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回应及批判模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回应及批判模式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下应在区分批判对象的前提下,以中国语境为基点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予以批判性反思。另一方面,在现代性问题的追问下实现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平等对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图景作中国式的把握与理解,在纷繁的批判话语、多元的理论态势中建构自身面向资本主义霸权的逻辑体系与叙事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回应及批判模式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首先要在时间维度上找到“同”与“异”,即一方面在历史流变中找到历程性思想、理论、概念的共性,彰显时间维度的发展性,另一方面又要在历史流变中找到历程性思想、理论概念的个性,凸显时代沿革对理论本身的形塑,在更为丰富的历史展陈与更为深刻的思想展陈中体现历史与思想间的交互创造。同时,还要在空间维度上找到“同”与“异”,即一方面同处现代性场域之中,在回应同时代的现实问题与承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向下对现代文明文化形态的共享,另一方面又在地域、国家,尤其以东西方为划分的区隔中展现出不同制度、观念规制下相异甚至相悖的叙事方式、价值追求。

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带来实践与理论双重意涵的变化:实践层面,民族国家纷纷踏上现代性进程,现代性的语境与问题成为高悬在时代上空的穹顶;理论层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两大主要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形态,二者均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建立与完善自身,都伴随着普遍存在和具体特殊的现代性问题而不断展开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解读、丰拓性阐释、地域性重构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逃离的最新现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在平等中对话,在对话中互释,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下发展的重要途径。

吉林大学贺来聚焦“西马批判理论”转化为中国哲学思想资源的具体过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如何转化为当代中国哲学思想资源的角度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意义,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多元性、异质性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内在思想资源,共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理论特征。当下应在区分批判对象的前提下,以中国语境为基点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予以批判性反思。

浙江大学包大为聚焦当代法国激进左翼哲学中的毛泽东思想。他首先指明该论题的提出是出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立足国内还是国外的困境思考,并由此选择立足中国思想在国外的阐述和实践。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哲学文本在法国得到翻译和出版,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将毛泽东思想视为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重要思想资源。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法国激进左翼实践的发展,以及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哲学家对毛泽东辩证哲学的转述,毛泽东思想成为法国进步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民主的理论武器。提供针对戴高乐政府“造反有理”的合理性以及启迪人民群众,以模糊性给与群众反对国家机器的方法,倒逼群众学习如何面对政治。其次,他揭示此种问题切割、挑选和包装式的思想借鉴的局限。在历史维度,不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相关联,而仅作为斯大林列宁系列的延续;在功能维度,只将其作为法国补充性的思想资源。最后他提出这一选择性塑造的启发:其一,对unqualified life的重新命名,反思良序社会;其二,展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汉语经验及世界影响。(www.daowen.com)

中央民族大学王海锋做了题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发言。其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与反思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学术发展的理论逻辑、中国道路探索的实践逻辑及二者的相互交织。指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学术史,从译介走向文本解读,从人物研究走向思想阐释与问题研究,充分体现研究者主体意识自觉与问题意识自觉,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篇章。认为在新时代,不仅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更要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中国化”范式为主导展开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理论与现实的独特性,应始终作为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化建设的基准色彩,但在势如破竹的全球化浪潮下,特殊性不再作为保证政治独立与思想纯洁的藩篱,而是与普遍性交织的开放样态。一方面,要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范式以及资本主义框架中明晰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度与限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全性内核与科学性走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与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在现代性问题的追问下实现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平等对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图景作中国式的把握与理解,在纷繁的批判话语、多元的理论态势中建构自身面向资本主义霸权的逻辑体系与叙事体系。这样一来,既能在资本主义批判的国际性话题下开拓以资本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对象的崭新认知路径,吸纳形形色色的思想资源;又能在全球问题的思考、全球视野的容纳中增益中国方案的世界效能,使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互动为中国话语创新、实践创新加码助益,为中国创建崭新文明类型、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