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采茶舞曲》与泰顺:一部作品的诞生

《采茶舞曲》与泰顺:一部作品的诞生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议结束后,又风风火火赶赴泰顺。正值采茶季节,周大风常常独自一人到泰顺各乡村去采风。///1958年5月11日,周大风就是在这座泰顺东溪土楼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1958年5月11日晚,周大风在“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创作规律促使之下,通宵写出了反映农忙生产、赞美泰顺风光的《采茶舞曲》。5月12日早上,周大风将《采茶舞曲》交给东溪小学排演。他给小学生进行现场授课,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一学就会背唱《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与泰顺:一部作品的诞生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有领导人来杭州视察,曾多次到梅家坞茶区,对杭州的茶叶大加赞赏。1957年春,在一次招待罗马尼亚艺术家的宴会上,周大风的同乡、浙江省交际处处长赵士忻对周大风说:“有领导人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差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由此周大风萌发了创作杭州风光歌曲和新茶歌的念头。

不日,周大风去梅家坞体验生活,为长篇小说《春茶》积累素材。陈学昭希望他创作出一支新茶歌来。不久,陈学昭写了一首很长的散文诗给周大风,周大风觉得不适宜作曲而搁浅。

自那之后,周大风一直将此事记挂着。为了早日写出一首新茶歌,他也经常到杭州梅家坞及龙井两茶区体验生活。

1957年秋,周大风被任命为浙江省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新调来书记兼团长俞德丰曾是二十军文工团团长、《志愿军报》副总编辑。因俞德丰的妻子李偀民是周大风同乡,两人一见如故,每天看戏,修改幻灯字幕,找演员谈,找艺术人员研究。1957年11月,俞德丰说:“为扩大省越剧二团及男女合演的影响,能否到北京演出一个时期?”但到北京举办现代剧汇报演出周,是全国其他剧团从未有过的,必须全团同志共同努力。周大风提议:“可以用与众不同的男女合演、独特的艺术手法及现代剧,关键要有新剧目的创作。”俞德丰同意周大风的提议,即向全团同志做动员,发动群众搞歌曲创作,提高演出质量。听说要去北京演出,大家个个劲头十足。周大风又提出:一,要充分发挥越剧男女合演现代剧之长,绝不能走女子越剧才子佳人,以及皮黄诸剧种帝王将相的老路;二,新创作的剧目必须要有特色,题材与内容不能共性化;三,需去山区或农村体验生活,为表演现代剧打好扎实的基础。

于是,团里决定计划在1958年6月前,先去浙南山区,边演出边体验生活。并定于6月6日出省,先去上海,再到青岛天津,最后到首都。

1958年春,浙江省越剧二团创作的现代剧目《金鹰》在杭州演出之后,俞德丰便带着全团50多人奔赴“千年不闻锣鼓响,万年不见戏上台”的泰顺山区。他们先搭汽车景宁,再从景宁步行过原始森林的边缘,跋山涉水奔赴百丈镇,随后步行到泰顺县城罗阳,进行全县各区乡巡回演出。周大风则暂时留在杭州,参加浙江省市文艺界《金鹰》座谈会。会上,几十人一致肯定了该剧的质量,并祝贺男女合演音乐的成功。周大风即发电报到泰顺,向俞德丰报告好消息,鼓励大家的创作积极性。

随后,周大风独自赶往文成、泰顺的几个乡镇。游历了古色古香的木制廊桥,以及气势宏伟的“百丈漈瀑布”,还参观了刘伯温庙等众多景点

是年3月底,浙江省文化局电话通知周大风,出席4月1日的浙江省文艺界跃进大会。会上,有人开始“发卫星”,在挑战书上不断更新数字,甚至认定一个月内能创作几十个剧本的,如同大拍卖似的不断“叫板”,次日在报纸上还大力宣扬。周大风却一言不发。有些人奇怪:周大风平时很健谈,冲劲十足,这次为什么没声响了?周大风便说“看行动,不看宣言”。会议结束后,又风风火火赶赴泰顺。

周大风先搭火车到金华,再搭长途客车温州,接着坐汽车到泰顺。路过平阳县,客车坏了,周大风只好寄宿在一家小客店里。当晚,周大风听说每天有农民,摇着木船,去海岛找积肥的鸟粪。周大风就跟随当地干部,一大早去附近一个名叫“凤凰山”的小海岛,找鸟粪层积肥。在这个无人的荒岛上,荆棘遍地,矮木杂树丛生,要找沉积的鸟粪,相当艰苦。陈年鸟粪总是伴着泥巴、石头、朽木、落叶共存,且地势险峻,蛇虫纷繁。有一种叫“山蚂蟥”的,非常厉害,被叮后便血流不止,当地农民都穿上厚厚的山袜。而周大风没穿山袜,只好站在船头上帮助承接装了鸟粪的畚箕……(www.daowen.com)

这样过了几天后,周大风再搭班车从平阳出发到泰顺的三魁乡(乡人称云冈店)。之后就翻山越岭,步行70里山路到达县城罗阳,与俞德丰大队伍会合。当晚演出前,在化妆间里,周大风向全团同志传达了浙江省文艺界跃进会议精神,又号召大家创作新剧本准备上北京。团长俞德丰有些急了,对周大风说,时间已相当紧迫,再出一个崭新的现代剧哪里来?周大风提议将已开排的陈静编的《党员登记表》再加工。俞德丰便让周大风去安排。周大风也想过,没有一个火辣辣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是很难上北京的。

次日,周大风离开大队伍,独自到泰顺十几个乡村中走走。暂时摆脱日常事务干扰,好静心考虑写新剧本。很多天,周大风一心在思考酝酿,创作“凤凰山积肥”的剧本,但总觉得戏剧性不够。

谷雨前后,周大风来到了东溪乡茶区,住在东溪乡大队部的办公楼(即东溪土楼)。正值采茶季节,周大风常常独自一人到泰顺各乡村去采风。云雾缥缈的山峦、泉水叮咚的溪流以及欢声笑语的采茶姑娘,一派独特迷人的江南风光。周大风住在山农家,完全融入了山区农村生活之中,每天与茶农一起采茶、制茶、插秧,并积极搜集当地的民歌、民风和民情。

///1958年5月11日,周大风就是在这座泰顺东溪土楼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陈仲华摄)

插秧季节到了,县里派领导干部来东溪,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来听他做动员讲话:“妇女月光下也要采茶,男人点着汽灯也要通宵达旦地做秧田、插秧;炒茶更要一天二十小时,看大家有没有干劲。”于是,山区农村出现了空前的繁忙景象。

///采茶姑娘喜采茶。(泰顺县茶特局提供图片)

山上妇女采茶,田里农民插秧,家里茶农炒茶……泰顺山村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沸腾的生活激发了周大风的创作灵感。1958年5月11日晚,周大风在“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创作规律促使之下,通宵写出了反映农忙生产、赞美泰顺风光的《采茶舞曲》(词、曲、配器)。5月12日早上,周大风将《采茶舞曲》交给东溪小学排演。他给小学生进行现场授课,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一学就会背唱《采茶舞曲》。她们提着竹篮,随着乐曲欢快的节奏,很自然地模拟采茶动作,边唱边舞到校门外的茶园,欢呼雀跃,采起了新茶……

///1958年5月11日,周大风在泰顺县创作《采茶舞曲》手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