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笔迹研究现状与实践成果

国内笔迹研究现状与实践成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国内关于笔迹学研究的发展较快,许多学者不仅做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还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笔迹检验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司法鉴定领域。我国的笔迹鉴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越来越深入。总体上,我国的笔迹学研究与西方差距很大。虽然现在参与研究的人员不是很多,但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这一领域产

国内笔迹研究现状与实践成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不少言论家、思想家对笔迹分析有着较高的接纳性。魏晋时期的钟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宗白华将其解释为“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清代刘熙载写道:“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

我国最早进行的笔迹心理分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刘廷芳进行的汉字心理学实验。之后国内心理学者接踵开展了一连串笔迹心理探索,其实证性研究始于1964年台湾大学的杨国枢和林碧峰发表的《中文笔迹与人格:一项探索性研究》一文,该文使用物理器具对21种钢笔字迹进行测量,从中析出了“字体大小”“潦草程度”和“字的境界”三个因子,并发现这三个因子与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16PF、EPPS(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三种人格问卷中的内外倾特质存在关联,还与神经质、焦虑感、攻击性、条理需要、成就需要有着联系。杨春晓是对中国历史上的笔迹测评思潮进行梳理的第一人,她在其代表作中凸显了“字如其人”的思想。张卿华则分析了各年龄组被试者的笔迹特征及其与神经类型的关系。赵庆梅、李晓华等人发表《人才招聘中的笔迹分析技术》一文,高度赞扬并积极预测了笔迹分析在我国企事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并认为它作为一种新型测评技术,能够准确测试出应聘者的自然属性和隐藏属性,在人才招聘、选拔与管理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当代,笔迹分析的探索也跨入了一个新时期。南京师范大学童辉杰教授多年来坚持进行笔迹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他在《西方笔迹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一文中对外国近些年来对于笔迹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概述与评论,认为笔迹心理分析不仅要重视其测量效度问题,更需引入心理学理论,它只有成为心理测评工具,才能是真正可信、有用的科学工具。

冮勇利用850名被试者的笔迹材料和词汇学理论编制了笔迹评定量表,它共有43个笔迹变量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工整度、轻重度等描述整体笔迹特征的8个因子,同时合并该量表和人格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笔迹变量之间存在性别差异,笔迹与EPQ问卷中的外向性因子相关密切,不同的笔迹因子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着显著关联,这项研究加深了后人对笔迹分析的理解与探索。

王雨晨认为,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对其个性必然产生影响,不同职业具有其独特的职业特点,这对人的书写能力也会有所影响,而同种职业从业人员的笔迹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共性。因此,她对几种常见的职业人群的笔迹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其笔迹特征在司法鉴定、案件侦查、职业选择和人才招聘方面的运用做了详细介绍。

刘晓萌也证实了笔迹特征与职业兴趣之间关系密切,不同职业被试者的笔迹特征存在差异,这有利于笔迹分析这一新型人才测评方法的推广。

刘勇华则使用文献法和阅读相关笔迹材料编制了包含30个笔迹特征的汉字笔迹主观评定量表进行笔迹学研究。

曹贺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自动对笔迹特征和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当前笔迹研究的效率

近些年,国内关于笔迹学研究的发展较快,许多学者不仅做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还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同时,该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著作及论文,如刑事科学技术学会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文件检验学术交流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在历年的学术交流会中,有关笔迹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论文颇多。

1.笔迹分析

第六届学术交流会交流了吴瑾、韩丹岩的《摹仿笔迹的心理学探讨》,王丽萍的《笔迹与性格关联性初探》,赵玉杰的《浅谈笔迹心理痕迹》,陈波杰、李锋等的《书写习惯特质初探》,温武育的《谈笔迹节奏、笔迹气韵的理解与把握》,肖宝成、袁宏文的《试论个人书写习惯在三种书写情形下的笔迹分析》,郝疆、张岳的《书写人身心条件变化笔迹分析》。

第七届学术交流会交流了焦晓勇等的《不同书写心理对笔迹特征影响刍义》,袁宏文、肖琳的《文检鉴定人管理个人情绪初探》,黄劲、徐乃胜等的《试论书法线条及其在鉴别防伪书法作品中的运用》。

这些文章不仅对笔迹心理分析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全新阐述,而且还对笔迹心理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反映出我国笔迹心理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

笔迹分析在我国正在日益被认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反映了中国笔迹学正在走向一条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

应用方面,鉴于国内笔迹心理分析的起步较晚,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完善,因此,国内对笔迹心理分析应用的局限性较大。目前,我国对笔迹心理分析的应用主要限于人才的测评、心理分析以及教育等方面,针对笔迹心理分析运用于司法实践的研究相对滞后。

2.笔迹检验

第六届学术交流会交流了陈坚的《核磁共振波谱法在文件检验中的应用》,孙阳的《化学成像在文件检验中的应用》,赵元翔、候建中等的《笔迹动态特征的理论分析》,张志斌、王婕等的《签名笔迹自动鉴别的研究探索》,赵鹏程的《国内书写时间司法鉴定现状与展望》,李江春的《光谱成像法在变造文件中的实验研究》,柳林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检验色痕交叉时序的实验研究》,凌宏的《笔迹样本数量标准初探》。

第七届学术交流会交流了刘莫东、王孟等的《论“盲写”笔迹检验》,黄建同、刘军等的《添加变造黑色签字笔字迹的五种无损检验方法》,张晶、梁娜的《利用双溶剂提取法和加热老化法鉴定圆珠笔油墨书写时间方法初探》,刘萍、贺莉的《计算机辅助笔迹自动识别构想》。

第八届学术交流会交流了孟朝阳、于波等的《生物分析技术在文件检验中的应用》,白晓峰的《科学调查法在笔迹检验研究中的应用》,等等。

鉴于汉字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笔迹检验相关理论研究的全面性、完备性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但理论的先进并非意味着技术也同样先进,目前我国用于笔迹检验的设备及技术还有待完善。

笔迹检验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司法鉴定领域。不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只要其中涉及笔迹的鉴定,都会委托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得出可靠的鉴定意见。我国的笔迹鉴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越来越深入。

3.我国笔迹学的研究取向

我国笔迹学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加快。总体上,我国的笔迹学研究与西方差距很大。虽然现在参与研究的人员不是很多,但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影响。我国的笔迹学研究基本呈现以下研究取向:

(1)以应用研究带动实证研究的取向。我国的笔迹学就目前来看,其应用性研究远比实证研究要广泛而深入。

以韩进、徐庆元、赵庆梅、汪昌禺、刘兆钟等人为主导的应用性研究,开始了我国笔迹学研究的新局面。

1989年4月,韩进在辽宁省阜新市成立了韩进笔迹咨询服务部,开展咨询活动。

1990年8月,徐庆元在贵州省遵义市创办了民办的贵州省遵义市庆元笔迹与心理研究室,主要开展笔迹心理咨询活动。

1999年,赵庆梅在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首次将笔迹学应用于人才选拔的咨询服务上。

此外,其他一些笔迹心理学研究工作者自发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应用研究工作。这些应用性的研究活动,对于促进我国笔迹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此期间,实证研究也逐渐活跃。(www.daowen.com)

1992年,范列、孙庆军在笔迹学的实证研究中,选取左右留边、字体大小、字间距、行间距等特征为变项,与16PF、EPQ量表测验结果做了相关分析。

1993年,苏州大学张卿华、王文英采用汉字测量法和80—8神经类型量表法,对787人进行了团体测试,并做了相关分析。

此外,张晓辉、赵庆梅等也做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的范围普遍不宽,主要是人格方面或人才选拔方面的实证研究。

(2)从人格研究向人生成功研究拓展的研究取向。在笔迹学与人格的关系方面,我国学者研究得比较广泛而深入,成果较多。如台湾大学杨国枢和林碧峰所写的《中文笔迹与人格:一项探索性研究》,以及张晓辉写的《笔迹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肖晓编著的《笔迹与性格》、韩进编著的《从笔迹看性格》、台湾政治大学翁淑缘的《汉字笔迹与人格关系之研究》等等。此外,其他相关性格研究的文章很多。不同笔迹学著作中的内容,一般都是以性格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同时,在性格研究的基础上,具有了向成功研究和人生研究方面拓展的倾向。如汪昌禹所著的《笔迹与成功》和韩进所著的《从笔迹看人生》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主要代表。

4.中文笔迹分析实证研究

与西方的笔迹分析实证研究相比,中文笔迹分析的实证研究不但数量少,而且涉及的领域也不多,主要集中在和人格、性别有关的研究方面。

(1)笔迹与人格。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杨国枢、林碧峰于1964年完成了汉字笔迹第一篇实证论文《中文笔迹与人格:一项探索性研究》。该研究以男、女各150人的钢笔字迹为对象,先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从21种笔迹变量(如潦草程度、字力大小、笔画粗细、字高等)中提取出字体大小、字的潦草和字的境界三个因素。然后,与MMPI、16PF、EPPS三种人格测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字体大小、字的潦草和字的境界这三个因素与内外倾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又因被试者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大学女生,字体大小和字的境界与内外倾成负相关,字的潦草与内外倾成正相关;而大学男生只有字体大小可能与内外倾有负相关性。该研究还表明字体大小、字的潦草、字的境界与神经质、焦虑、智力、攻击需要、条理需要、成就需要都存在一定相关性,这种相关又常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此后,台湾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翁淑缘也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汉字笔迹与人格的关系。结果同样表明字体大小、字体工整、字体美观、笔画轻重与某些人格特质有相关性。

与以上两个研究相类似,范列、孙庆军选取左留边、右留边、字体大小、字间距、行间距五种笔迹特征变量,与16PF、EPQ量表测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左留边、行间距与内外向呈正相关;字间距与独立性、怀疑性呈正相关,与敢为性呈负相关;左留边与有恒性呈正相关,与独立性、忧虑性呈负相关;右留边与兴奋性、敏感性呈负相关(男);字体大小与怀疑性、忧虑性呈正相关(男),与敢为性呈负相关(女);行间距与敏感性呈正相关(男),与聪慧性呈负相关(女);字间距与有恒性呈正相关(男),与聪慧性呈负相关(女)。

张晓辉以52名志愿者的笔迹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笔迹特征中的聚散度、流畅度、刚柔度,与16PF量表做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汉字笔迹特征的确能反映出书写者的人格特征。

孟庆茂等研究了在快速书写条件下笔迹与认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横笔压与16PF测验中的畏缩退怯—冒险敢为有正相关性;竖笔压与艾森克个性因素的N因素(神经质)有高相关性。

和以往研究均采用16PF、EPQ等人格测验为效标工具不同,苏州大学张卿华、王文英采用80—8神经类型量表为效标,根据笔迹形式、速度、压力及边缘特征等基本指标的不同组合,将气质类型划分为8个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发现:

直笔画以神经类型为谨慎型、稳定型和安静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

曲笔画以最佳型、灵活性、兴奋性(含亚兴奋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

快笔画以最佳型、灵活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

慢笔画以弱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

重笔画以强型(最佳型、灵活型、稳定型、安静型、兴奋型、易扰型等)占的比例显著的高;

轻笔画以弱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

毛边笔画以最佳型、灵活型、兴奋型、强中间型占的比例显著的高;

光边笔画以谨慎型、稳定型、安静型占的比例较高。

(2)笔迹与性别。在笔迹与性别的研究方面,学者普遍发现男性的字体较女性字体笔画重,字体大,刚劲有力。

除此之外,杨国枢与林碧峰的研究还指出,男女字体在“潦草程度”上有显著差异。

莫雷等以信号检测论分析男女字体差异的程度,发现小学低年级男女生的字体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到中高年级以后,性别差异才明显地表现出来。男女生字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字体大小程度、字的力度、字体的刚劲度、字的工整度和字的棱角度。莫雷等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文化的影响。

而张青通过对青年男女各50份笔迹的对比分析发现,男性与女性在笔迹上并没有绝对差异,但在概貌特征、书面语言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3)笔迹分析的效度探讨。笔迹分析的效度探讨是最近才有系统研究的。

童辉杰、杨鑫辉(2001)在对推销员心理素质的评估中发现,以笔迹变量(包括左空白齐、弯钩和角度)以及人格变量建立的离职判别方程准确性为95.7%,而仅以人格变量建立的离职判别方程的准确性为85.2%,以笔迹变量和人格变量共同建立的判别模型具有更好的判别效果。

童辉杰通过对笔迹、人格、职业能力三种测验技术在医药销售人员选拔与评估中的效度比较,发现笔迹投射测验的效度较好,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测验的效度不理想。

童辉杰、杨鑫辉(2003)采用16PF、CPI、EPQ等人格测验为效标,对非心理学背景的笔迹学者提出的笔迹分析理论进行了验证,发现它们都无法可靠地对人的个性心理作出判断。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笔迹投射测验依赖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书写习惯,因而可以避免被试者掩饰、歪曲、装好、随机作答等局限,消除了自陈量表中的“社会赞许”反应倾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笔迹投射测验的效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