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春江花月夜》—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解读

《春江花月夜》—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解读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平”字写出春江涨潮,与海相齐,一望无垠,辽阔壮观的景象。张若虚的对月感慨,蕴含哲理,启迪心智。

《春江花月夜》—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解读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yànyàn)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piān)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www.daowen.com)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重点品味“平”和“生”。“平”字写出春江涨潮,与海相齐,一望无垠,辽阔壮观的景象。白居易有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夕阳晚照,平铺江面,波光粼粼,熠熠生辉的景象,同样壮观宏伟。一个“生”字描写明月上升、海潮荡漾的情景,生动活泼,别有情趣。海潮动荡不宁,明月喷涌而出,照耀大海,照亮天空,给人以惊奇、壮观之感。这是海天之间的一道奇观,这是苍茫辽阔的意境。可以比较“生”和“升”,两个字的意味不一样,前者是产生、诞生、出现的意思,后者是升起、向上的意思,前者更具动态,更有生机,后者侧重状态和方向,少了一点情趣。古人认为,大海辽阔无垠,极具包孕,日月星辰,升落其间。曹操诗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不但描绘了一幅辽远壮阔、气势磅礴的图景,更是展示了一种博大高远的胸襟气度。当然,这种观察、描绘也折射出古人的一种朴素的认识,日月星辰,生落大海。回到前面的诗句“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其实也表达了古人这种朴素的观念。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用“生”,描绘明月当空,银辉四射的壮观图景,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字,表达效果类同。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中“深”字换作“生”或“升”,情味各异,效果不同。“深”字极言山势高峻,白云缭绕,几乎遮住了人家屋子,偶尔露出屋檐一角,或是墙垣一隅,给人一种空灵缥缈、神奇高妙之感。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山居主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守的超迈风采。“生”字描述白云显现,慢慢扩散之状态,侧重过程,让人看到白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是一种奇观,美则美矣,难以达到“深”字所传达的效果。“升”字只是强调白云升起的方向与状态,稍显平实、平淡。比较三个字,“深”字比较切合诗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从字面而言,这两句诗歌描绘皓月当空,朗照江海,千里万里的壮阔图景,意境阔大,气势恢宏,格调高昂。深层而论,这个意境也折射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度。这两句也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奇妙联想。宋代诗人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前句说夜晚,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万里空明,天地灿烂。下句说白天,万里无云,碧空如洗,高远辽阔,气象恢宏。两句诗很有意境,凸显诗人博大高远的胸襟和豪迈超群的气度。当然,宋代诗人这两句诗,另有深刻含义。这两句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作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徜徉江畔,望月凝思,追溯古今,沉思宇宙,提出两个近乎天问的问题,长江之畔,什么人第一次看见月亮?长江之畔,月亮什么时候开始照见人类?第一个问题是追问人类的诞生,第二个问题是追溯月亮的诞生、宇宙的形成。两个问题均无解,但是探索的宏大和永恒,思考的痴迷和投入,分明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思想的魅力,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兴趣。相比若干唐诗,似乎还没有哪位诗人像张若虚一样俯仰古今,探索永恒,足见诗人的胸襟豪迈,气度恢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为了便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可以和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做比较。张诗表现自然永恒,人生无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感情基调;后者表现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流露出一种哀婉、沧桑、沮丧的情感。张若虚何以如此感慨?不妨联系《愚公移山》的话语:“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人生繁衍,代代相续,无穷无尽,力量也无穷无尽。也可联系苏轼赤壁赋》的观点来理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月亮盈虚亏满,流水消长变化,月还是月,水还是水,不过是以另外的形态存在而已,本质不变。从本质上看,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均是无穷无尽,绝对不变。张若虚的对月感慨,蕴含哲理,启迪心智。与许多咏月之诗大不相同。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前一句暗示江月永恒,人事沧桑,两相对比,感慨深沉。江月年年相似,久久等待,人生代代变化,转瞬即逝,所以作者“不知”,所以“江月”不见。有限的人生又何以知道无限的江月,永恒的江月又何以相守短暂的人生?后一句一个“但”字很关键,只见长江东流,万古如斯,永无终了,暗含不见人生永在,换言之,词句流露出人生短暂,转瞬即逝的悲凉之感。古代文人,对于时间、自然和人生多有类似感受。比如,阮籍诗句“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曹植诗句“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要明白一点,发此感叹,多是志节之士,胸怀抱负,仕途坎坷,才有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感叹。如果是一个胸无大志,庸庸碌碌的人,是不会格外珍惜时光和人生的,因为他们看不到时光之于人生的意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该句表达思妇与夫君相聚不能,相望不见,倾诉无人,期盼无望之情,刻骨铭心,感人肺腑。万般无奈之下,苦苦煎熬之时,思妇竟然萌生幻想,多么希望化作缕缕月光,流照天地,追随夫君,永不分离啊。幻想折射痴情,浪漫潜藏苦辛。读到这样的句子,真是百感交集,唏嘘不已。有人说,读懂了明月,你就读懂了中华文化。的确,明月承载了千秋百代多少华夏儿女浓浓的情意。李白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借助浩荡长风,朗朗明月,捎去我的牵挂和思念。苏轼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各一方,望月怀远,托月相思,皓皓明月,浩荡相思啊。宋代词人吕本中词作《采桑子》更是将明月相思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词作以思妇的口吻来写,怨恨夫君不似江楼明月,因为江楼明月不管你在南北东西,总是与人相伴,不离不弃,你不是;思妇又怨恨夫君恰似江楼明月,因为江楼明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不知道何时团圆,我不知道何时才可以与你相聚。思妇心中,不管你像明月,还是不像明月,均是表达浓浓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说月光可爱,善解人意,体察苦衷,希望轻轻照拂离人,相依相伴,抚慰相思,消减离愁。“徘徊”是拟人手法,赋予月光以生命的情感与性灵,凸显月光的深情可爱,也是诗人同情之心的写照。极写月光徘徊,有情相伴,反衬女子独处,形影相吊,更见相思煎熬,度日如年。注意比较这个句子与后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两个“可怜”意义不同,前者是可爱、爱怜的意思,后者是可惜、可叹之意。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还是站在思妇的角度上来写,大约是这个女子觉得,月光不解人间离愁别恨,反而照耀身边,添愁惹恨,撩拨缭乱情思,于是她卷起帘子,希望遮蔽月光,不见月光,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可是卷不去,拂不走,反而更添愁恨。两个动作,貌似荒唐,实则写出女子内心的痴情。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