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书写主体的意识制约律在《笔迹检验理论与实践》中揭示

书写主体的意识制约律在《笔迹检验理论与实践》中揭示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主观上讲,书写主体自身意识对笔迹形成的制约作用,才是笔迹形成的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书写主体在进行书写活动时其意识对书写活动即时的显性的制约作用,是指主体出于掩饰真实笔迹的动机,有意识地对具体书写活动的干扰和歪曲,即平常所谓的“伪装笔迹”。对伪装笔迹的认识和研究,是笔迹检验理论中常论常新的课题。

书写主体的意识制约律在《笔迹检验理论与实践》中揭示

上述依次递进律和条件影响律都是外在的客观因素对书写主体笔迹形成时所施加的即时性的或渐进性的影响和作用,总体上属于笔迹形成的外因。从主观上讲,书写主体自身意识对笔迹形成的制约作用,才是笔迹形成的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书写主体的意识对笔迹形成的制约作用,可分为长期性的隐性制约作用和暂短性的显性制约作用两个方面。

长期性的隐性制约作用主要是指主体在其从事书写训练伊始形成的书面表达动机、愿望及其自身不断修正确定的目标同其实际书写技能的矛盾,作用于天长日久、年复一年的具体书写活动中,使得主观愿望同实际书写技能的具体的、不断的矛盾运动,呈现出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循环往复,促使书写主体的笔迹日渐发生着优胜劣汰、择善而从的新陈代谢。这种渐进性的隐性变化对具体的、某一时间段形成的笔迹而言似微不足道,但有时在案件检验中对历史性笔迹样本的收集和利用、对差异点性质的评价和判断以及鉴定结论的审查和锁定却往往功不可没。(www.daowen.com)

书写主体在进行书写活动时其意识对书写活动即时的显性的制约作用,是指主体出于掩饰真实笔迹的动机,有意识地对具体书写活动的干扰和歪曲,即平常所谓的“伪装笔迹”。对伪装笔迹的认识和研究,是笔迹检验理论中常论常新的课题。伪装笔迹从形式上讲,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对现有笔迹特征的歪曲夸张(如右手改变字形和左手伪装);二是对他人笔迹现象的虚拟模仿(如模仿笔迹);三是自身历史笔迹现象的重整再现。

所以,无论何种伪装,都不是无源之水,不可能一点都不反映其正常笔迹的本来面目。伪装笔迹虽然难以检验,但从理论上讲,伪装笔迹都能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