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鼎文是古代商朝和周朝时期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那时人们总是把记载重要事情的文字,铸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铭文”。当时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最多,一般便以“钟鼎”代表青铜器。因此,青铜器上的文字就统称为“钟鼎文”。因为青铜是铜和锡两种金属的合金。所以又叫做“金文”。周宣王时的太史史籀,所著的《史籀篇》,文中的字体很美,很多人效法,所以晚期的钟鼎文又叫“籀文”或“籀书”。为了前后统一我们还是叫它钟鼎文。
钟鼎文是从甲骨文直接变化而来的,但无论是笔画、字体还是章法(一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都较甲骨文有了明显的发展。周朝是我国钟鼎文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艺术局面。
当时,字的笔画总的趋向于细长、均匀、圆转,但风格又是多种多样,有的纤巧婉丽、有的圆润流畅、有的细如游丝、有的柔中有刚……字体向瘦长发展,亦有圆有方,但仍不失其秀丽。在章法上,可以说是十分讲究的,有的既注意纵行的连贯,又顾及横向的平整,展现出整齐美;有的因字势而上下参差,但错落有致,呈现变化美;有的因容器的形状,或向长方延伸,或成扇面放射,与容器珠连璧合……所以评论家们说:“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www.daowen.com)
周宣王时代铸造的《毛公鼎》上的铭文有497个字,是钟鼎文的杰出代表。它是现存的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艺术价值最高的。有人称赞它“如楷书中之鲁公”(即颜真卿),也就是把它称为钟鼎文之“最”了。字的笔画细匀、圆转盘屈,很有韵律。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石似鼓状,目前共发掘出十块。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刻石。字体属于典型的籀文。笔画苍茂自然,圆劲挺拔。字体朴实浑厚,雄强典雅,被称为划时代的书法作品。
可以说,钟鼎文和石鼓文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第一页。因为在这之前的甲骨文,虽然也很美,但那是意趣天成,在不自觉中产生的。只有到了钟鼎文和石鼓文的阶段,人们才逐渐自觉地追求书法艺术效果,使书法步入艺术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