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涉江采芙蓉:精读古诗,探爱情寓意

涉江采芙蓉:精读古诗,探爱情寓意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研读《涉江采芙蓉》,重点抓住一个“采芙蓉”的细节,多角度、多层面深入探讨。《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是爱情的信物,是爱情的象征。有人认为是男子采摘芙蓉送给女子。诗歌描写了男子做两件事,先是采摘芙蓉,无法送出,引起思念心上人,进而思念故乡。

涉江采芙蓉:精读古诗,探爱情寓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研读《涉江采芙蓉》,重点抓住一个“采芙蓉”的细节,多角度、多层面深入探讨。先是思考“芙蓉”有什么特点,古代哪些诗词描写过“芙蓉”,人们对芙蓉的感受与印象如何。芙蓉就是荷花,色彩多为白色或者粉红色,纯洁、光鲜、亮丽、绚烂,人见人爱,寓意美好。白色象征这一个人的心怀光明磊落,坦荡赤诚,纯洁无瑕,洁白如玉,颇能引发人们“明明白白我的心”的联想。粉红象征着温馨、吉祥、喜庆,预示着美好的生活和甜美的爱情。古代诗词写荷花,多与爱情相关。比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字面来看,是在描写鱼儿成群结队自由嬉戏,活泼跳动,好不热闹,好不开心。其实,可以想象得出,画面之外有一对青年男女,正在津津有味地观察、指点游鱼,时而惊奇,时而激动,时而宁静,时而说笑,也是幸福欢乐的一对。荷叶田田,荷花灿烂,游鱼嬉戏,见证了他们的快乐与甜蜜,见证了他们的青春与爱情。荷花与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紧密关联。这里的游鱼戏水,也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成语“鱼水情深”,那么岸边的青年男女呢,也是“鱼水情深”啊!又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字面意思当然是描写女子荡舟采莲,其实,诗歌是通过采莲这种古老的习俗含蓄传达女子对心上人的爱恋之意。“莲子”谐音“怜子”,怜爱你的意思。“清”谐音“情”,情意绵绵,如水深情。女子对男子的爱恋全在低头采莲的一刹那,全在眼前的景物之中。莲花与爱情相关联。刚刚学过的《离骚》,里面有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此处“芙蓉”洁净美好,光鲜亮丽,象征着屈原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与爱情无关。宋代词人周邦彦有词“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燎沉香》)荷花与思乡之情密切相关。《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是爱情的信物,是爱情的象征。

其实,除了芙蓉可以作为爱情的信物之外,古代诗词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花花草草可以作为信物?选自《诗经》的《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全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就是一根彤管(红色管笛)和一根茅草,非常简单,甚至非常寒碜,但是男子特别喜欢,何故?那是因为这些礼物是女子送给他的,他喜欢这位女子,爱屋及乌,所以非常喜欢这些礼物。现代小说沈从文的《边城》里面写了一个场景,八月十五的晚上,傩送在河的对岸给少女翠翠唱情歌,翠翠就在对岸飘来的歌声中沉入梦乡。她梦见自己身体飘浮起来,飞过河去,飘到对岸的悬崖上面,采摘了一大捧虎耳草,可是她很苦恼,却不知道拿这些虎耳草送给谁。她爱着傩送,可是她不知道傩送是否爱她。这里“虎耳草”与爱情相关,是边城人民表达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就是在今天,在遥远的山村,比如笔者的家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藏的“傩戏之乡”——新晃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习俗,相爱的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私订终身。女子送给男子的多半是手帕、鞋垫、手工编织的袜子、亲手缝制的布鞋,等等。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些信物虽然不像现在时兴的送房子、车子、钻戒、项链之类的东西那么贵重,那么值钱,但是,就是这些来自生活,来自底层的花花草草,却代表了一种最真挚、最纯洁、最美好,也是最浪漫的爱情。

如何采摘“芙蓉”呢?关于这个问题,诗句只有一个词语“涉江”,我们可以大胆联想、创造、补充,主人公如何涉江?有何遭遇?是否顺利?有人说摇着桨,唱着小调,划着小船过去;有的说,脱掉衣裤,游泳过去;有的说,挽起裤腿,蹚水过河;有的说,踩着的小木桥过去。各种各样的想法,让过河变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笔者想起潘长江的歌曲《过河》:(www.daowen.com)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荡起层层的波/妹妹何时让我渡过你呀的河/哥哥你要把河过/先要对上妹妹的歌/不问花儿为谁开/不问蜂儿为谁落/问你可知我的心/为啥要过我的河/……”

与《涉江采芙蓉》稍有不同的是,《过河》生动、欢快,充满柔情蜜意;而《涉江采芙蓉》则不管是以哪种方式过河,都很可能有一定的危险,越是如此,越能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对对方的深情爱恋。采摘了美丽鲜艳的荷花以后,抒情主人公却像《边城》中的翠翠一样,送不出去,内心充满了忧伤与困惑。诗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与《边城》中的翠翠不同的是,《涉江采芙蓉》中的抒情主人公知道要采摘芙蓉送给谁,只是对方远在天边,不能送达,实际上也就是暗示自己的相思愁苦不能抵达对方心中;这种相思煎熬一直要延续到老,或许直到生命的尽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边城》中的少女翠翠则是抱着一大捧虎耳草不知道该不该送给傩送,因为她不知道傩送是否也爱她,内心充满了忧伤、焦虑与迷茫。

谁采摘芙蓉呢?有人认为是男子采摘芙蓉送给女子。理由是漂泊在外,思念妻子,涉江采摘芙蓉,想要送给妻子,可惜妻子在“远道”,在“旧乡”,不在自己身边,留下无穷无尽的忧伤与思念。“远道”是从男子的角度来看,他已经长久漂泊在外,远离故乡,远离妻子,越远越能烘托出对妻子的思念。“旧乡”也是站在男子的角度上来叙述的,他和妻子曾经在家乡生活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如今回想起来,“似曾相识燕归来”,无比甜蜜,无比幸福,可是,这只是想象中的幸福,今不如昔,令人感叹唏嘘。越是念旧,就越是表明自己思念妻子,思念过去团聚的美好生活。“远道”侧重于空间的阻隔,“旧乡”侧重于时间的邈远,时空交错,天涯分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强化了相思的意味。还有一点理由,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在追求爱情这件事情上,男子占主动,女子占被动,男子冒着一定的风险去采摘芙蓉,送给女子,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诗歌描写了男子做两件事,先是采摘芙蓉,无法送出,引起思念心上人,进而思念故乡。最后感叹两个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以至生命老去,青春消逝。全诗以男子的视角和口吻来叙述、咏唱,表达深深的眷恋与忧思。

有人认为是女子采摘芙蓉送给心上人。理由是诗歌前面四句写女子涉江采集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心上人。封建社会男子在外打拼奔波,女子在家操持家务,男主外,女主内,“远道”暗示了男子在外的事实。诗歌后面两句,也就是第五、六两句,描写女子的想象,即女子想象我在家乡思念远方的丈夫,远方的丈夫想必也在他乡思念我吧。从对面落笔,增添了相思的婉转与含蓄意味。诗歌最后两句(第七、八句)是女子的感叹。还有一点,芙蓉是鲜艳美丽的花朵,女子爱美,喜欢花花草草,诗中又是芙蓉绽放,又是兰草青青,又是芳草鲜美,比较诗意浪漫的情调,比较女性化的格调,据此也可以判断是女子采摘芙蓉。

有人认为诗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面四句为第一层,写女子涉江采芙蓉,却无法送出的忧伤;五、六两句为第二层,写男子远在他乡,思念家中的妻子;诗歌最后两句(七、八两句)合写,男女互相思念。整首诗歌结构方式就是先分后合。那么,前面四句所构成的画面与五、六两句所构成的画面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呢?有人说是先后关系,先是女子思念男子,感动男子,然后才有男子思念女子。有人说是因果关系,因为女子思念男子,而且感情特别深,特别真,特别强烈,所以男子才思念女子。有人认为是并列关系,两个人互相爱恋,情深义重,同心同情,彼此牵念,不存在两个人感情的先后与因果关系。笔者也赞同第三种意见。这两幅画面其实是时空并置,空间不同,时间相同,你此时思念着我,我此时也思念着你,我们的思念构成了相思弥漫的天地。

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古诗十九首》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以上,我们围绕“采芙蓉”这个关键细节,联想旧知,切合诗境,拓展新知,纵横联系,旁征博引,多角度,多方面探讨了男女之间的相思苦恋。可以说,通过这样一个投入心思、投入情感的体验与思维的过程,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好洁净,爱情的纯粹与绚丽,更感受到了两颗相思的心因为不能团聚的焦灼与无奈,相思与苦恋。一场阅读,一场思考,一场对话,增进了我们对生命、对爱情的体验,也增强了我们对古典诗歌的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