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曲》来源于生活、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点,代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为中国音乐创作开拓了新的境界。社会各界及业内人士纷纷对《采茶舞曲》作出评价。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研究院院长黄大同表示:《采茶舞曲》是一首最能代表浙江、体现浙江特色的当代歌曲。《采茶舞曲》在泰顺创作后回杭州的排练中,主创人员在此乐曲基础上,设计了载歌载舞的舞蹈动作和队形,这样《采茶舞曲》就从单纯的演唱变成《雨前曲》的开场歌舞形式,并成为浙江越剧二团的招牌节目。《采茶舞曲》轻松愉快,将浙江地域文化的气息有机地融为一体,每一句歌词、每一个旋律都字斟句酌,韵味十足。凡唱这首歌的人,都必定用越剧语言,即嵊州官话来演唱。这是因为这首歌是周大风为越剧《雨前曲》创作的,属越剧音乐。所以周大风既用越剧曲调来谱曲,又按浙东方言来依字行腔。比如说他的唱词“妹妹呀你采茶好比鱼跃网”的“妹”字,普通话是去声,而嵊州话是上声。因此“妹妹呀”的“妹”,旋律由低向高走,完全与字调吻合。由于那个季节是男插秧、女采茶,同时进行,大家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干活,所以歌词有“哥儿们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的词句。
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说,《采茶舞曲》来源于火热生活,记录了浙江人民和泰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动人场景,在世界范围传播了浙江和浙江人民美好生动的艺术形象。周大风先生在泰顺创作出《采茶舞曲》,既是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耕耘的精神展现,也是这块热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给予艺术家的心灵冲击和灵感召唤,两者缺一不可。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翁持更说,周大风创作的《采茶舞曲》融进了很多音乐理论与艺术的东西,特别是越剧,他就是“上下句,几个音,寥寥几个字,却运用得非常巧妙,使得歌曲唱起来朗朗上口,曲调优美,通俗易懂,轻快活泼”。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原常务副院长卢竹音对《采茶舞曲》很有好感,他说初中毕业时,首次听到《采茶舞曲》,只觉得歌曲旋律优美、乐感强。《采茶舞曲》之所以为大家传唱,主要是因为《采茶舞曲》创作来源于农村、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采茶舞曲》为中国音乐创作提升了新的高度,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郭克俭说:一个曲子可以在多种场合演唱、使用,是不多见的,而《采茶舞曲》做到了,这是中国民乐的力量,也是周大风老师深入生活、扎根群众辛勤创作的成果,是泰顺人民劳动的场景感动了他。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施王伟说:“周大风先生在泰顺创作的《采茶舞曲》是中国民歌的经典,被人们称为‘浙江第一民歌’。《采茶舞曲》的成功,有三个因素不可缺少;一是时代赋予作曲家的使命,使大风先生有这样的创作热情和冲动。二是深入生活,使大风先生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和劳动中产生了创作灵感。三是一首作品出来之后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上上下下,都参与了这首作品的再加工和再创造。《采茶舞曲》为浙江的茶文化、采茶音乐、戏曲音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向周大风先生致敬,向传播这首歌曲的演唱者艺术家们致敬,向青山绿水的泰顺和勤劳勇敢的泰顺人民致敬。”(www.daowen.com)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艺术学校校长宋家明认为:《采茶舞曲》有很多版本的音像资料,有很多方法演绎。同时,周大风能够做到不断创新音乐传播的形式。一首好歌可遇而不可求,这是音乐界的一个现象。《采茶舞曲》能够登上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舞台,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宁波音乐家协会主席陈民宪认为:《采茶舞曲》可以说是浙江音乐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对浙江大地具有深远的影响。就像大家一唱《茉莉花》,就想到江苏;一唱《采茶舞曲》,就想到浙江。《采茶舞曲》代表了中国民族歌曲的最高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超越周大风的这个成就。
周大风当年的同事,著名学者、史学家毛昭晰说:“周大风的艺术成就人尽皆知,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采茶舞曲》充分体现了浙江的地域文化特点、民间文化风格,非常贴近人民的心。”
周大风的学生、浙江大风音乐艺术专修学校校长陈建国说:“听听《采茶舞曲》确实是一种享受,《采茶舞曲》不仅在江南,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周大风先生,曾多次深入山区农村,到茶园体验生活。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和音乐艺术知识,也就不可能会有在泰顺山村体验生活,那短短时间里的“偶尔得之”了。
周大风在浙江越剧二团的同事、《雨前曲》原创编辑王媛说:“你看《采茶舞曲》载歌载舞出来,非常注重基本动作、队列。她们人人戴个草帽,然后草帽遮住脸,走几步,露一露;提着茶篓,采茶时,手腕一转一转的,表示茶叶采到了。大家伴随着轻快的音乐,配合一定幅度的舞蹈动作,使得肢体语言表现充分,很有现场感和节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