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金融工具剖析及货币政策

国际金融工具剖析及货币政策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创造货币期间,准备金要求和货币乘数密切相关,从而会对货币供给造成影响。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将别的经济变量当作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国际金融工具剖析及货币政策

1.定义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信贷量和货币流动量进行控制的相关经济活动。中央银行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对国家经济环境进行调节,从而保证国家在GDP稳定增长的情况下逐步发展,且相应维持物价水平的平衡度,在经济环境稳定的状态下,可以增加企业与个人的信心,由此,对各类经济参与者的生产与消费决策造成一定影响。

2.货币

1)货币的功能

以下为货币常见的几项功能:

(1)交换媒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以货币来换取商品与服务。

(2)财富储藏:货币能够判定一个人的财富量。举例来讲,历史上,在金本位的体制下,货币和黄金价值是挂钩的。也就是说,单位货币和相应数量的黄金的价值是一样的。储蓄货币即为储蓄黄金和财富。

(3)价值度量:货币能够发挥衡量单位的作用,从而判定某商品的价值,基于货币具备这样的价值衡量属性,消费者可以对各类商品的价值有直观了解。

2)货币的定义

货币可分成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有很好的流动性,涵盖流动中的硬币、纸币、非银行机构发行的旅行支票以及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等多个种类在内。

广义货币:涵盖狭义货币和别的能够用来购买流动资产的货币。

3)货币的创造过程

货币创造的效力与准备金要求密切相关。法定准备金要求指的是基于中央银行政策的规定,商业银行吸纳存款中需要保留而不可用作放款的金额。

基于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在货币创造期间发挥的作用,中央银行能够以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方式,来对经济中的货币供给进行调控。在中央银行准备将存款准备金上调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应减低;反之,货币供给量将提升。

4)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如果将货币看作是一种商品,则基于货币市场的供需关系,能够判定货币的均衡价格。货币的均衡价格即为货币贷款期间与之对应的名义利率

3.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

中央银行施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三种,即: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要求。

1)政策利率

中央银行会以设定和提出政策利率或是官方政策利率的方式来对长、短期利率形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各个国家的政策利率有所区别,名称也不一致。以美国为例,政策利率指的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即折现利率。折现可理解为是将未来的收入折算成等价的现值。

在中央银行要提升货币供给量的情况下,可通过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并约定于后期某个时间点来对债权进行回收。这一交易过程即为逆回购。通俗点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将债权当作抵押物,向中央银行进行短期贷款,之后到期还本付息。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获得了回购利率。此为在市场投放流动性的具体流程。反之,正回购表示的是中央银行缩减市场流动性、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操作。

如果中央银行提升政策利率,则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可能会缩减贷款量,随之造成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反之,如果政策利率缩减,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潜在费用也会缩减,对外放贷提升,经济体内货币供给量将进一步加大。

2)公开市场操作

影响货币流通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即为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基于商业银行,指定做市场买卖政府债券的形式来相应控制流通货币。举例来讲,在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升,由此就可以为企业与个人发放更多贷款。基于货币乘数机制,经济体的货币供给量会进一步提升;反之,如果中央银行把政府债券卖到商业银行,则货币供给量会随之减少。

3)准备金要求

所谓准备金要求,即银行所吸纳的存款中不可用于放贷的部分。在创造货币期间,准备金要求和货币乘数密切相关,从而会对货币供给造成影响。如果准备金要求提高,银行用来放贷的存款比率也会更低,货币供给则会缩减;反之,货币供给量会加大。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影响实体经济,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制定的利率通过经济传导并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

以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说,如果提升政策利率,中央银行可由以下四个方面来对经济形成影响。

1)银行贷款利率

在银行贷款利率提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也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企业与个人到商业银行融资的成本也会提升,从而引发实物资本投资的缩减。

2)市场预期

如果银行抬高利率水平,市场参与者将会认定后期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由此,降低投资水平、消费热情。(www.daowen.com)

3)资产价值

在利率水平提升的情况下,整体的市场利率水平都会提升,金融资产定价期间要用到的贴现率也会提升,金融资产价值缩水,居民财富量减少,储蓄与消费水平都同步降低。

4)汇率

在利率提升的情况下,本国投资价值更大,因此,对本国货币也将有更高的需求,本国货币面临着升值压力

5.货币政策的目标

多数国家都将保证物价的稳定性确定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将别的经济变量当作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具体如下:

1)利率目标制

在一国将稳定利率水平作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如果该国现阶段的利率水平比目标利率更高,中央银行会以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进行调控;反之,中央银行会缩减货币供给量。

2)通货膨胀目标制

在一国将维持通货膨胀率作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比目标通货膨胀率要高,中央银行将缩减货币供给量;反之,中央银行将会加大货币供给量。

3)汇率目标制

在一些施行汇率目标的国家,本国货币和别的外币或是一组汇率之间通常有一定关联性,从而使汇率保持不变。在本国货币对比挂钩外币呈贬值状态的情况下,出于维持汇率目标值的目的,货币当局应当卖出外汇储备用以购入本国货币;反之,就应当卖出本国货币,从而维持固定汇率水平。

6.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货币政策为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同,可将其分成扩张性与紧缩性两种货币政策。

1)扩张性货币政策

所谓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以加强货币流通性、缩减目标利率水平的方式来激发经济活力。因此,如果中央银行施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与信贷量将进一步提升,利率水平降低,从而引发本国货币贬值和整体需求增加的情况,整体的物价水平处于提升状态。

2)紧缩性货币政策

所谓紧缩性货币政策,即以控制货币流通性和提升利率目标的方式来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如果中央银行施行这样的货币政策,则货币供给量与信贷量将会同步减少,利率水平提升,从而使本国货币升值,整体要求(GDP)缩减,整体物价水平将呈现降低趋势。

7.货币政策的基准:中性利率

一般来说,经济学家都将中性利率当作判定现阶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中性利率不会对经济利率水平造成影响。虽然各经济体中的中性利率有一定区别,不过它都涵盖了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经济趋势增长率这两项内容,表示如下:

中性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实际经济趋势增长率

在政策利率没有中性利率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施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中央银行则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8.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中央银行基于货币政策来对货币量与短期利率造成影响,从而经由相关的经济传导过程,为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在此期间,中央银行不能对消费者与企业消费倾向和投资量进行有效控制,也无法影响商业银行设定的信贷规模。由此,在特定情况下,中央银行的意图并不会真正影响实体经济。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朝相反方向变化

因为债市自卫队的存在,长、短期利率会朝反方向波动。债市自卫队即为特殊的债权市场参与主体,用来形容债市投资人坚持要求获得高收益率,抛售或购买国债来补偿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风险。在中央银行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升政策利率的情况下,债市自卫队会判定未来经济快速衰退,对长期债券有更大的需求,导致长期债券价格的提升,并引发长期利率的降低,从而使得短期利率提升、长期利率降低。这和货币当前价格提升短期利率并提升长期利率的出发点相悖,货币政策无效。

债市自卫队这一术语是由经济学家埃德·亚德尼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用于指那些由于不满政府货币或财政政策推升通货膨胀压力,于是罢买国债,迫使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侵蚀政府融资能力的债市投资者。

2)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指的是在特殊情况下,货币的需求极富弹性,也就是说,货币需求曲线呈现出水平状态。这种情况下,就算在经济体中投放大量的货币,利率水平依然无法降低,由此,实体经济的活动也不会发生变化。

流动性陷阱一般和通货紧缩密切相关。在经济快速衰退的状态之下,货币当局会通过施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缩减利率水平的方式来试图激发经济活力。不过,在名义利率降低到零的水平时,就算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控制,利率水平也不会再度降低,由此形成流动性陷阱。这时,货币政策将是无效的。

对流动性陷阱的又一解释是: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因为商业银行担心贷款者不能及时偿清贷款,即便其准备金充足,一般也不会向外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更倾向于施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加大货币供给量,以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不过,这一愿望通常是无法实现的。

出于克服通货紧缩问题的这一目的,中央银行会在实体经济中投放大量的货币,这样的政策即为量化宽松。该政策和公开市场操纵比较类似,不过其宽松规模也更大,另外,银行的额外供给量能够用来购置任何资产,比如国债、抵押债券以及别的高风险债券之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