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戏曲团体的发展与保护

江苏戏曲团体的发展与保护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团结教育广大戏曲艺人,结合时代需要,创作了一批新剧目。1956年,省文化局组织全省曲艺艺人登记,加快了曲艺演出团体的建立进程。除对戏曲团体进行统筹管理,江苏省和部分市县还创办了戏曲学校和戏曲研究室,源源不断地向戏曲团体输送人才,更好地保护传承了戏曲文化。

电视电影兴起之前,听曲看戏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曲种多样,剧目丰富,南北差异明显,风情韵味各异。

江南有起源于苏州昆山的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剧种,至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昆曲、苏州园林并列为“苏州三绝”的苏州评弹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以常州无锡一带“东乡小调”为基础,吸收江南民间“采茶灯”舞蹈元素发展而来的锡剧,原名常锡剧,在苏南上海都很流行。

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出新编剧目《活捉罗根元》(1960年)

江北有扬剧,旧称维扬戏,以扬州民间的花鼓戏和酬神赛会时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而成型,流行于扬州、镇江和安徽部分地区。

淮北地区,以徐州为中心流行柳琴戏和梆子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有“拉魂腔”“拉呼腔”“拉花腔”等旧称,1953年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遂定名为柳琴戏。徐州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谚,足见观众对柳琴戏的喜爱。梆子戏是豫剧流入江苏后与徐州方言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发展而成的剧种,又称江苏梆子、徐州梆子,因以沛县为主流,故又有沛县梆子之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团结教育广大戏曲艺人,结合时代需要,创作了一批新剧目。1953年,江苏省整顿各类剧团,组建了锡剧、扬剧、京剧、淮剧、柳琴戏、梆子戏等剧种的省级剧团,同时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全面登记。1956年,省文化局组织全省曲艺艺人登记,加快了曲艺演出团体的建立进程。除对戏曲团体进行统筹管理,江苏省和部分市县还创办了戏曲学校和戏曲研究室,源源不断地向戏曲团体输送人才,更好地保护传承了戏曲文化。

扬剧传统剧目《十二寡妇征西》(1959年)

江苏省苏昆剧团著名演员张继青主演《牡丹亭》(1982年)

张继青,国家一级演员,1953年在苏州民锋苏剧团学习苏剧和昆剧,拜尤彩云、曾长生为师,饰演旦角。1956年后转省苏昆剧团,受到俞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等著名昆曲演员的传授和指点,并学习京剧的梅派和程派唱腔,还接受了西方舞台表演艺术训练,为她日后在昆剧表演艺术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州评弹艺人周玉泉(1961年)

周玉泉(1897—1974),苏州弹词演员。原名周天福,15岁拜名家张福田为师,起艺名玉泉。19岁出师后,他又于27岁拜王子和为师“补书”,终于集张、王二师书艺于一身,成为苏州弹词名家。他在说、噱、弹、唱、演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长于刻画人物心理,语言洗练、冷隽诙谐,被戏称为“阴间秀才”。唱腔上,他兼收并蓄,大胆革新,创造了轻弹慢唱的“周调”。1955年底,周玉泉加入苏州市评弹团。1963年,他以67岁高龄赴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上台接见演员时对周玉泉说:“我们同年龄,又同姓,都不老,能为人民服务。”

江苏省锡剧团演员姚澄(中)下乡为农民演出(1962年)(www.daowen.com)

姚澄,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姚派艺术的创始人。1926年生于江阴,1938年随父投入顾家班学唱常锡文戏,之后在江苏、上海一带乡镇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先后加入苏南文工团、江苏省锡剧团,曾任中国剧协理事、江苏剧协副主席和省锡剧团副团长等职。

无锡市锡剧团演出《红花曲》,主演梅兰珍(1964年)

梅兰珍(1927-2012),武进人,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自幼随父母学艺,五岁即登台表演。1951年开始成为无锡市锡剧团(初名无锡市文联首先实验锡剧团)的主要演员,先后主演了《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摘石榴》《拔兰花》等知名剧目,曾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数十年的演出生涯中,她潜心探索、大胆革新,形成了细腻委婉、华丽多姿的“梅派”唱腔。

锡剧《珍珠塔》方卿饰演者同台交流,右起:何枫、王汉清、吴雅童、王彬彬、蒋盘芳(1964年)

《珍珠塔》是锡剧经典剧目,讽刺嫌贫爱富的世俗之风,颂扬忠贞不渝的爱情。无锡市锡剧团的王彬彬,江苏省锡剧团的何枫、王汉清,常州市锡剧团的吴雅童,沙洲县锡剧团的蒋盘芳,这五位演员曾同台演方卿,他们风格、流派各异的演出荟萃一台,大放异彩。五人中名气最高者当推王彬彬(1921—2008),他被尊为锡剧泰斗,是最顶级的锡剧小生表演艺术家,由他主演的《珍珠塔》历演数十年不衰,堪称锡剧最精华之代表作。在表演上,王彬彬博采众长,功底深厚,尤以唱功闻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彬彬腔”,这种柔中带刚、字字清晰的唱腔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

江苏省扬剧团演员高秀英在表演扬剧独有剧目《鸿雁传书》(1959年)

高秀英(1913—2004),邗江人,扬剧演员。14岁入上海扬剧永乐社随范春奎学戏,工青衣、花旦,18岁正式挑班,为扬剧第二代女演员,经常在苏北和南京、上海等地演出。1930年代中期创“堆字大陆板”曲调。1950年加入苏北实验扬剧团,后合并于江苏省扬剧团。她嗓音高亢激昂、宽厚明亮,演唱吐字清晰、韵味甘醇、做功细腻,擅长剧目有《鸿雁传书》《恩仇记》《百岁挂帅》等。

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灵堂花烛》(1959年7月)

江苏省柳琴剧团前身为1956年由徐州市柳琴剧团一团、二团合并而成的徐州市柳琴实验剧团,后经省政府批准更名江苏省柳琴剧团。《灵堂花烛》是柳琴戏传统剧目,原名《大上寿》。1958年,省柳琴剧团对剧本集体整理改编后首演于徐州。

江苏省梆子剧团首次演出《红梅》(1964年)

《红梅》为江苏梆子优秀剧目,编剧丁肃、吕华、滕为。该剧描写生产队副队长周红梅以身作则、发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冒着天寒地冻改造农田,终于建成台田的故事。1964年由省梆子剧团首演,导演胡雪芹,韩蔚霞饰演周红梅,同年参加江苏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该剧生活气息浓郁,音乐唱腔富有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