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国外研究报告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国外研究报告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丽双通过对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所发生的变化的分析,指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去苏联化、西马化到中国化的探索过程。在这一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在我国学术界则经历了从否定到争论的过程,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人民实现思想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夏巍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有什么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积极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国外研究报告

论坛的大会发言首先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重要突破。王雨辰回顾和反思了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史和接受史,认为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批判误解到深入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学术界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逐渐从兼有地域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转向纯地域性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他认为这一转向暗含着三个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即作为学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关系问题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归宿和目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三个理论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上达成共识,才能在中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互动中,始终坚持以正确的哲学范式和哲学立场理解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准确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地位,继续将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最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需要。

张秀琴主要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的介绍与呈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西方式重建”为线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定义、发展及其理论特征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主要沿用了苏联教科书中的解释,而在1979年之后,受到传入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多中国人编写的教科书登上历史舞台并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视阈下中国学术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境况。张双利则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接受和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进程中为何将理论焦点放在现代性批判为问题意识,分别从马克思、韦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资本主义批判与现代性批判的发展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出发点予以了解释,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接受是在中国现代性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性的双重语境中展开的。

郭丽双通过对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所发生的变化的分析,指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去苏联化、西马化到中国化的探索过程。苏联解体前,我国学术界曾在苏联哲学尤其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上取得过非常可观的成就,对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思想教育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在我国学术界则经历了从否定到争论的过程,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人民实现思想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苏联解体后,我国学术界对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趣骤减,出现了研究人员大量萎缩、研究问题极度零散、研究成果严重不足的情况,而此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认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动向,我国学术界不仅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而且开始关注俄罗斯及东欧马克思主义、拉美马克思主义、越南马克思主义等。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现已构成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构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www.daowen.com)

夏巍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有什么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之初,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苏联模式下的传统马克思主义逐渐失去了对中国现实的解释力。而西方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的近代知识论阐释路向所展开的激烈批判,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持续而深入的影响力,再一次唤醒和革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以崭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向为特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便自然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学习借鉴的重要内容,为中国摆脱苏联模式影响下的教条化和僵化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资源,并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研究论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焕然一新、别开生面的氛围与态势。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陷入低潮,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而是再次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极大地激发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信心,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陈祥勤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内所引发的若干争论,指出当时我国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存在问题、性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元还是多元问题、实践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并最终掀起了中国学术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漫长讨论,这也标志着苏联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开始淡出中国的理论和历史的视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直到今天,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旷日争论所引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有必要在中西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进行重新理解和反思,在重新理解和认识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