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笔迹检验理论:挖掘鉴定人思维模式

笔迹检验理论:挖掘鉴定人思维模式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单维型思维造成对笔迹特征认知的局限性在笔迹检验过程中,从单一的角度标准来认识检材,选择笔迹特征,这就是笔迹鉴定人的单维型思维。这就要求笔迹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切勿进行机械比对。特别是摹仿签名更是笔迹检验的难点,认定签名摹仿人更是难中之难。所以,笔迹检验中我们的思维活动要有多条通道、多个指向,采取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

笔迹检验理论:挖掘鉴定人思维模式

(一)单维型思维

思维活动只遵循一条通道和一个方向发展的思维方式是单维型思维。它往往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其特点是思维活动的的单一性、单向性,思维定向总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把本来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片面地甚至固定地去看问题。单维型思维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只构成复杂多样化思维中的一个因素和阶段,如果把它绝对化,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思想就会僵化。单维型思维不利于人们辩证地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因而是笔迹鉴定人员应努力克服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单维型思维造成对笔迹特征认知的局限性

在笔迹检验过程中,从单一的角度标准来认识检材,选择笔迹特征,这就是笔迹鉴定人的单维型思维。这一思维方法的最大缺陷就是存在片面性。

例如某匿名信,检材和样本在“政”字的反文旁写法上有区别,而在其他带反文旁的字如“放”“故”等字上写法一致,若按类型综合分析,“政”字的反文写法差异可以解释。但鉴定人如果单就“政”字自身来比较反文旁而不与“放”“故”等字进行横向比对,则必然会因思维的片面性引起歧义。人的书写习惯是在书写技能达到一定程度,经过不断的练习或反复进行书写实践,达到熟练之后逐步形成的,这是一种机体活动习惯,不是机械性的运动。书写习惯本身又具有可变性,在通过书写活动表现为笔迹的过程中,会受到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笔迹特征的同一字、同一个笔画也不可能再现为完全相同的形象。这就要求笔迹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切勿进行机械比对。对笔迹特征的评断应该是系统、有条理地对同一偏旁部首、同一笔画以及同类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防止由于单一思维带来的片面性。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就字论字,割断了同类特征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零散的孤立的现象,这样,就不可能完整地认识、把握检材与样本笔迹书写人的书写习惯。(www.daowen.com)

例如,某签名笔迹的鉴定,由于摹仿人的书写水平较高,摹仿签名的迷惑性较强,摹仿笔迹与被摹仿人的笔迹在文字的布局、字的笔画形态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如果鉴定人不全面地对所有的检验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系统地研究检验材料与样本材料,而是单一地按常规去看完检材看样本,两下一比作结论,就很难发现摹仿迹象,就会把不正常的笔迹当成正常笔迹来检验,从而导致鉴定结论的错误。

当前笔迹检验的案件有增无减,其中签名案件的笔迹检验日益增多,由于其属于少量字案件,暴露出书写人的笔迹特征少,如果我们的思维过于单一,那么,我们就无法在少量字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的信息。特别是摹仿签名更是笔迹检验的难点,认定签名摹仿人更是难中之难。

(三)避免单维思维,采取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

笔迹检验工作不是简单测量笔画长短、粗细,并且笔迹是运动的,再加上签名字迹量少,我们不可能迅速在字面上发现猫腻,必然要结合案情分析发现笔迹变化的客观因素,从中找出差异点与符合点,并全面展开判断、推理等逻辑分析。所以,笔迹检验中我们的思维活动要有多条通道、多个指向,采取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即用不同的思维程序来认识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形成的笔迹,并通过相互联系的各种思维活动多层次地揭示同一人在不同情况下形成的笔迹差别以及不同人由于相同的条件形成笔迹的相似性的联系。既要抓住有个性的笔迹特征,掌握其特殊性;又要注意笔迹特征的共性特点,掌握其普遍性;还要注意笔迹整体特征的作用,形成多维思维的网络系统,这样就可全面地发现特征、分析特征、运用特征,使综合评断的证据更加充分,保证鉴定结论的正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