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场馆进课堂”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常规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实施课程内容。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不少创新。
1.三段教学,组合探究
“场馆进课堂”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探究型课程,特别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场馆参观经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场馆课程发挥最大的实效,学校采用“校内先导”“场馆实践”“校内总结”的三段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参观实践问题、总结解决问题。
例如,八年级在参观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参与该项目活动的八年级学生还未有光学等相关物理知识的储备,虽然对印章不陌生,但对光敏印章的认识及其原理知识不清晰,因此设计了下列教学安排。
在第一阶段校内先导课中,教师请学生观察常用传统印章和光敏印章,引导学生从外形、用法上思考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教师通过实物观察引发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光敏印章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制作光敏印章?教师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行第二阶段的实地探究。
在第二阶段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实地探究时,学生仔细观察专业人员的操作,了解光敏印章是光敏材料通过瞬间高温曝光,就可以在光敏垫上印上清晰的图案的制作流程,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1)如何使用光敏印章机;(2)曝光膜放置位置;(3)装配印章中各部件放置。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示范,同学们经过二次观察和实践操作光敏印章,清晰地了解了其原理,解决了疑惑。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记忆较为深刻,更容易迁移到其他领域,成为后续学习的重要积累。
第三阶段校内活动总结,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分享选择该图案的原因,展示和评选光敏印章成果。学生整理活动资料,梳理相关知识,交流制作原理、制作过程和制作心得,并用所制得的印章创作活动海报。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光敏材质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自主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
图3-2是三段式教学的图示。
图3-2 三段式教学的图示
2.任务驱动,项目学习(www.daowen.com)
探究型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以问题为起点,让学生明确任务,发挥任务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在全过程的各主要阶段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二年级参观生活垃圾处理馆前,教师在先导课上布置了学习任务主题:侦查身边的垃圾。同学们以任务组队,对家里、学校等处产生的垃圾进行观察,了解垃圾数量、来源等。通过探究,同学们根据调查内容的需要,做好调查计划,制作统计表,并坚持做好记录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场馆先导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
又如,七年级在参观上海城市规划馆时,根据任务单,以项目学习为目标,在场馆内进行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基础的绘图意识,读图能力、绘图能力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读图思维和用图、绘图习惯。因为探究活动中所需的数据、现实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锻炼了搜集信息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总之,通过场馆的实践活动,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兴趣有所提高,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了加强,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目标先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明确提出具体场馆活动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寻找达到该目标的条件,制定学习方案,实施学习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五年级参观的宝山民间艺术博览馆,我们设计了五个活动:宝山龙舟文化、学说上海话、中华美食名扬天下、十里红装、戏曲解读。其中活动五“戏曲解读”的教学材料对中国戏曲作了概括性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涉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艺术,激发对中华戏曲的学习热情,教师从综合性角度设计了中华曲韵大舞台活动,在课前向学生明确活动目标:(1)通过资料搜集,交流分享中国戏曲的种类、历史、名段、名家等内容;(2)通过合作排练,进行中华曲韵大舞台表演展示。结合活动目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一方面,运用书籍、网络等载体搜集相关的戏曲知识,完成调查学习单,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另一方面,根据组内成员特长,自导自演排练戏曲相关的小节目,在课堂中大显身手。
从调查学习单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采用上网查找的调查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整理出自己感兴趣的戏曲种类和历史文化,并对名家名段进行赏析。在课堂交流中发现,学生对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戏曲剧种有了深入了解,能简要说明各戏曲种类的流传历史、唱腔特色和经典名段等内容。也有学生关注到一些小众的地方戏曲种类,如二人转等。通过搜集、交流、共享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扩展,提高了戏曲拓展型课程的实效。
在综合表演活动中,教师明确学习目标:进行一场综合性戏曲节目展示。根据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排演方案再落实行动。在排练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各组实际情况,以表演练习带动文化探究,又以文化内涵提升表演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第一小组中有几名学校昆曲社团的成员,可以完整地演唱昆曲《牡丹亭》中的唱段“皂罗袍”,其余学生在了解《牡丹亭》中的部分诗词后,讨论决定以吟诵诗词和甩水袖等动作配合演唱共同完成表演;第二组在完成戏曲知识拓展搜集的过程中,对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念白”非常感兴趣,了解念白“语调”“技巧”难度后,选取京剧《卖水》中的片段,表演了一段京腔京韵的戏曲念白节目;第三组中擅长舞蹈的学生,根据戏曲的手、臂、腿等动作变化来编创了一段身段律动,小组经过探讨实践选取京剧题材,完成了京剧身段表演《说唱脸谱》;第四组男生居多,不擅长唱和跳,但节奏感比较好,选择排练一段戏曲锣鼓经,为京剧《三岔口》的片段进行伴奏,烘托气氛热烈,课堂上表演效果良好。
4.互学共进,师生同探
场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场所。场馆教育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实施路径。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有机整合、互学共进。在场馆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固定的,在活动开始时,对学生而言,教师是组织者,确保参观学习有序开展,同时又是指导者,为其提供进行探究学习必需的材料;在活动过程中,教与学随时发生,学习不断激活,师生关系表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在传授者、学习者、合作者身份间不断切换,此时的教师可能是彼时的学生,两者共同探究共同成长,师生互学共进,形成教学相长的全新学习模式。
例如,九年级在参观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实验室时,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化学探究实验,在研究化学中的压强变化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的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研究问题,通过共同实验研究,了解了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及条件,知道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整个活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教师掌握化学与物理学科知识交叉点的能力。教师在参观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