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凤才强调美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传播和发展,1919年成立的美国共产党到1943年达到了十万之众,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涌现了美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魏德迈(德裔移民),还有第一国际在美国的通讯书记佐尔格,以及当时美国最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者德·利昂。20世纪30年代以后,马克思在美国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学者所接受,而由于冷战时期的麦卡锡主义和东欧剧变等原因,美国共产党的人数也锐减至现在的三千至五千人。但即使如此,马克思主义在美国还是得到了长足发展。王凤才总结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的四大基本布局板块:一是美国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包括如W.Z.福斯特、奥尔曼、沃尔夫等在内的共产党的理论家,并且还可将反正统的修正主义纳入其中;二是囊括古尔德纳、海尔布隆纳以及莱文等在内的美国的马克思学家;三是美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包含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詹姆逊、大卫·哈维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比如罗默、埃尔斯特、赖特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哈特曼、沃格尔、贾格尔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如奥康纳、阿格尔等,世界体系论者如沃勒斯坦、阿瑞吉等,垄断资本学派如巴兰、斯威齐、马格多夫等;四是批判理论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包括批判理论美国时期的成就。这四大板块十分清晰地揭示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脉络,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为研究美国马克思主义的范式转化提供了思想史的线索追踪。
王凤才还针对国内学界对于《工具理性批判》和《理性之蚀》这两个文本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够准确这一现象,通过比对德文版的《工具理性批判》和英文版的《理性之蚀》,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等于英文版《理性之蚀》之德译本;二是英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是一部伪《工具理性批判》,即它不过是霍克海默战后演讲录音,也就是“1949年到1969年笔记”之选集;三是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等于英文版《理性之蚀》之主题。这种严谨且系统的对照不仅澄清了国内对于霍克海默著作的翻译和解读领域的模糊地带,而且也为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对比研究提供了资料引用和途径参照。
南京大学蓝江主要介绍了美国政治理论家约迪·迪恩的新共产主义思想,并指出在《非人力量——人工智能和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迪恩的核心观点是传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产业生产方式,以往的薪金模式变成了奖金模式,这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平台通过这一奖金模式对劳动者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操控和剥削,使得劳动者成了平台获取巨额利润的牺牲者。而且迪恩指出现在美国的无产阶级化非常严重,原来的中产阶级变成了“流众”,即无产阶级动态化。与哈特和奈格里等人乐观地认为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诸众联合起来不同,迪恩敏锐察觉到表面上平台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其实更加趋于个体化。所以迪恩的终极主张是要成立政党,一定要有政党才能联合起来,进而思考一种新的集体性,共同抵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奴役。这是在数字资本时代针对新的生产方式所提出来的未来走向的新方案,同时展现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种可能性。迪恩代表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运动的一个新方向。
长春大学焦明甲将美国学者斯皮瓦克的思想总结为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对德里达的解构论深入研究之后,斯皮瓦克开始审视马克思的理论,审视德勒兹、福柯等人的理论。斯皮瓦克在肯定马克思的解放目的论的同时,否定了马克思的一些形而上学的口号或号召。斯皮瓦克主张要从原初文字和踪迹来入手,也就是认为一切在场的形而上学都是不可靠的,有一个先于在场的踪迹和原初文字在决定着在场的事物。最后他通过提出“差异”原则和以“人的解放为目的”的人士来开启对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现象的创新性批判考察。
广西师范大学廖和平谈到了胡克早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的理解有它的独特之处,这集中体现在胡克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一书中。胡克在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是实践,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出发点看作是人的需要、进化和活动。基于以上的观点,胡克分别从对马克思的后继者们的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带着实用主义阐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理解。胡克给我们的启示,一是根据马克思与“后继者”们的比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坚决抵制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二是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进行阐释,在把事物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同时,从历史语境中深耕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实践观的阐述和扩展;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之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这一结果不仅使得中国的客观现实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促使中国建设这一实践本身得以转变;四是审视实践的自我发展性和制造性下的资本主义多元性与生命力,这种多元性背后的复杂元素和个性元素成为作为整体的资本主义的子系统和互补系统;五是接纳现实国家为满足自身存在需要而创造出的不同文明,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文明又会生发出新的文明。(www.daowen.com)
西南大学谭杰介绍了美国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认为可通过霍夫斯塔特作为一个切入点去开展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思想在霍夫斯塔特的思想构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霍夫斯塔特的思想中具有左派的倾向,而美国的社会主义研究也可从他的理论中找到根据,所以强调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能忽视对霍夫斯塔特的思想探寻。西华师范大学陈发扬根据目前意识形态发展现状,梳理了美国无神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之后,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等方面提出了美国无神论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对于推进美国无神论研究提出了如下意见:一方面是要强化对于美国无神论的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和美国无神论者之间的具体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不仅如此,陈发扬强调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还是美国马克思主义和美国无神论的研究,都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山东师范大学陈晓介绍了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埃里克·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具备结构主义的特征,尽管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之上,但赖特还增加了道德批判、平等价值、民主价值等这些宏观价值批判的维度,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从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角度出发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不仅接承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而且更多地强调现实的直接性和可行性,并且融合其他学科优势,从而为资本主义批判提供新的方法论思路指引。
西南大学杜丹介绍了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索亚的区域城市化理论。索亚在对区域城市化理论进行具体阐述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的是社会空间辩证法,在城市革命的过程中来重新思考城市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互动的方式和途径。在索亚的区域城市化理论的背后,是海德格尔的空间性思想,以及对人的存在本身的一个追问。理想的城市空间对于人的生存来说,不仅仅是实现一种自由解放,而且是满足个体的家园感,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消费异化和劳动异化的现象。
华南师范大学宋泽宇专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历史,主要介绍了魏德曼和佐尔格等人在美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报道和宣传,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写作了大量文章来指导并帮助社会主义理论在美国的传播。上述都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研究马克思思想在美国传播和美国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状况的关键时期。与宋泽宇的选题方向类似,西南大学兰璐更加细致地介绍了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且清理了魏特林与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及马克思的思想交锋,最后对于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理论进行反思批判,这为理解美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提供了更具代表性的探索视角。同时,结合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对待疫情的不同处理方式引发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重新思考。较之于西方自由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彰显,不仅合理地处理好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宏观调控和决策部署方面的明智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