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为己任,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襟怀坦荡,性情磊落,为官任上,曾经调任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问苍茫大地,寻历史豪杰,怀古忧世,壮怀抒情,声如洪钟大吕,响彻神州大地;情似冲天烈焰,激荡万千魂灵。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是一个群英际会,豪杰辈出的地方,距离抗金前线也不遥远。词人登临此地,免不了抒发豪情壮志,免不了叹惋国势衰颓。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叙议结合,意味深长。京口江山,多姿多彩,千古永恒。但是,想要寻觅当年英雄孙仲谋,却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开篇起调,高亢有力,掷地有声,激荡心胸,振奋精神。孙仲谋,字仲谋,名权,曾建都京口,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力大无穷,胆识过人,大有作为,功勋卓著,堪称一代英雄。辛弃疾缅怀孙权,景仰英雄,暗含英雄不在,朝中无人的忧虑。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句应该这样调整:“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处。”可是,出于声韵和表意的考虑,词句写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前置,予以突出。词人心中,唯有孙权这样的大英雄才可以匹配“千古江山”。可是,当今朝廷,不言恢复之志,不尚抗金壮举,居安苟且,贪图富贵,妥协求和,置江山沦丧于不顾,置黎民安危于度外,国将不国,岌岌可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可是,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丰功伟业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一去不返。舞榭歌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见证了过往的岁月和王朝的兴盛,也上演了英雄的壮举和伟大的业绩,何等威风,何等潇洒。可是,今天,历史的舞台还在,空空荡荡,寂无声息。那些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那些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www.daowen.com)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残阳映照衰草,绿树掩映古巷,人们都说,那是当年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谁?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人们说起“寄奴”,倍感亲切,似曾相识。词人极力称赏这位大英雄的声威气势:“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披挂上阵,跃马扬鞭,驰骋沙场,气吞万里,威猛如虎。何等威风,何等英武!想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反观我朝,“更无一人是男儿”,一个个像得了软骨症一样,畏缩怯弱,苟安求和,不思抗战,不图报国,任由江山残损,任由人民遭殃。真是千古罪人,罪不可赦!这片土地,产生过大英雄孙权、刘裕,他们居功至伟,彪炳史册,词人崇拜、钦敬,希望效法英雄,投身抗金前线,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可是,朝廷黑暗,奸臣当道,排挤、打压主战派,词人只能落居闲职,蹉跎岁月,一腔壮志付水东流,留下无穷愤慨与不平。
词作下片叙事用典,议论发感,亦古亦今,咏古伤今。与上片侧重缅怀历史上出自京口的大英雄不同,下片侧重反思、批判那些好大喜功、激进冒险、贻误大事的历史人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落得兵败如山倒,自顾犹不及的结局。“封狼居胥”,典中含典,其来有由。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之事,以影射南宋当朝用事者韩侂胄草率北伐、大败而归之事,警诫统治者不要急功近利,轻举妄动,而要居安思危、精心备战。“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是说作者自己的经历与感触。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看着中原大地沦丧,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金兵南下,烧杀劫掠,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四十三年过去了,局面没有挽回,战火荼毒百姓,想起来都感到痛心、愤慨!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感叹,不堪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欢庆社日,都把拓跋焘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异族皇帝的行宫。异族入侵,江山沦丧,奇耻大辱啊,如今却成了人们供奉祭品,膜拜神灵的地方。人们忘记了国耻,忘记了敌人,沉醉在一片安宁祥和、热闹喜庆的生活中,长此以往,朝廷再要收复失地,恐怕就是难上加难了。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词人以战国时代赵国的老将廉颇自比,表达勇赴国难,杀敌报国的决心。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逃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了解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望廉颇的时候,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却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廉颇年事老迈,雄心尚在,不忘家国,但是遭人诬陷,无由报国,落得一生遗憾。辛弃疾说廉颇的遭遇,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困窘与艰难,也是心雄万夫,壮志凌云,也想驰骋沙场,杀敌报国,也是遭人打压,壮志难酬,满腔忧愤堪比廉颇。更加悲惨的是,廉颇还有人过问,谁又来过问我辛弃疾呢?正如词人在另外一首登临词中所写,“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过问,无人理解,英雄苦心,欲哭无泪。词作就在一片忧愤,一腔忠情当中戛然而止,留下悠悠余味。
纵观全词,词人登高望远,追思千古,缅怀英烈,反思历史,直击现实,警诫当局,亦人亦己,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忠心报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也批判了南宋当局苟安求和、不思恢复的行径,字里行间放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千年以降,吟诵、品读这样铿锵悲壮的词作,犹能振奋精神,砥砺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