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江山、落日与吴钩的赏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江山、落日与吴钩的赏读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有道是“千里江山各不同,一丘一壑也风流”,研读辛弃疾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感叹词人目中的江山、心间的豪迈,血脉偾张,心神振奋,大有仰天长啸、一展襟怀的冲动。辛弃疾的江山是残缺不全,满目疮痍,一派萧索,一派冷寂。这是“江南游子”辛弃疾心中的“落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江山、落日与吴钩的赏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有道是“千里江山各不同,一丘一壑也风流”,研读辛弃疾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感叹词人目中的江山、心间的豪迈,血脉偾张,心神振奋,大有仰天长啸、一展襟怀的冲动。

且看词人的开笔:“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辽阔,千里清秋,长江浩荡,滔滔东流,水天相接,目落天外。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格调冷峻,情感悲凉。“清秋”点明秋高气爽,天冷气清,伴随飒飒秋风,荡漾粼粼秋水,巧妙烘托词人内心的凄清、冷寂、落寞、悲凉。一山一水总关情,无边无际皆是秋。同时,词中秋水,很容易引发词人与读者的敏感联想,或是忧愁苦恨犹如一江秋水,源源不断,绵绵不绝;或是青春韶华仿佛一江秋水,潺潺流淌,一去不返;或是功名抱负灰飞烟灭,付诸东流。凡此种种,坠泪惊心,痛断肝肠。何以有此悲凉之感?何以滋生空落之痛?词人不言,含蓄出之。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江山沦丧,黎民遭殃,国难家仇,翻涌心中,词人怎能不郁结于心,愤愤不平?

辛弃疾登楼远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有的像女子头上的玉簪,有的像女子头上的螺髻,高矮大小,参差错落。显然,要是换作寻常人们的眼光,山峦秀美清奇,自然赏心悦目,可是,在心怀郁结、忧愤不平的词人看来,这些山峦,简直就是“献愁供恨”,或者说添愁惹恨,甚至不妨说是万千忧愁苦恨堆叠成山,触目惊心,动人魂魄。词人看山,满山是恨;词人望水,满水流愁。江山有恨,家国有难,词人有愤。辛弃疾的江山是残缺不全,满目疮痍,一派萧索,一派冷寂。苏轼笔下的江山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雄奇壮丽,气势磅礴激越,赞美江山如画,激发词人对千古英雄的思慕。柳永笔下的钱塘江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江潮汹涌,铺天盖地,涛声如雷,力敌千钧,此情此景,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江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是春天,胜是春天,万事万物,生机勃勃,自由奔放,大展活力。伟人情怀流泻字里行间,流泻江山天地之间。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襟怀抱负,所见江山各显风貌,各领风骚。

辛弃疾笔下的“落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是谁心中的“落日”?这是“江南游子”辛弃疾心中的“落日”。何谓“游子”?顾名思义,远离家乡,久别亲人,辗转流离,漂泊江湖,无依无靠,落魄潦倒。司马迁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辛弃疾南渡十年,家乡沦陷,欲归不能,思亲不见,漂泊江南,举目无亲,倍感孤独,是谓“游子”。此外“游子”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词人投奔南宋,希望能够受到器重,驰骋沙场,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但是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苟且议和,贪慕安逸,不图恢复大业,排挤、打压抗金人士,辛弃疾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抗金大志无以实现,所以他感觉到自己隔离于南宋王朝之外,找不到依靠,寻不到知音,满怀义愤,一筹莫展。这个“游子”也流露出词人的悲凄寥落的情怀。(www.daowen.com)

如此“游子”眼中的“落日”,含义多多,意味深长。其一,日落西山,暮霭沉沉,天地昏暗,烘托词人凄凉、黯淡的心情。其二,暗喻南宋王朝国势衰颓,气数将尽,词人多少流露出英雄气短、回天无力的悲凉之感。

拓展开去,联想到唐代诗人笔下的“落日”,比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惨淡,天地暗淡,无限悲凉。暗含大唐衰微、颓落之叹。同样王之涣也写“落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就是“落日”“斜日”,日落西山,天地昏暗。但是,诗人不用“落日”“斜日”,何故?后者给人以沉落、颓败、消失之感,少了昂扬气象。“白日”则如日中天,朗照天地,蓬勃向上,透露出一种明亮、乐观的感情基调。诗人王之涣身处盛唐时代,国运昌达,国力雄强,国人振奋,自信满满,这种社会与时代的精神风貌势必影响到敏感的诗人,因此,王之涣的“白日”给人一种光明亮丽、喷薄有力的感觉。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激愤不宁、慷慨激昂的情绪。此处之“看”,是看了又看,越看越气愤,越看越激动,类同词人另外一首词作中的“醉里挑灯看剑”的意味,流露出不甘心,不服气,不接受的情意。“吴钩”本指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锋利无比,寒光闪闪。武将佩刀,跃马扬鞭,驰骋沙场,杀敌建功。现在这柄宝刀却是闲置身边,蒙尘生埃,锈迹斑斑,几成废铁一块,完全派不上用场。词人多想驰骋骏马,飞扬军刀,奔赴沙场,浴血拼搏,但是朝廷排斥,权贵打压,剥夺了词人效命沙场的机会,就像这柄宝刀一样,弃之尘埃,毫无用处。其间凸显词人报国无门,英雄失志的悲哀。唐代诗人李贺有言“男儿何不挂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儿志在家国,志在功业,可是对于词人来讲,一腔抱负、一生热血不过就是镜花水月而已,岂不痛哉,岂不悲愤?

如果将“吴钩”换作“宝刀”或“宝剑”,也许意思没有多少区别,但情感、意味大不相同,后者显得浅俗、平淡,少了激昂愤慨,少了青云抱负,少了历史文化意味,少了惊心动魄力量。“吴钩”之于“宝剑”或“宝刀”,犹如“豆腐”之于“豆腐”,区别有三:其一,后者是属概念,前者是种概念,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二,前者扬名天下,誉满神州,后者平凡普通,默默无闻;其三,前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后者普泛浅俗,缺少底蕴。词中不可置换。“栏杆拍遍”,言词人激动、愤慨,不断拍打栏杆,发泄心中郁闷。力度大,频率高,情绪烈。一个“遍”字准确描述词人不断拍打栏杆的频率之高,折射激愤心绪延续时间之长。换作“断”,言拍打之重,力量之大,内心不平也许就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换作“碎”或“扁”,显然失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见,词作“遍”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词人内心状态,不可易移。

“无人会,登临意”描述一种天地大孤独,时代大悲哀,人生大寂寞。试想,词人一腔热血、一生抱负,几人能理解,几人能支持?特别是南宋权要,极力主和,排斥异己,打压抗金,更别说欣赏、重用词人了。词人的孤独是人海茫茫,了无知音。天地空阔,极度失望。类似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所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山,山看李白,还可以找到一点慰藉。稼轩看山,山也含愁,算是同类,权当知音。词人渴盼知音,下片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再次点出词人的巨大孤独与寂寞。是的,辛弃疾为国家而孤独,为朝廷而悲愤,为时代而揪心,天地之间大悲大痛,无人能解。整个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实际上就是一曲天地英雄的旷世悲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