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品的总称,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之一。苏绣艺术自宋代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刺绣业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技术不断发展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科目细致的绣法。
苏州刺绣合作社老艺人金静芬教茹凤珍学刺绣(1957年)
金静芬(1885—1970),苏州人。1912年起先后在苏州武陵女子学校、上海城东女子学校、创圣女子学校、南通女红传习所、苏州女子职业学校、江苏省立女中等校任绣工教师、美术科主任等职,致力于苏绣技艺研究与刺绣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重新参加对刺绣的教学和研制工作。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尤以古今人物见长,善用线条来描绘人物的外形,并用不同针法、绣法来表现不同性别、年龄、气质的人物,曾绣有《屈原像》《鲁迅像》《红楼十二金钗》等作品。
晓庄和苏联专家(1956年)
苏州刺绣能手顾文霞为苏联友人表演绣工(1957年)(www.daowen.com)
顾文霞,苏州木渎镇人。1945年,时年15岁的她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1954年考入新成立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开始苏绣生涯。顾文霞对苏绣艺术进行了创新,总结汇集40多种针法,发展了独具匠心的双面绣、运针自如的乱针绣,并在双面绣基础上创制了三异绣、环形绣等新技法。她最擅长绣制小猫、金鱼和花卉,所绣《花猫戏蚱蜢》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1985年后,顾文霞重点进行刺绣文物的复制研究工作,先后复制的古绣品有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韩希孟珍品,以及定陵、大葆台、沈阳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宋庆龄故居、法门寺博物馆的文物。1988年,她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5月,苏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6月,顾文霞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苏州刺绣研究所双面异色绣作品《猫》(1981年)
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生产场景(1957年4月)
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于1955年,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刺绣生产小组,高伯瑜任总务。1957年,高伯瑜和周守成代表合作社进京主办“苏州刺绣展览”,解决了绣品积压问题,扭转了合作社的困难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