义就会在大脑中建立起巩固的联系。这时,只要看到字形,便会认读并理解其含义;只要听到读音,便能联想到它的字形的含义;只要提到某个概念,便可知晓能够代表它的字、词及读音。识字的过程中音、形、义的单一刺激或三者间的复合刺激是否正确,以及个人对字的形、音、义的感知能力的高低,对词义理解的程度如何,对个人阅读能力素质的影响很大,如个人早已形成的方言习惯,对在识字过程中正确掌握读音有明显的干扰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深刻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巩固阶段中哲学原理的体现。仿写是识字的继续,同时又可巩固和提高识字的效果。仿写的过程就是建立书写运动条件的过程。学生在进入仿写阶段的初期,首先要感知字形,通过视觉分析,将整个字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乃至各个笔画。通过讲解与示范,领会运笔的基本动作,并理解它们之间的配置关系,从而形成对字的结构形态的视觉表象,即对所学新字的书写运动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基本笔画的运笔动作反复进行练习,使字的视觉表象与书写运动表象建立联系。这个过程体现了哲学中有关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初学阶段之后的巩固阶段,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开始建立,但不牢固。人的意识活动停留在注意书写正确、笔画搭配合适方面,这时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单一。在这种意识下,书写活动主要是依靠视觉的监督调节,动作比较迟缓、紧张,即此时的书写活动主要是依靠仿写或回忆性书写,而且主要依靠视觉的物理反馈调节,因而书写活动比较迟缓;书写运动不熟练,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面表达技能,主要原因是书写人识字量不多,掌握的词汇贫乏,言语思维能力较低。

巩固阶段只是掌握书写技能的开始,如果书写人不提高书写技能,或长期不从事书写活动,那么他的书写技能则不再提高,而错误的书写记忆得不到改正,一旦形成动力定型,便可能成为其书写习惯的显著特征。随后书写水平经过长期不断练习,意识活动能动地改造,同时受个体自身的限制,反映出笔迹变化过程。

巩固阶段书写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掌握书写技能,书写运动日趋成熟。这是一个以学为主、学用结合的时期。它的推理过程是大脑的语言思维进一步发展,在学习中获得的有关语汇、语法、文字符号、书写规则,以及掌握的基本的书写技能,经过高级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形成较完整的书写活动系统,经过练习与强化,逐渐达到成熟。该阶段的特点是:词汇量显著增加,用词比较活跃,书写人在原有日常用语、基本词汇的基础上,掌握了一些书面语词汇和科学术语,通过写作练习,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平时听到和看到的但不习惯于使用的“消极词汇”,在反复练习中逐渐纳入能够信手拈来的“积极词汇”系统;原有构词、用语方面的弊病逐渐消除,用语表达能力增强,但在掌握和使用新词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违反规范的言语现象,书写运动的“自动化”开始形成。书写系统在反复书写过程中得到强化,书写运动中的多余动作与紧张状态消失,对视觉的物理性监督的依赖性减弱,书写运动的动觉反馈作用增强;书写速度显著提高,自己察觉到的差错和不满意的书写动作会逐渐加以纠正;书写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书写人不需要回忆每个字的结构与运笔,只要考虑书写内容就可自动地完成书写活动,随着书写技能熟练程度的提高,这种自动化的特点愈加广泛和明显。

2.个人笔迹在成熟阶段的哲学分析

在学习掌握书写技能转入以运用书写技能为主的时期之后,直至书写能力丧失,这个较长的时期均属于书写习惯的定型阶段。定型化的生理机制是指书写活动动力定型的全面形成,书写技能基本上表现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定型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书写活动已成为自动化的过程,书写动作轻松、灵活,效率显著提高,书写人只需注意组织书写内容及必要的修辞,书写活动便随着书写人的内部言语自动进行。

(2)书写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即使书写人出于某种动机可以有意支配书写活动,但却不能全面地控制。书写技能的发展处于迟滞状态,这是由于个人对提高书写技能的要求减退,加之书写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强化,以及已有的习惯方式对新的技能的干扰与排斥,从而书写技能的发展十分缓慢,以致在较长的时期内,仍旧会保持着它的固有面貌。

对于个人来说,定型化的迟早主要取决于将书写技能作为学习对象,还是作为交际手段的时间。有些人在初级阶段便停止学习和训练,于是在初级的技能和较低的熟练程度上趋于定型,其定型化出现较早;有些人长期坚持书写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则可以在较高的技能水平上达到定型。但应指出,书写技能的定型仍是相对的,不是所有的书写技能方式都能成为习惯的方式。在为适应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而进行的书写活动中,以知识、经验为底蕴的书写技能,常以其多变的能力活跃其中。

(1)主体的认识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所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即为主体。社会生活生产即为认识的客体。人类的文字学习过程也不例外。在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从学习文字开始,同一个教室中学生的习得文字过程就会出现不同,有的写对有的写错。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的人书写水平就可以迅速提高,而有的人就没有进展,所以说认识主体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认识主体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具体表现在:

①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认识活动中,使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在不识字阶段,报纸书籍等对人类来说只是客观物质存在,而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学习文字,使得这些文字载体成为客体向观念转化后,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

②主体通过认识工作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为主体所接受,这就是熟练写字的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整理和重构

这个特点揭示了笔迹人各不同的哲学含义。虽然每个人都是学习一样的东西,每个字的形态也都一致,但主体通过认识工作、自己的练习实践写出独具特色的字迹形态。主体的作用也是笔迹形成后呈现出人各不同特点的根本性原因。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一基本的哲学原理在笔迹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体现在笔迹的形成不单是由某一因素作用而成,它是主客体相关联,作用于承痕体,能够反映主体与客体作用结果的人类实践结果。笔迹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例如主体作为一个主要因素在笔迹形成过程中起最本质的作用,它的作用结果还要受到书写的客观条件、书写姿势、衬垫物、书写姿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联系的客观性反映在笔迹形成过程中的刻意改变与结果。在模仿笔迹中即使多么用心地模仿,也会暴露出自己的书写习惯。自己的书写习惯加上主观心态与客观条件,这就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在认识和分析影响笔迹形成与变化的因素过程中,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即任何科学实践活动都不是异想天开、信口开河,都是以不变的普遍性的规律为基础,加上自身反复实践得出的经验与规律,才是笔迹检验人员得出可靠结论的有力保障。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在笔迹的形成过程中,诸多因素一起作用形成了笔迹,不存在只有某一因素单一作用形成笔迹或者影响笔迹的变化的情况。不同因素对笔迹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比如:笔的种类影响笔迹大小,这就是直接原因;周围环境使书写人分心,这就是间接因素;人各不同,这就是笔迹不同的根本性原因,所以人与笔迹的关系就是本质联系。再比如,人的永久性机体损伤与笔迹变化就是必然性联系。纵观笔迹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都可以照此分类。在分析笔迹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的种类,从而分析对笔迹影响的程度。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联系。变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和时间下发生。所以笔迹检验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笔迹检验工作。

(4)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笔迹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笔迹的最后呈现就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的笔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还是会因为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笔迹的变化就是发展的过程。在书写水平快速提高的阶段,旧的书写习惯被新的书写习惯代替,各因素与新的书写习惯又构成新的联系系统,综合影响笔迹的形成与变化。所以在分析两个笔迹的同一性时,要注意样本与检材的间隔时间段,对各种因素联系分析后,按影响大小进行排序后进行同一认定,以减小误差。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笔迹的呈现就是书写运动后的相对静止状态,是人体与书写工具、书写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笔迹虽为静止状态产物,但笔迹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的书写习惯是一种复杂的技能活动,很难采取直接观察和研究其本身的方法,只能通过笔迹这个静态去认识研究动态的发展过程。笔迹是认识书写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另外笔迹与笔迹之间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节点,并不是结点。检材与样本笔迹就是事物发展过程的节点,在笔迹检验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笔迹形成与变化过程,这样才不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