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泰顺采茶舞曲与北涧廊桥,勾起无限旧情

泰顺采茶舞曲与北涧廊桥,勾起无限旧情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4月10日上午,在泰顺县泗溪镇“北涧廊桥”桥堍溪滩上,搭起了舞台,我们演出了一台丝竹乐。接着,仕阳镇政府同志陪我去原供销合作社旧址,我突然想起这里就是写《采茶舞曲》的地方,我走到三楼的前房,这又勾起我无限旧情。这仕阳矴步共225磴,每磴左右两大石块,共450块,磴与磴间距离约一市尺,中间流过湍急的溪水,行人在蹬步上往来,有美妙的溪水声相伴。这是我国最长的矴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处之一。

泰顺采茶舞曲与北涧廊桥,勾起无限旧情

2004年4月10日上午,在泰顺县泗溪镇“北涧廊桥”桥堍溪滩上,搭起了舞台,我们演出了一台丝竹乐。隔溪的溪滩上约有6000名观众,击着10面大鼓及燃放爆竹欢迎我们。县委书记周维亮讲话后,我也讲了两分钟话,即演出。

///2004年4月10日上午,在泰顺县泗溪镇“北涧廊桥”桥边溪滩上,周大风带领艺术家们为观众献上一台“江南丝竹乐”。(萧云集摄)

当演出之际,我在礼仪小姐陪同下,走上廊挢,那是我在46年前曾步行过的大桥,虽历经维修,但光景依然如昔,故今天脚头似感到格外轻健爽朗。但也感到今番与当年不同,我已满头白发了。啊!岁月序易,世事变幻,能于46年后,重步廊桥,多么不易!呼唤青春,俯拾壮年,回想半个世纪事,反刍苦乐,怎不唏嘘?!

下午去东溪小学,在一个大教室里,已坐着六排五六十岁的男女;他们都是46年前首唱《采茶舞曲》的小学生,那时不过十岁左右;今天,他们又多是从几十里之遥,从各地赶来母校相聚,重温当年歌声。有一位当年的“小学生”(名刘珠秀,已62岁)她手捧曲谱相示,我一看,确是当年我写的原始词曲稿,经历了“文革”扫荡,至今依然保留着,那是多么不易的事。但他们说:“我们就是把《采茶舞曲》保留在心底,陪伴我们从童年到成人又到老年,且还将伴我一生。”这是多么感人的话。新闻记者的摄像机及照相机不停地拍下了他们感人的瞬间,最后,在丝竹乐队伴奏声中,由秘书长徐力指挥,我和大家一同歌唱了《采茶舞曲》,那当然是原汁、原汤、原味、原班人马的首唱该曲者。

///2004年4月10日,1958年首排《采茶舞曲》的泰顺东溪小学生聚集在当年的教室重唱《采茶舞曲》,心情格外激动。

接着,仕阳镇政府同志陪我去原供销合作社旧址(本是地主一个四层楼的大型土堡),我突然想起这里就是写《采茶舞曲》的地方,我走到三楼的前房,这又勾起我无限旧情。当年,就是在这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五线纸上点音符,哪知这些音符竟从这间房中出发,传播到祖国各地及世界某些角落,然后又带向太空,去觅外星知音。

///周大风住氡泉宾馆,靠在白玉栏杆的凉台上。(萧云集摄)

当日晚上,我们都住在别墅式氡泉宾馆,我住的那幢小楼房特别宽大漂亮,从白玉栏杆的凉台上极目远眺,又俯视峡谷深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溪在不断地流淌。两面近千米的高山相对而立,那是浙江省最长最深的大峡谷,近处山腰几条岚气相围,远望青山层层叠翠,气势宏伟壮丽。别墅式宾馆在绿荫深处,隐现出红瓦粉墙,这氡泉宾馆十几幢别墅星布在半山腰里。又建了可容几百人的大型游泳池,泳池水以及在晚上宾馆的浴缸里的热水,都是从氡泉中抽上来含氡的天然温泉水,水温相当高,需调节温度,是治皮肤病的仙水。

2004年4月11日上午,我又到仕阳矴步去观光,那是46年前,我曾经来回走了十次的长矴步。这仕阳矴步共225磴,每磴左右两大石块,共450块,磴与磴间距离约一市尺,中间流过湍急的溪水,行人在蹬步上往来,有美妙的溪水声相伴。这是我国最长的矴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处之一。记得46年前我能独自一人,快速从此岸到彼岸,在矴步上来回快步行走十几次,并不感到头晕眼花,而今日“老我”,只行一半,已有些心慌,可见岁月本无情,年龄不饶人,回想当年事,身心浮又沉。就在“仕水磴步”碑前,与时任宣传部长何平等与我合影以留念。我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来此了。”何部长说∶“不!以后每年都要请您来泰顺。”

4月11日上午,又到万排乡茶场里看另一幢旧居,我住过的小楼已拆了重新建造,留下的另一小楼倒依然无恙。记得当年,曾在此住了几天,因孤零零两个小楼,又地处山坡之顶,生活用水及饮食很不方便,我与浙江省茶叶研究所技术员王家斌同志就搬到万排村里去住了。这里是我迅笔疾书三日夜的开始,拟写成大型剧本《雨前曲》的地方。

是日下午,我到万排村,46年前村支书谢景古同志在村口相迎,我们一见如故,与我同龄的他精神矍铄,同去我曾到过的旧地,一同怀旧。走过了当年购糕饼香烟的小店门前;看到了当年汲水洗脸濯足用的古井;看到了当年我搭伙过的供销合作社旧址,使人感到分外亲切。

接着,访问了谢景古同志的家,他已是儿孙绕膝,四代同堂,他全家只三亩梯田、三亩茶地,但已建起了宽大的新居,阖家欢聚一堂,使人羡慕,我与他讲了唐代张九龄“百忍堂”的故事,他说“一代不管一代事就可以了”,这倒是切中肯綮之语,似比张九龄更豁达些,因张九龄只有一个消极的“忍”字。

///2004年4月11日,周大风在万排与当地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情况。(萧云集摄)

///2004年4月11日,周大风在万排下洋土楼《雨前曲》创作地前。(萧云集摄)

当我走到一个“大炮楼”前,我顿时驻足相忆,好熟悉的地方呀,这里曾是我笔耕了三天三夜之处。进门去,一直手扶木档,拾级而至三楼,小小的窗洞(炮眼)依然有一张破旧的长条桌。正是在这张桌上,我点了煤油灯,握笔“爬格子”三天三夜,完成了九场大型现代剧《雨前曲》,为浙江越剧二团得来的殊荣(全国演现代剧八大先进剧团之首),这个剧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时任县委宣传部长何平同志在大炮楼门前一棵大树下,请几位同行者及记者们一同品茗、座谈,并传达县委意向,说两个地主三层楼土堡将永久保存及经常维修,作为周大风先生旧居及《采茶舞曲》《雨前曲》诞生之地。今后每次来泰顺就住在氡泉别墅,更希望我去那个别墅中定居。何平部长又问我当年在泰顺各乡采风情况,我回忆说,当时我不与剧团同行,而是独自背着背包步行山路,曾到过罗阳、司前、百丈、筱村、雅阳、泗溪、东溪、仕阳、万排、上下洪、三魁、云阳岗、西旸、彭溪、莒江等地,还走近原始森林乌岩岭附近的畲民区。我也曾经从今之苍南的矾山、分水关,以及文成,还有景宁的东坑,三个不同路线进出泰顺三次,历时约半年。总感到泰顺人民淳厚、热情、好客,并勤劳、刻苦、朴素、节俭,这也是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

不多久,有几十位小朋友在一位老师带领下,来到茶山中,与我一同采茶了,他们一面采,一面唱着《采茶舞曲》,使我回想起46年前,孩子们穿的多是普通山民的老布旧衣裤,而今天,孩子们穿的都是五彩校服,还扎了花色辫子,人人神采飞扬。这是科学种茶给他们带来了变化(因这里是以有机茶为主的茶区)。我想起了王家斌同志当年的长期实验及建议,在他的策划下,看今天片片茶山都是“条播式”的,也不施化肥,成为名副其实的“无污染有机茶场”,可见科研工作者的伟大功绩,王家斌同志也已成为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著名研究员了。

///2004年4月11日,周大风与茶乡孩子们在万排茶园。(萧云集摄)(www.daowen.com)

去泰顺最大的山垟坪茶场访问,茶场已在茶园的空地里搭了一个台,我与何平同志在台下坐定,观赏了两场茶道表演,并接受了二次献茶。主题即转到留词作纪念。我一连即兴书写了八幅∶

1)泰顺三杯香(题匾)

2)一品三杯香,清香润五脏;二品三杯香,荡气又回肠;三品三杯香,精神格外爽;天下佳茗知多少,难得泰顺三杯香。

3)采日月精华,凝天地灵气,宽饮一杯珍眉茶,沁心明目身舒畅。

4)高山之麓,群峰之谷,云雾绕缭,嫩茶层出。

5)廊桥之乡,矴步之乡,氡泉之乡,茶叶之乡,林木之乡,百溪之乡。

6)故地重游辨依稀,一别已是四六年。茶歌在此初作成,难得首唱又见面。

7)泰顺名茶,浙南嘉木,人间甘露,仙境奇蔎。(题“山友”名茶)

8)天下名茶知多少,难得泰顺三杯香。

4月12日上午,我在46年前浙江越剧二团演过戏的剧场原址上(现已建成新型剧场),也就在这个舞台原址上,为泰顺中小学教师讲课二小时,题为“理想中的教育”。后发现有职业中学高班学生也来听课,我就补充了有关职业院校的特点——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是迅速促使国力增强,专业人才迅速培育、产量质量迅速提高、科技进步的捷径;更有失业得业,有业择业,从业乐业,乐业创新业等,但不必要有“文凭”,有“专业认证书”就可,如有多个专业认证,不但不会失业,还会有人“梦寐以求”数项认证书(在英国一人竟获得十三种认证书)。

///2004年4月11日周大风在泰顺第四中学为该校校歌伴奏。(萧云集摄)

///2004年4月12日,泰顺城关中学学生课后争着请音乐家周大风签名留念。(萧云集摄)

三天四夜,何平部长始终亲自陪同,所到之处,村口村里均挂有多幅欢迎横条,并赠我“三杯香”新茶一市斤,放茶叶的百福小锡罐一只,以及何平同志个人赠予“泰顺白石”麒麟一对,留作纪念,实为感激。我只带去11盒660余篇中外教育文章的软盘相赠,实在有愧。

返杭不几天,时任宣传部长的何平同志来电,把时任县委书记的周维亮同志建议传达,征我意见。拟把《采茶舞曲》作为泰顺县歌,并准备把标准词曲谱及音响发给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必唱之歌,以后在大小庆典活动中,均作为标志性乐曲。我当然同意。当何平又说以10万元作酬,我当即表态不计酬,一文不收。他说像你这样高风亮节的人,在今日中国恐极少了!

之后,于2004年10月13日,县委及县人民政府派何平同志专程来杭,与我签订协议书,我当然以无偿形式把该曲相赠该县,但仍保留我的著作权。同时,我还给他们原版复制的CD片五张,以防他们去找低层次的制作者,把乐曲搞得乱七八糟。

也非常感谢丝竹专家顾骏、方兆铭等六位同志,放弃了在杭学生的辅导任务(从经济利益考虑,顾与方二人,在双休日就有10余名学生要授课,以每小时80元计,损失近千元),为浙江最偏僻的山区人民送去高洁的丝竹音乐,以及为弘扬正派音乐而不计报酬(由我解囊,每人六天只发400元,泰顺送每人一斤好茶),使人甚为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