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在媒介融合下的新变化

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在媒介融合下的新变化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融合与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不仅如此,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影制作的效率,促使我国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在我国,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网络电影为开始标志,网络电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迅速与其后兴起的电视电影、手机电影、微电影等新媒体电影相结合,形成规模化生产趋势。

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在媒介融合下的新变化

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融合与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人人也都可以成为导演。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大量普及使得数以万计的网络与手机用户能够自发创作电影作品,这使得我国的电影创作主体正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草根化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传统文学作品不再是电影剧本的主要来源,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日益成为我国电影剧本的重要底本;此外,从电影表现形式来看,影片长度不再局限于90~120分钟,市场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时长的微型电影正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同时,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电视电影、综艺电影等各种新型态电影艺术纷纷涌现,极大地扩充了我国电影的家族谱系。不仅如此,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影制作的效率,促使我国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1.电影剧本来源丰富化

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剧本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剧本的来源日趋丰富。既有大量来自于专业作者与非专业作者的原创作品,也有大量改编之作。这些电影剧本在题材类型、主题内涵、艺术形式层面呈现多彩纷呈的格局。有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等;也有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如《滚蛋吧!肿瘤君》《十万个冷笑话》等;有根据游戏改编的电影,如《龙之谷:破晓奇兵》等;也有根据原创音乐改编的电影,如《栀子花开》等;还有根据综艺节目改编的综艺大电影,如《奔跑吧兄弟》;等等。近年来,网络小说作品由于其故事内容多元化、具有广泛粉丝群体基础,一跃成为我国电影的重要改编源本。2014年,由张一白导演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匆匆那年》电影收获了5.88亿元票房,掀开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热潮。随后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微爱之渐入佳境》《寻龙诀》《九层妖塔》《何以笙箫默》《既然青春留不住》《新步步惊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摆渡人》《盗墓笔记》《微微一笑很倾城》《七月与安生》等先后走进电影院线。这些网络剧本改编的电影作品,大多数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业绩,不但扩大了电影的观影群体,也为我国电影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2.电影表现形式多样化

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我国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也日新月异。以小制作、碎片化、短时效为特点的网络电影、微电影和个性化的电视电影、手机电影等新媒体电影艺术纷纷涌现,日益成为人们热衷于关注与欣赏的重要电影样式,它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影院长片放映的单一局面,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有效发展。目前,市面上涌现的主流新媒体电影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网络电影:一般公认2000年是网络电影诞生元年,世界上首部专门为互联网打造的数码电影《量子计划》在www.sightsound.com全球首映,影片全部为数字制作,片长32分钟。在我国,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网络电影为开始标志,网络电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迅速与其后兴起的电视电影、手机电影、微电影等新媒体电影相结合,形成规模化生产趋势。网络电影经历了一次次形式与内容的革命。网络电影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数字技术为网络化传播而打造,这一特点也使网络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和传播路径,不仅如此,它的横空出世也改变了电影观众传统的审美接受习惯。网络电影不是传统电影的网络化传播,而是按网络受众偏好、网络传播特点、网络艺术审美风格进行“度身定制”的电影艺术品种。电影院线不再是电影唯一的播放平台,通过新媒体平台受众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选择观看,因此,网络电影在创作层面具有极高的自由度,随着网络与媒体制作技术的普及,大量非专业人士与电影爱好者取代传统导演等专业人士进入到网络电影的制作行列,使得网络电影具有平民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其叙事也日益向碎片化、小品化、娱乐化方向发展。从网络恶搞型视频短片、网络广告短片到优酷推出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泡芙小姐》系列片等,网络电影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到有为的演化历程并日益渗透进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

(2)微电影:主要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元至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2]微电影是新媒体语境下多种媒介形态融合的衍生物,其叙事特征奉行“浓缩即是精华”的文化哲理。它通常将传统起承转合的叙事模式加以简化改造,在这一过程中融入重要事件,形成突转效果,并大量应用压缩、省略、象征等艺术处理手法,以此推动事件快速进入高潮,契合了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快节奏、交互性等文化特质。微电影成片体积小,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观看,这种传播方式使其更容易被商业机构青睐。2010年以来,我国微电影进入高速发展期,以《老男孩》《父亲》《泡芙小姐》系列短片为代表的微电影,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股收视狂潮,呈现出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www.daowen.com)

(3)手机电影:主要指在手机平台进行播放的电影类型,其影片成片体积小、主题明快、角色形象鲜明。它主要以微电影为主,但其篇幅比一般微电影要更小,一般是时长在三到五分钟左右的超短片。2005年5月,受长安福特汽车公司委托,中博传媒影视公司邀请了王小帅、贾樟柯、孟京辉等多位中国新锐导演,以“聚焦这一刻”为主题,在坚守各自风格的基础上,各自执导拍摄了一部约三分钟的电影短片,这一系列短片随后获得了超高点击量与人气,这一事件也预示着一种新型电影形式——手机电影诞生了。手机电影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播放方式具有移动性、便携性,能够满足观众随时随地观影的需求。不过,由于手机屏幕大小受限,手机电影往往在画质、特效制作层面并不是很精致,其表达的内容也受制于篇幅而专注于生活细节与小事情。此外,手机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与广告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不少手机电影事实上是一种时尚的商业剧情广告,制造商希望通过手机终端的辐射效应,达到广泛传播其产品信息的目的。

(4)弹幕电影:主要指“带有弹幕功能的电影,这类电影允许观众在影院观影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将评论即时发送到电影画面中,形成互动观影的效果”。[3]2014年7月31日,为满足部分影迷的互动交流需要,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率先在杭州传奇奢华影城5号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弹幕电影点映活动,这一新颖形式获得了粉丝的广泛青睐,该片点映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此举也拉开了我国弹幕电影的序幕,此后《小时代3》《单身男女2》《绣春刀》《滚蛋吧!肿瘤君》《西游记大圣归来》等电影放映时影院方纷纷安排了弹幕电影欣赏专场。从其形成过程来看,弹幕电影的横空出世虽然是一种营销策略,但它更关涉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多元化互动关系。相较于传统电影,弹幕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放映方式的新模式,在观影过程中,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观众可以通过实时吐槽、即时评论等方式,将自己的观影感受直接在电影银幕上表达出来,这种方式既营造了一种互动与参与的观影氛围,也增强了观众观影的趣味性、娱乐性。因此,从当下弹幕电影观影体验方面看,弹幕电影主要受弹幕游戏和弹幕视频的影响,带有着极为强烈的游戏性和互动性。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景观,弹幕电影的出现是时下“二次元”文化穿越次元壁,被主流电影消费文化吸收的结果。

3.电影创作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加上各种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之前高高在上的电影创作变得触手可及。于是,各种Flash短片、微视频、微电影、网络电影应运而生。由于新媒体电影具有制作周期短、时效性强、简便易行、成本低、无票房回收压力等优点,大量网络用户与手机用户出于个人兴趣,自发进行创作,一时间我国电影创作主体呈现一种多元化、大众化、去中心化的发展态势。这与20世纪我国电影创作主体的恒定性形成较大反差。如果我们从身份层面去考察我国“第一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代际较为明显的师承关系,他们往往受过良好的电影艺术教育,毕业于电影专业院校,他们是中国早期电影艺术创作的主流。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领域“热钱”涌入、电影艺术教育日益普及、影像制作门槛降低与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许多非专业出身的电影创作主体纷纷涌现。其中,既有来自于影视行业的演艺人士,如周星驰、徐峥、徐静蕾、吴京、邓超、赵薇等人;也有来自于舞台剧、文学等其他领域的跨界者,如韩寒、郭敬明等人;更有大量来自于“草根”阶层的非电影非影视行业人士,他们或许只是电影的忠实爱好者,抑或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媒体制作人士。如在2013年,非影视专业在校大学生薛冰集合了一批“草根”电影表演者,创作了网络电影《80后的那些事》,这部影片虽然制作并不精良,但其对于生活的细致描写与真挚情感着实打动了不少观众,让观众产生心灵共鸣。该片在优酷平台的播放次数曾一度达到126.9万次,参与评论的网友有将近14768人,充分显示了非专业人士制作电影的潜力。

4.电影内容制作大数据化

在媒介融合与信息技术演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在内容制作层面深受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影响。所谓大数据技术,就是通过多种新媒体工具对使用媒体的用户平时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活动,进而对用户使用偏好、产品未来市场进行预测的信息技术。随着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积累了大量有关电影生产与消费的各类数据,包含电影的实时宣传数据,电影观众观影时间,观众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电影票成交量,电影不吸引观众的部分,电影特别吸引观众的部分,等等。通过对这些相关数据的海量搜集,制作方非常容易寻找到观众的兴趣点,预测何种审美趣味的电影会更受欢迎。2015年,优酷视频出品的微电影《老男孩》在网络上一炮而红,其对青春梦想的追逐体验与怀旧深深地打动了许多70后、80后,短片粉丝流量近8000万。随后,制作方根据优酷土豆“中国网络视频指数”进行了相关统计,对这些粉丝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对该短片的内容要点的顶踩、评论和转发的数据都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基于这些数据资料,制作方进行了精心策划,随后推出了同名大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该片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不仅如此,郭敬明系列电影《小时代》获得巨大的市场收益,其根本原因也是基于大数据做出的决策。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大数据技术能够精准地分析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应用于电影产业的创作、宣发、衍生市场开发等产业链活动中,对电影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首先,大数据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电影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对用户数据的有效统计分析所得出的结果能够用来预判电影市场,指导电影制片的宏观决策。其次,及时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大多数受众评论的关键词,可以为电影项目开发、剧本创作提供极为重要的内容灵感与创意来源。再次,电影上映后针对市场反应进行大数据统计,可以从观众评论里掌握电影与受众心理的契合度,分析电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对后续IP电影开发做出及时调整,以指导新一轮创作。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电影内容创作领域,正成为让一部电影作品获取成功的有力“法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