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个人遭遇挫折,陷身黑暗的时候,喜欢将自己封闭起来,隔离世人,弃绝尘俗,回归心灵,咀嚼痛苦;或是幻想美好,安慰自我,减轻苦痛,麻痹心灵;或是回归故乡,依傍双亲,团聚妻儿,重温亲情,安享天伦之乐,悠游山水之间。古代社会,文人士子羁旅天涯,贬官异地,总有复杂感慨翻涌心头,总有万千情思抒发倾泻,于是诞生了大量诗词佳作。秦观《踏莎行》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品读词作,总是为词人的美好追求感叹不已,总是对词人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总是被词人心思疲惫,人生困顿深深震撼。
词作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秦观为官京师,由于卷入新旧党争,屡遭贬官,先是贬官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官郴州,并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谪,让词人心灰意冷,悲痛欲绝。一年半载还看不到希望,人生前景惨淡无光。词人客居郴州,身心煎熬,思念故园,怀想亲故,吟咏词句,抒发贬谪之苦,羁旅之愁和思乡之念。
上片写词人的孤独凄寂、冷清落寞的心理感受。时令刚好是阳春三月。地点是郴州一家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荒芜冷落,人烟稀少。风光本当旖旎迷人,精彩纷呈。可是,很不巧,词人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春寒料峭,伴随着春风阵阵吹来,穿过窗户,侵入屋子里面,让人感到心神凄凉。难以忍受客栈的冷清孤寂,难以忍受客栈的空虚落寞。关上了门窗,也关上了心扉,不想看外面的风景,不愿意与世人交流。可是,还是抵挡不住阵阵寒意,无边孤独和无限痛楚。远处的山峦,斜阳缓缓沉落,依依不舍,万分艰难。似乎背负千斤重担,气喘吁吁,疲惫不堪。又像留恋白天,留恋大地,深情脉脉。近处的树林里面传来杜鹃鸟的啼鸣,声音清脆凄厉,声声震荡耳膜,触动心灵。杜鹃叫声,谐音“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似乎隐隐暗示词人,摸爬滚打,焦头烂额,功名无望,前程渺茫,还不如早点回去,早点离开这方穷山恶水,早点离开这个名利是非场地。词人何尝不想回去?何尝不想团聚亲人?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词人连用两个意象“斜阳”“杜鹃”,均是含愁带悲,撩乱人心的景象。斜阳代表一份苍凉,一份凄寂,一份沉落。又一个白天即将过去,又一个夜晚马上降临,昼夜变换,循环往复,流转多少光阴,流逝了多少岁月。风烛残年的老年人面对夕阳,会获得一份安详宁静的感触,也会产生风雨沧桑,岁月不多的感慨。仕途遭遇挫折的词人面对夕阳,不仅会追怀流逝的青春年华和美好理想抱负,还激起前途暗淡,人生失意的诸多联想,悲从中来,情不自已,严重一点,还会暗自伤心,潸然泪下。人们常说,夕阳如血,苍山如海,风景辽阔壮观,却是十分悲凉荒芜。
杜鹃,向来代表着凄清冷落,代表着失意思归。李白诗云“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源自古老传说,据传蜀国君王蒙冤而死,魂化杜鹃,血变碧玉,此鸟至夜鸣叫,声音凄厉,声嘶力竭,以致口中吐血,还是鸣叫不止。故事十分神奇,带有悲壮凄惨色彩,无疑也给诗词蒙上凄冷色调。词人尽管才华横溢,正道直行,可是还是遭遇群小妒忌陷害,以致屡遭贬谪,这不就与杜鹃蒙冤苦啼,悲愤不平的境遇非常相似吗?再说,杜鹃声音类似劝人归去,又不能不激起词人的天涯思归的念头。(www.daowen.com)
因为思乡心切,因为羁旅艰辛,也因为仕途坎坷,词人经受长久折磨,早已神思恍惚,意乱神迷,不知不觉,产生幻觉,眼前似乎出现一幅又一幅变幻不定的图景,让人感到新奇兴奋,又让人感到莫名失望。一会儿是蒙蒙大雾笼罩亭台楼阁,一会儿是皎皎月光迷失渡口码头,一会儿又是望断桃园,无处可寻。梦一样的美妙,夜一样的深沉,谜一样的神秘。词人的心神早已分离身体,跳出孤馆,缥缈高高云端。我们可以理解,亭台楼阁,精美如画,彩绣辉煌,似乎隐喻词人为官京城,安享功名富贵的生活。可是,大雾弥漫,楼台隐没,自然容易联想到,词人早先追求的美好生活早已消散,不见踪影,只留下无穷遗憾和痛楚。渡口码头是指引人生道路的关键所在,可以指明方向,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可是现在迷失不见,词人的出路在哪里,前途在何方,不知道,只留下一片苍茫。桃源当然是指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极乐世界,也是词人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理想和生活,可是尽管词人聚精会神,极力眺望,还是不见,更不可寻,这也就意味着,词人流寓郴州贬地,前途一片黑暗,一片迷蒙。词人是一个找不着北的游子,迷失在夜色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看不见光明,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是怎样的旅程。
一个“断”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极言词人纵展目力,拼命寻找,以致目断神枯,彻底绝望。心情沮丧、悲痛,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断”字既见孜孜以求之苦,又见希望落空之痛。前面两个字“失”“迷”极力渲染词人失落迷离,凄清失望的心态。表面上是楼台渡口迷失不见,实际上是想表达心绪迷茫,心灵困惑。寓情于景,寓心于物。
词作下片叙事发感,触景生情,进一步抒写词人的失意郁闷之情和思乡念旧之恨。自己远离帝京,辞别亲朋,流寓他乡,寄身驿站,不时收到来自远方家园故地的书信。一封书信传达一份关怀,一枝梅花传达一份安慰,词人按说理应感激不尽,倍觉欣慰,可是,离恨太苦,仕途重挫,反而使人觉得,这些书信,这些关怀,都成了负担,都成了心头之恨。就像一块块砖头,砌成高高的城墙,重重地压在词人心上。坚实沉重,无法承受,无法消散。
“驿寄梅花”,源自《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不知道哪位朋友寄来寒梅一枝给词人,想象这位朋友肯定是想鼓励秦观,不畏艰难,不屈打击,要有寒梅风骨,要看到生活的希望,一枝寒梅预示一个春天的到来,预示一种希望的存在,秦观应该能够理解朋友的良苦用心和深情牵挂。“鱼传尺素”,来自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意思是说,妻子从家乡给我捎来鲤鱼形状的信匣子,我打开匣子,取出里面的书信,细细阅读,用心体会妻子对我的思念和牵挂。鱼关相思,双鲤鱼则是隐喻夫妻彼此爱恋相思。时至今日,还有浪漫多情的男女,写好情书之后,喜欢将情书折成鲤鱼形状,寄给对方。古人今人,情相通,意相连。
词人分别借用两个典故,表面是说朋友、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其实更是委婉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想念和牵挂。人总是这样,沦落困境,心神郁闷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亲人、妻子和朋友。王维不是有诗这样咏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吗?不说自己想念兄弟们,而说兄弟们想念流寓他乡的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兄弟的刻骨相思。同样,词人秦观也是如此,深深怀想亲朋故友,妻儿子女。只不过,怀想而已,不能回去,书信越多,思念越烈,离恨也就越强,词人说“此恨无重数”是夸张,非常真实而准确地传达了词人的悲苦无奈,哀哀无告。
看看眼前的流水,竟然也产生身世情感联想,词人质问郴江,你原本流自郴山,应该环绕郴山,不离不弃,欢快流淌,不应该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啊。这是为什么?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言“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流至衡阳,再往东流入潇水湘江。山水无情,人生有意,词人故意对话山水,质疑山水,不解郴江流向,其实正是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我秦观一介书生,才华横溢,能力高强,抱负远大,本想施展才华,为朝廷做一番事业的,正像郴江原本应当环绕郴山流转一样,可是谁会想到自己竟然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不能自拔,不由自主,以致背井离乡,流寓他乡啊。世事难料,人生难测,颠沛漂泊,流离辗转,词人的命运就像眼前江水一样,被裹挟向前,不能把控,不知未来。
一江春水滔滔流逝,一颗心灵离愁翻滚,泪水滴入江河,离恨流入江水,不知道,郴江春水流走词人几多愁恨,几多思念,还有几多愤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