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曲》创作成功后,1958年5月14日,周大风紧接着又来到几十公里外的泰顺县仕阳镇万排茶区继续采风。在万排茂竹园村,入住村支书谢景古家土楼。期间,周大风在当地合作社搭伙,与茶农一起采茶,唠家常。山区农村一个个忙忙碌碌的春耕生产场景,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就在村支书谢景古家的土楼三楼房间里,周大风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用了三天三夜写成九场大型越剧剧本——《雨前曲》。
《雨前曲》是一部反映粮茶生产中劳动力之间的矛盾,歌颂山区劳动人民为提高茶叶产量、质量,而进行技术革新和思想革命的大型越剧戏。剧中炒茶积极分子蔡新华和炒茶能手蔡阿祥的原型是东溪乡“高温扬抖杀青法”发明者蔡祥乃。
《雨前曲》剧情:浙江某产茶区,在谷雨前采茶与插秧双高峰生产季节,劳力紧张,难以解决。青年技术革新能手蔡新华,便推行插秧机、研制炒茶机,其父蔡阿祥是炒茶能手,坚决反对机器炒茶。但蔡新华坚持不懈,在党支部书记的支持下,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将炒茶机研制成功,使村里采茶和插秧两不误,茶叶、水稻双丰收。
///1958年5月14—17日,周大风在万排茂竹园下洋土楼创作的越剧戏《雨前曲》剧本。(www.daowen.com)
《雨前曲》剧本初稿完成后,便按日程计划表赶到文成,集中了全团同志讨论剧本,大家一致同意开排。于是,当晚就在巡回演出途中突击排戏,由越剧二团团长俞德丰帮助修饰,演员张蓉桦通宵誊写,事务员朱渭民油印。次日,由大王媛担任导演,技导沈传锟及演员小王媛设计舞蹈,周大风负责作曲和设计布景及服装。越剧团各部门通力合作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各项排戏任务。在泰顺县人民广场的首场公演,深受群众好评。
1958年6月2日晚,浙江越剧二团在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剧场演出《雨前曲》。浙江省委宣传部及文化厅领导观看演出后,宣布“审查通过”。俞德丰和周大风这才放下了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按照计划,经过三天的紧张加工和准备,浙江越剧二团将于,6月至8月上旬,先后在上海、青岛、天津巡回演出,8月中旬到北京举行“现代剧汇报演出周”。共带去九个节目,即大戏《雨前曲》《五姑娘》《金鹰》《党员登记表》及短剧《风雪摆渡》《风雨同路人》《三摆渡》《抢伞》《雨后》,连续在北京剧场、吉祥剧场、长安剧场等处公演。9月2日,文化部召开座谈会,充分肯定越剧男女合演现代剧。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观看演出后,即号召首都文艺界人士前来观摩。《雨前曲》《五姑娘》《金鹰》均出版了剧本及连环画,《戏剧报》还刊出一期专辑,《戏剧论丛》则刊登了周大风撰写的两万多字介绍《雨前曲》及其《采茶舞曲》创作经过的文章,还录制十余张唱片,各地电台争相播放。《雨前曲》剧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并摄成连环画,灌制唱片面向全国发行。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雨前曲》戏剧连环画封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