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践:拓展学生发展,激发课堂活力

实践:拓展学生发展,激发课堂活力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还会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教学进行反馈,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受欢迎程度的直接评价。顺应新的中考改革新政,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旨在培养知识、能力、情感、心

实践:拓展学生发展,激发课堂活力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自己的成功与进步。

我校的“场馆进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究型课程,正是遵循这样的基本理念,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围栏,拓展了学生发展的时空和途径,将教学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学科思想与长远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场馆的真实情境中,处理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全面凝练并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推动探究型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改革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

1.传统教学评价的局限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和研究型课程的展开,现行的教学评价已难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多元化教学环境下,传统和常规的教学评价存在如下局限:

(1)教学评价目标设置单一。

(2)教学评价方式简单。

(3)教学评价主体单一。

教学评价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传统和常规的教学评价常常以考试、测验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以考核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分关注分数而忽略其他素质能力的拓展。另外,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单一,大多数评价工作都落在教师身上,导致教师难以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评价片面、不准确等问题。这种考核方式和结果成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无法反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改变情况。同时,也无法对每个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的内隐性内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测量。因此,转变和创新评价理念、方式、方法和内容,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力途径。

2.“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呼唤综合性评价目标

“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强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旨在通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智力、品德到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地实现从学科知识衡量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衡量。基于这样的课程特点所建立起来的教学评价,必须打破以往评价中的学科限制,使跨学科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可能,最终形成各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综合评价。

(1)基于学习时空的改变,呼唤评价目标的科学

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也与常规课程有较大不同,因此评价目标应面向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细化并制定基于能力与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下的评价标准,选择与此相适应的评价内容。从以往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测评转向对学生多方面潜能发展的综合测评,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体现。

(2)基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呼唤评价目标的全面性

结合“二期课改”,在当前新学习形态下,评价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多样性和学生心智发展差异的阶段性,细化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学生学习后应该达到的程度目标,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评价标准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和级别标准,从根本上转变和优化现行的评价方式。

目前,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正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各年级设计了不同的场馆探究活动主题和探究目标,创设了丰富的活动情境,让每个学生介入活动的情境中并完成相应任务。教师则通过观察个体参与情境活动过程中所完成任务的质量与表现,检测学生素养和能力的达成情况,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3)基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呼唤评价标准的丰富性

评价标准和内容设计时,其素材选取应与社会、经济、自然与科学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突出评价内容的情境性和针对性,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正是将学生带入具体场馆中,要求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下,应用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某项任务,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状况的考察,达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反思实践、提高研究技巧的目的。学习评价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而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交流合作和创新等能力的综合评价,改变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特征,使评价标准多元化。

3.“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呼唤多元化评价方式

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是以转变学习方式为先导,以创新、发展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突出以能力实践为本位的探究型课程。因此,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方式要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学生创新、实际应用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把教转向学,充分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学生的潜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首先,不断完善知识性评价的内容。

知识性评价的内容作为教师的主评部分,主要是评价学习目标是否合理,信息搜索是否充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是否解决,并考核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进而提出进一步学习计划。这不是简单的终结性评价,而是从教师的层面与视角反映课程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更客观、科学、理性地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知识性评价的内容在学生自评的部分体现为:根据自己对学习计划的完成程度及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动性及知识变化过程进行评价,从而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同时,还会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教学进行反馈,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受欢迎程度的直接评价。

其次,着力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内容。

顺应新的中考改革新政,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旨在培养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评价内容的设计上,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因此,在“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教学实践的评价设计中,我们完善增加了学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优秀品格评价、学生观察能力评价、学生创造能力评价的部分。

学生合作能力评价设计的意图在于: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评价。

例如,在上海眼镜博物馆的主题单元活动设计中,教师就设计了“学习途径的评价”“合作能力与自我表现的评价”的评价单。

评价单

通过这一评价内容的建立来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每位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让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使师生、生生在多边交流互动中共同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平台。

学生优秀品格评价设计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体现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的重要作用。例如,我校政教处结合每次外出开展实践探究学习的契机,开展校级、班级两个层面的“知礼明德、自信自立”专题教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逐渐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学会合作分享、自信面对学习任务、自主开展实践探究、学会合理制定个人发展目标等。活动后,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成果评比、优秀学员评比等评价形式,帮助学生集聚正能量,塑造高尚的品格。

学生观察能力评价设计的意图在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宏伟目标的实现,起始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评价设计中,我们针对这一内容做了相关设计尝试,如在汽车博物馆场馆的主题单元活动设计中设计了一份展品记录单。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内容来检验学生作为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观察的能力。

展品记录单

除了记录单,我们还有评价单:

评价单

(www.daowen.com)

学生创造能力评价设计的意图在于: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及品质。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力的提升基于良好认知结构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因此,在评价设计环节中,我们针对不同的场馆主题和学习内容,设计评价内容。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探访昆虫世界”的活动设计中,要求参观后每位学生完成一份“上海野生昆虫馆”学习手册,以写写、连连、画画的形式将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在场馆活动中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完成手册后,教师还组织一次巧手做昆虫活动。学生们脑洞大开,用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开展DIY,有的学生用轻黏土捏出色彩鲜艳的小瓢虫,有的用彩纸剪出带有奇特花纹的蝴蝶,还有的用废弃易拉罐做蚱蜢……这些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作为探访昆虫世界的探究活动的总结,每位学生还制作了一份关于昆虫世界的小报或资料卡,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解到的或最喜爱的昆虫。某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今天我看到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土里钻的各种昆虫,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图3-3 学习手册照片

这样的评价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了思维和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力,提升了创造能力。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扩展教学评价主体。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建立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家长和团队参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学校、教师及学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相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教师及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更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同时,我们结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多角度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变化过程,应反映教学信息、教学目标,突出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努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例如,在学生的“进场馆学习手册”中,我们一方面增加了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社会评等多视角的评价,这样的多视角的评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另一方面在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中,学生作为自身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被赋予很大的评价权利,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元认知”,最终学会批判性地客观地评价事物,从而提升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

此外,还引进家长参与机制。例如,在二年级探究主题为“探访昆虫世界”的教学活动中,邀请家长志愿者同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开展探究活动。并邀请家长从活动内容的安排、自身的感受、学生的反响三方面来反馈评价本次活动的效果,收到了较好的评价作用。

团队互评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评价及团队内部成员的互评,通过互评加强团队间的合作和团队内部成员的沟通,加强协作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在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实践中,由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和分管领导组成观察员小组,采用随机跟班听课和重点跟班参与进场馆实践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3)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随着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的实践深入,教学评价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变得迫切。在实践中,我们针对不同能力与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评价、问卷调查法、作品多维评价法、评价多分制法、教师随堂评价法、成长记录袋和新型的学习测量工具与量规等。在不同的场馆中,我们选择一种或几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的真实学情,促进学生发展。例如,通过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中存放的各阶段的学情与作品成果,帮助学生随时回顾学习变化,进行自我评价,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再如,对学生的讨论、小组活动、作品评比等建立学生评价量表,都有效地拓展了教学评价的渠道。

例如,在设计上海眼镜博物馆主题单元一的活动时,对小学生用眼调查,我校教师就设计了两张评价单:一张是学习途径的评价;另一张是合作能力与自我表现的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两张评价表,不仅让教师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价,便于师生重视研究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评分量表,可以多维度地清晰描述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与评分标准,学生和教师均能一目了然地获取信息;评价量表由学生执行任务前与教师共同讨论产生,无形中赋予学生学习的控制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学习规划;学生探讨量表和最后进行自我评价等,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注重成果展示,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力

每次进行“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教学活动后,我们会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如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成果评比、优秀学员评比等交流表彰活动,帮助学生积聚正能量,塑造高尚的品格。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展示与交流展现自己在研究中的收获表达能力,学会聆听和分享,学会反思和判断,感受喜悦与成功。

例如,围绕教研主题目标执教实践研讨展示课:航海博物馆中的各种救生结。该案例是六年级上学期的一节场馆探究课,是学生进场馆探究前的一节课题引导课。教师一反常态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主角交给“幸运星”探究小组,他们把在探究学习中从迷惘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从个人到团队的转变过程呈现出来,并揭秘转变过程中问题的引领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组织者、助学导师的身份出现,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活动,以问题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课题探究,这些给听课教师很多借鉴,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实践课的评价中,我们通过现场交流形式和微信群交流的形式开展。课后,每位听课教师都围绕本次教研的核心问题:“怎样以问题为起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结合教学观摩体会与自己的实践经验先进行小组交流研讨,然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教研组长归纳提炼并发布在微信讨论群中。

通过这样的团队成员互评环节,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激励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尝试学习借鉴、迁移使用教研中大家讨论梳理出的方法策略,并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场馆进课堂”课程的实施能力。并继续通过探究学科教研组微信群,交流经验、共享资源;提出问题、讨论难题等,并结合实践评价反馈教研成效。

例如,在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后,我们组织三年级学生现场打逃生结,回家观察家庭布局,画出合理的逃生示意图。通过系列活动,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大提高,探究意识不断增强。又如,参观了上海禁毒科普教育基地后,学生设计了系列电脑小报,并通过展示获得了自我成就感。再如,我校德育处在“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的实践中结合少先队奖章激励的评价方式,设计了一至五年级的“实验领巾科博艺馆上海行”参观护照和奖章。每次“场馆进课堂”实践活动完成后,班主任就会下发参观护照,请队员自评、互评,用贴星星、贴红旗、争奖章的方式吸引并鼓励队员积极参与,把快乐争章真正体现在少先队活动中。

每学期,我们都将“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实践的相关评价结果汇编成文,在校刊《拾级园》上进行专栏报道,及时反馈给全校师生。同时开设“校长信箱”“年级组长信箱”,及时接受和了解学生的意见反馈和思想动态

5.“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习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在助力教师全面把控学生学习状态、全方位调整教学策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的评价更趋于“发展性评价”,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场馆进课堂的整个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发展中的变化。基于此,我们努力构建课程学习横向档案袋和发展性评价纵向档案袋。

(1)建立学生“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学习横向档案袋

学生“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课堂学习档案袋分为场馆实地探究前、场馆实地探究中、场馆实地探究后三部分。

场馆实地探究前,主要用于学生整理先导课上的笔记,以及探究目标确立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系统汇总、自然的记录和探究目标确立的过程,并将其作为学生后期自我评价的指标依据。

在场馆实地探究中,完整记录场馆探究的过程,以文字和图片以及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复述探究过程,并记录探究的结果和思考。

场馆实地探究后,用于整理汇总实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如PPT报告或数字故事等,以及学习总结和扩展问题讨论。

例如,我校教研组开发的“场馆活动学习手册”共有18册,能完整记录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为学生的学习和评价提供量化保障。再如,在我校设计的“实验领巾科博艺馆上海行”参观护照中,就专门设立“星星榜”部分,要求学生对照给出的文字描述,自己或他人一起评一评各自在探究活动中,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和收获。

通过学生“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课堂学习横向档案袋的建立,可以在每次课程活动中,对每位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进行同阶次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从而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投影,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也便于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个体进度差异,助力学生成长。

(2)建立学生“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发展性评价纵向档案袋

学生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准确描述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反映学生的阶段性学情,激励与引导学生发展。我校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的实践,非常注重在教学评价中做到动态、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成长轨迹,记录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换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例如,我校小学阶段一共有十个场馆,我们设计了“实验领巾科博艺馆上海行”参观护照,这十站我们以“攀登者的足迹”命名,以十面红旗、三十颗星(优为三星、合格为二星、须努力为一星)阶梯式上升的方式,最终的制高点就是珠穆朗玛峰。这一设计旨在体现我校不断进取、勇于攀登的办学理念。同时,我们针对学生在每一个场馆中的课堂表现与参观经历进行评价,课堂与实践均得五颗星的,就在相应的场馆上粘贴一颗星,获得全星的就在珠穆朗玛峰上插一面小红旗,这既是对五年探究活动的最高褒奖,也是记录学生探究的轨迹,意义深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效跟踪了学生的学习路径,能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效果,并有效激励学生参与,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把课堂评价与学习成果认证相结合,起到良好的效果。

结合我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特点,对每位学生建立“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学习成长档案袋。通过对横向和纵向档案袋的观察,了解每位学生在我校学习的动态成长经历,可以实现从小学到初中九个年级共十八个场馆的“场馆进课堂”探究型课程的跟踪记录和评价,通过这两种成长档案袋的建立,可以现实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的一系列表现、作品、评价结果和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强调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系统搜集、自然的记录和调查,来全面充分揭示和描述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过程,发现其潜能,鼓励其进步。在十八站的场馆探究之路上,我们把学生的课堂评价表、场馆调查资料、绘画作品等,汇总在一起,完整记录学生探究的成长之路。

实践证明,通过关注和改变学校、教师、学生在“场馆进课堂”研究型课程中的评价机制,我们让全体教师、学生真正参与评价过程,把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从而不断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通过这种新型的评价原则的制定,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交流,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考评,同时通过记录表、问卷、作业和来自家长、社会等方面的过程证明、记录,对学生的个人学习经历、知识成长的积累记录、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有了客观而清晰的观察。通过这样的改革,一线教师逐渐意识到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及时准确的教学评价是有效施教的前提,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习测量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问题。总之,只有真正落实教学评价改革,方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方能助力学生实现真正面向未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学评价改革实践,仍然在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