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段大运河治理改造成果:从治淮到修闸

江苏段大运河治理改造成果:从治淮到修闸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段大运河治理改造的前期工作是治理淮河。8月,水利部召开第二次治淮会议,决定不再开辟入海水道,改为在洪泽湖至黄海间修筑一条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的干渠。11月,中共苏北区党委、苏北行署发出《苏北治淮总动员令》。1952年,治淮委员会编制《一九五二年工程计划纲要》指出:“为保证里下河区不受洪水灾害,必须减少洪水来量,除上、中游水库蓄洪外,建筑三河闸一座,以发挥洪泽湖蓄水、防洪和灌溉的效能,并控制入江流量。”

江苏段大运河治理改造成果:从治淮到修闸

江苏段大运河治理改造的前期工作是治理淮河。淮河是与大运河江苏段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条自然河流,被高家堰等堤坝拦蓄于洪泽湖的淮河水,在起到“蓄清刷黄”、保护漕运作用的同时,却也不时泛滥,既威胁里运河的航道,更给里下河地区带来严重的洪水灾害。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再次发生大洪水,毛泽东主席就根治淮河作出多次批示,要求“考虑根治办法”,“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同年10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后,正式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要求淮河下游开辟入海水道,明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

1949年前未能完工的三河活动坝(1953年)

1951年,毛主席再次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年,淮河入海水道第一期工程启动,同时进行的还有加强运河堤防和建筑三河活动坝的工程。8月,水利部召开第二次治淮会议,决定不再开辟入海水道,改为在洪泽湖至黄海间修筑一条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的干渠。11月,中共苏北区党委、苏北行署发出《苏北治淮总动员令》。此后到1953年汛期为止,历时三年,江苏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兴建了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运东分水闸、淮安节制闸等几十项大中型工程,为全面治理淮河奠定了基础。

当年,晓庄重点采访了三河闸工程。该闸位于洪泽湖东南,今淮安市洪泽区(原洪泽县)蒋坝镇附近,是导淮入江的口门,洪泽湖控制工程中的最大建筑物。现在的闸址为清代“礼坝”旧址,国民党政府的导淮计划曾在此设计三河活动坝,但工程因日军侵华而被迫停顿,未能成功。1952年,治淮委员会编制《一九五二年工程计划纲要》指出:“为保证里下河区不受洪水灾害,必须减少洪水来量,除上、中游水库蓄洪外,建筑三河闸一座,以发挥洪泽湖蓄水、防洪和灌溉的效能,并控制入江流量。”经水利部批准,工程于1952年10月1日开工。1953年7月25日,三河闸全部竣工,淮河入江水道从此得到科学控制。

治淮工程的成功,对大运河有着极重要的影响:一是使得淮河之水有了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的稳定畅通出路,极大减轻了对苏北运河的压力;二是加固洪泽湖堤防,保障了大运河及里下河地区的安全,即使是1954 年遭受特大洪水,当年里下河地区仍然获得了粮食产量的丰收;三是淮河及洪泽湖入江、入海、入沂沭水道都成为补充运河水源、调节运河水量的重要河道,入江水道也是后来江都水利枢纽实现江水北调、引江济运的重要河道。

三河闸工地使用轨道运土提高工效(1953年)

治淮工地,人们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开挖引河(1953年)(www.daowen.com)

民工家属们在三河闸工地磨粉做饭(1953年)

安装闸门的器材从水路运往三河闸工地(1953年)

晓庄在三河闸采访(1953年)

三河闸竣工典礼现场(1953年7月)

三河闸新影(2011年10月)

晓庄重返三河闸(2011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