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精神消费的重要渠道,电影愈来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使国产电影在影片出品数量、票房业绩、观影人次等方面屡创新高,不断攀升的业绩与市场人气引来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电影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企业的深度介入,传统制片企业与院线公司上市融资步伐的加快,国产电影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不过,从当前投融资市场现状来看,进入电影领域的资本总体呈现一种狂热态势。目前进入我国电影领域的投融资主体既有业内资金,也有业外资本;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营资本;还有个体自然人投资。这种投资主体多采用投资、并购、合作入股等方式介入电影产业。据统计,2014—2015年,电影市场投融资企业有来自互联网领域的三巨头BAT,有新兴网络公司小米,有从事钢材贸易的宝成股份,有从事乳品贸易的皇氏集团,有从事家具行业的喜临门,还有不少地方民营服装企业、模具制造商,等等。
毋庸置疑,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给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产业的高速化发展。不过,这种不受限制、随机盲目的投融资行为,也使得电影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的挟持,被资本逐利本性所侵染,呈现急功近利、盲目无序的发展态势。在电影市场,许多投资主体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一方面高价哄抢热门网络IP作品,另一方面急切地将其进行电影化改编,简单制作后便匆匆推向市场,再借助媒体炒作吸引市场关注。不少作品也在这种快速炒作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收益,这进一步刺激和带动了更多观望者的入市。于是,在各类“炒空壳”“包装影视概念”“放大明星效应资本化”等资本“新玩法”的鼓动下,越来越多经营主体渐渐偏离了电影内容生产的正常轨道,热衷于资本投机套现的“赚快钱”游戏。这种现象给我国电影产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烂片频出”“口碑倒挂”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化发展。电影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当下的观众对于高品质电影作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对电影制作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多种媒体娱乐方式的出现使得消费者不会拘泥于单一的电影娱乐方式,电影消费者随时可能流失,这种发展态势正在倒逼我国电影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电影经营方务必要转变“快餐”思维,务实进取,以品质合作为目标,通过优化电影投融资机制,提高电影合作准入门槛,不断完善电影投融资环境,引入那些真正具有敬业精神、具备系统化经营实力的电影投融资主体,从电影剧本创作、制片生产、发行营销、放映等环节进行严密把关,进而逐步打造优质的电影文化品牌。(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