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研读杜甫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笔者抓住关键字“泪”,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感慨。“故园心”显然直接揭示诗人浪迹天涯、思亲怀远的强烈感情。于国家而言,结合诗歌首联、颈联来看,巫山巫峡一带,白帝城中亦然,局势险恶,社会动荡,前景黯淡。泪水为秋天而流。杜甫诗歌《秋兴八首(其一)》自然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文有文心,诗有诗眼。研读杜甫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笔者抓住关键字“泪”,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感慨。全诗来看,四联八句五十六个字,字字是愁,句句含泪,景景物物,沾染愁绪。(www.daowen.com)

泪水为诗人故园而流。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描述诗人流离天涯,有家难归的艰难困窘。“丛菊两开”表面上说菊花已经两度开放,暗示时间已经过去两年,诗人离开成都,寄居夔州,不知不觉过去了两年,还是不能回家,还是没能和亲人团聚,倍感愁苦。再加上诗人写作此诗时,已经55岁,可谓人生之秋。俗话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越是暮年越是强烈希望能够回到家乡。贺知章写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人啊,不管是飞黄腾达,还是落魄潦倒,都是乡音难改,都要回到家乡。即便客死异乡,也要魂归故里。杜甫歌咏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王昭君就连去世之后,也要坟向故国,心系故国;也要一路风沙,不辞万里,魂归大汉。更何况55岁的杜甫呢?人到暮年,乡情更重。“他日泪”,说明诗人流下曾经流下的泪水,暗示这种辗转漂泊、颠沛流离的状况已非一日,而是由来已久,习以为常。“孤舟”一词表面描述舟行江上,与水沉浮,实际暗示诗人辗转漂泊、无所依靠的生存状态以及孤独寂寞、哀怨凄清的内心感受。“故园心”显然直接揭示诗人浪迹天涯、思亲怀远的强烈感情。杜甫创作此诗之时,正是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公元766年,时局动荡,干戈不息,国运衰微,前景黯淡。诗人远离家乡,久别亲人,山川阻隔,杳无音信,格外思念故园和亲人。

泪水为时局而流。诗人尽管自身潦倒,颠沛流离,尽管苦难重重,人生失意,但是,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关切,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牵挂。诗歌第二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表面上描述江浪滔天,风云激荡的自然环境,渲染一种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紧张气氛,有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起伏激荡。读之很容易令人想到,心潮翻滚如江间波浪,心情沉重如满天黑云。其实,这种环境描写,更暗示了大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之后,时局动荡,国势衰微,民生凋敝,百业废弛的局面,折射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较之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则是直抒胸臆,直白、显豁。当然风高浪险,黑云垂地,让人感到沉重、压抑,也暗示出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险恶,可谓江湖多风波,人生路难行。李白曾经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与此相比,杜甫诗歌的叹惋比较隐晦、含蓄。杜甫诗歌遣词造句也值得玩味。“兼”字说江间波浪与云天相连,夸张波浪汹涌,涛声如雷,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接”字说塞上风云激荡,乌云滚滚,垂空而下,似乎与大地相接,也是夸张,显现天地相接、黑云压头的阴森恐怖场面,令人感到憋闷、窒息。“涌”字写江浪滔天,澎湃有声。“阴”字写风云,如墨如烟,沉甸甸,阴森森。吟咏诗句,悬想画面,感受气氛,自然能够激发读者对家国命运和人生遭际的深沉感慨。

泪水为苍生而流。诗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描写诗人黄昏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天秋寒笼罩天地,万千感慨蕴含其中。于诗人而言,耳闻捣衣之声,目睹霭霭夜色,身感寒凉,心生怅惘。时局动荡,干戈不息。自己也是游子,长年累月漂泊异乡,久别故园,无人帮我赶制寒衣,无人寄赠相思文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啊。捣衣声声,不像敲在砧石之上,更像敲在诗人的心头。秋风瑟瑟,不像吹在诗人脸上,更像吹在诗人的心里。于百姓而言,白帝城中,山上山下,千家万户赶制寒衣,千家万户寄赠思念。多少儿郎抛家别子从军征战,多少女子独守空房度日如年,多少家庭离散天涯相聚无缘。何时干戈止息,天下太平?何时亲人相守,不离不散?秋声秋风之中,久久回荡着诗人的凄苦诉求。想起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和杜甫一样,李白借助诗歌表达了苍生黎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于国家而言,结合诗歌首联、颈联来看,巫山巫峡一带,白帝城中亦然,局势险恶,社会动荡,前景黯淡。“处处”表明无处不有,到处皆然,暗示统治者穷兵黩武,征战不休,百姓妻离子散,怨声载道。诗歌的环境描写折射出诗人对国家危乱,百姓遭殃的忧虑与关切。

泪水为美丽而流。全诗来看,尽管阴云密布,冷气逼人,但是,还是点缀了几抹亮色,几许温婉。说“玉露”而不说“白露”,自然是写露珠如玉,晶莹洁白,玲珑剔透,闪闪发光;也有冷清如冰,寒凉似水的意味。说“枫树”,原本“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或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火红灿烂,生机旺盛,可是由于严寒拷打,秋霜侵蚀,枫叶纷纷凋零、衰残,失去了红艳,失去了生机,变得一派萧索、凄惨。再说“丛菊”,逢秋绽放,金黄一片,浓艳生辉,可是,秋天一过,风雨摧残,花瓣凋零,狼藉满地,诚如李清照词作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又如李清照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美丽的花儿凋谢,总是触动文人伤感的心灵,引发他们丰富而深沉的人生感慨。草木如此,人又如何?人生之中,许多最美丽的东西,比如青春年华、才华理想、珍贵生命、美好爱情,等等,无一不是人生之花朵,无一不让人悄然动容,神思千里,感叹唏嘘。

泪水为秋天而流。文人悲秋,自古皆然。屈子诗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诗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刘禹锡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秋声赋》云:“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杜甫诗歌《秋兴八首(其一)》自然也是睹物生情,情景交融。秋霜普降,天地寒凉;秋风瑟瑟,凛冽凄清;秋叶凋零,纷纷扬扬;秋江汹涌,大浪滔天;秋云笼罩,垂空而下。凡此种种,秋意浓浓,惨淡萧索,给人悲愁、伤心之感。多愁善感的杜甫很容易从秋天的萧索惨淡之中触发人生隐痛和家国忧思。杜甫诗歌《登高》写作时间与《秋兴八首(其一)》相同,诗中有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悲秋,感慨万千。贯穿《秋兴八首(其一)》的“泪”,必定与“秋”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