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笔迹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在基本掌握口语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经过依次递进的认字、摹写和书面表达三个阶段,即首先通过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言语中枢辨认字形,感知字音,理解字义,并经过不断地重复练习使其与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再经过重复记忆、练习后得到强化,使有关的字词信息在书写主体的大脑中达到形、音、义三者统一。
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认字过程后,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书写主体开始理解字的内部结构、笔画形态、笔画顺序和运笔动作,然后由书写中枢和运动中枢指挥手臂或其他书写器官,进行工笔仿写或“书空”式的学仿练习。在对同一单字进行反复多次摹写练习后,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与肩、臂、肘、腕、手、指等书写运动器官同书写工具一道联动配合,建立起相互协调又较为稳固的条件反射,使单字的结构、形体、笔顺、运笔等在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此时,若要书写已经反复练习巩固的文字符号,就会很快自动地将习惯了的书写动作再现出来。
如此经过数年(这个“数年”依书写主体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学习环境的不同而人各不同)的书写实践活动,由初始机械地学仿到后来自如地书写,由低级的单字描摹到高级的书面表达,由简单的组词造句到复杂的文体练习,一旦突破学仿练习这个“关节点”(正常入学者年龄上一般为20岁左右,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毕业阶段),书写主体在从事书写活动形成其笔迹时,视觉的监督逐步降低,意识的控制往往顾此失彼,现实具体的书写活动已基本从意识中解放出来,呈现出得心应手、轻松自如的特点,个人的书写习惯系统渐趋形成。(www.daowen.com)
笔迹形成在时间上的依次递进律,既阐明了笔迹在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也为在笔迹检验中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包括初学文化的成年人)的书写主体在不同阶段形成的笔迹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样本收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