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接到通知后,我首先在学校内部随便找课演练。四天的时间里,我讲了五篇新课文,共计9节课。目的是适应在短时间内完成备课、制作课件,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上课的状况。如果说,在学校内部磨课是预演的艰辛,那么,22日到杭州开完准备会抽签之后的磨课就是一种煎熬。
我抽到了《父亲的菜园》,是四年级的一篇带星号的独立阅读课文。按照备课经验我首先备读。以课程的理念引领教学设计,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找准切入点,边写教学设计,边写设计意图,使上出来的课目标明确,语文味道十足。到当天夜里2点,课的整体思路终于浮出水面。
接着,我给教研室刘凤玲主任发短信汇报,她回信强调:厘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把握时间。在当时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情况下,这样的几句把关的话对我来说既是鼓励,又是目标。
24日上午听了杏星杯首届大赛一等奖选手楼翀老师的示范课,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楼老师讲的是《将相和》,这节课的设计发人深思:“廉颇脱下的仅仅是一件战袍吗?”学生交流有关廉颇“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的资料。从而明白,老将廉颇是放下了他的荣誉,放下了他的光环。这样的引导,学生对廉颇的敬意油然而生,而不是只停留在廉将军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这样的浅层次认识上。(www.daowen.com)
受到启发,24日下午的课堂上我加强了学科的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找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感受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真实地体会父亲身上的那种坚毅、自信和勤劳的品格。再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当天,学生的感觉非常好,40分钟眨眼而过,台下响起了赞许的掌声。
后来在跟其他专家、老师的深入交流中,我深深感到教师的备课功夫是磨炼出来的:磨课是一种历练,翻来覆去,思前想后,直至烂熟于心,信手拈来;磨课是一种创新,没有现成的教案,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融入自己的情感,渗进自己生命的课堂,才能鲜活起来,灵动起来;磨课还是一种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水平会有极大的提高……磨制一节课,实则是在进行着众多的小课题研究,在磨课的过程中,一些模糊的概念渐渐清晰起来,一些惯用的教学技巧渐渐精炼起来,一些处理教材的手段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