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推动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发展

媒介融合推动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发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是媒介融合趋势形成与演变的基础和支撑性条件。技术与媒介是相辅相成的一组概念,媒介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密切相关,与传播相关的技术的革新决定着媒介的未来发展与走向。历史上,最早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印刷术。可以说,这些变化进而为跨媒体叙事活动提供了内容生产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数字传播技术演进实现了内容载体的融合。

媒介融合推动中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发展

科学技术是媒介融合趋势形成与演变的基础和支撑性条件。可以说,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技术推动着媒介不断演变、互动与发展并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正是因为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演进逐渐打通了各媒介形态之间的限制,才使得不同的媒介日益相互关联,并最终实现了融合化发展。技术与媒介是相辅相成的一组概念,媒介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密切相关,与传播相关的技术的革新决定着媒介的未来发展与走向。我们从人类媒介演化与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历史上,最早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印刷术。马克思曾把印刷术誉为“最伟大的发明”。李约瑟博士曾说,“对人类文化史来说,我想象不出能有比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展更重要的题目”,虽然中国是印刷术无可争议的发明地,但是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却是在欧洲。1450年,德国科学家古登堡改良并改进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他对铸字材料与油墨及压印工艺进行了大力革新,为印刷术的大面积应用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印刷媒介的升级换代,书籍、报纸由此实现了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在印刷术诞生以前,人类对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语和手抄文字,传播范围狭小,影响有限。在印刷术大量普及以后,大规模的信息复制促使平面媒体产生,传播范围得到广泛拓展,同时也推动了公共教育的兴起,人类由此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1898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研制出可以传送声音的无线电话,1906年,费森登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标志着广播媒介的诞生。广播媒介的诞生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有了质的飞跃,迈进了电子传播时代。与印刷媒介相比,广播媒介传播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其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受众的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它使得社会传播真正成为平民化的传播,而电视媒介的诞生则将人类传播带入了快速发展的模拟信息传播时代。1911年,俄国科学家鲍里斯·罗津成功制成了利用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1924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开设了第一个实验性的电视台,随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大量电视台,这些电视媒介的出现开启了大众传播的新时代。电视毫无疑问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模拟信息传播媒介。从形式上看,电视媒介汇聚了声音、文字信息、图像等多种元素,初步融合了广播媒介、印刷媒介的传播功能,并增加了影像现场效果,其传播形态声色并茂,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突破了民族文化种类和不同文化层次的限制,真正做到老少皆宜,具有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传播影响力,这是以往的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此后,电视模拟信号技术的开拓脚步并未停歇,有线电视技术大大提升了电视媒介的传播效率卫星电视技术使电视的信息传播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全球传播时代。

20世纪末,在电子技术的推动下,数字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渐渐跨入了数字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技术是与模拟传播技术对应的一种技术,主要分为数字存储技术、数字编辑技术、数字网络技术和数字表现技术。其基础是基于“0”和“1”的二进制信息处理技术。在计算机中一位二进制数字单位称为比特。在数字传播时代,通过数字化的电磁波,比特的传播速度趋近光速,它没有质量、没有大小。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数字比特的定义是:比特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开关、上下、对错、黑白、出入等。[22]这种二进制数字逻辑简单,易于处理。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技术在压缩、存储表达、检索传播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人类所能感知的各种媒体都能够由简单的“0”和“1”来表达,这种传播技术的重大变化,使得人类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媒介之间的信息融合与整合扫清了障碍。于是,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迅速普及,不同媒体之间的整合呈现加速化发展趋势,不仅出现了传媒信息之间的沟通互联,原本泾渭分明的媒介边界也逐渐消弭,并形成新生媒介与传统媒体交相辉映的态势。可以说,这些变化进而为跨媒体叙事活动提供了内容生产的良好环境

一方面,数字传播技术演进实现了内容载体的融合。在生产端口和消费端口都以数字技术作为应用基础的情况下,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产业系统都将以数字技术形成一个互通互融的整体。原先分布于各媒介体系中的内容都变成两种简单的脉冲信号“0”和“1”,所有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依靠编码技术转换为数字的表现形式,它打破了传统媒介中原本分属于印刷、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使得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媒介传播与产业系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体系,从而使内容的生产和交互能够轻松地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展开。内容载体的融合代表着现代媒体内容专业化的生产特征,这种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消解了原来泾渭分明的媒介内容归属,在多媒体数字技术辅助下,内容生产机构综合生产和加工各类媒介产品,而无论哪种形式的媒介产品都会以数字化的载体进行存储和传播。(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数字传播技术的演进也实现了传播渠道的融合。随着电子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广播电视媒介打破了时空限制,将人类带入全球化时代,但与日俱增的媒介消费需求对信息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内容产品能够实现“零时空传递”,即信息传递即时、迅捷,随用随到。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推动下,这一需求正从人们的期望变成现实,光通信技术、网络接口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协议标准的确立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传播渠道内容的兼容,它使得各种不同领域的信息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电话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等,逐渐形成相互融合的态势,从而满足了消费者对信息传递“零时空特性”的需求。在这一态势下,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有了一定的自主度,其传播活动的需求不再被局限于被动接收,而是转向个性化的媒介信息搜索,使得信息传播成为按需分配。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希望打通几种媒介渠道之间的壁垒,实现相互渗透、相互兼容,从而逐步整合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这正是我国在传播渠道融合方面的努力探索。“三网融合”后,用户只需要引入三网中的任意一网,都可以享受电视、互联网和电话的多重功能服务,从而使资源利用变得更加便捷、即时。

此外,数字传播技术演进也将使接收终端实现融合。一般而言,终端设备在传播活动中主要是起到接收信息和展示媒介内容的功能,也可称为媒介形态的融合。如收音机就是用来收听广播信息,电视机就是用来接收广播电视信号。媒介接收终端的融合主要表现为终端设备对各种内容形态和传播渠道的兼容,即内容承载上的多媒体性、网络接入过程的多模态和功能应用上的软件化。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发展,媒体之间的双向整合得以加速,传播成本日趋降低,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各种媒介形态和终端呈现方式全面融合和普及,原先具有单一功能的终端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撑下,终端设备不仅具备了解码多种信号的多媒体理解与展示能力,而且以一种融合性的“多模态”适应了不同传播渠道的兼容性,如在无线通信领域,终端实现了不同种类的无线访问与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终端的多媒体特性和多模态打破了传统媒介环境中媒介形态与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现今,受众只需要采用一种终端设备就可以接收来自各种媒介的信息,还可以利用终端编辑和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终端融合产品就是智能手机,它通过高性能的中央处理器和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将移动电话、邮件回复、网页查询、音乐欣赏、游戏对决等功能融为一体,成为当前终端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不仅如此,平板电脑、个人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日益普及,视听传媒迅速进入了由TV屏幕、个人电脑屏幕、智能移动终端屏幕等大大小小的屏幕共同构成“视屏阵列”的“多屏时代”,从而为信息的多渠道、多模态传播与跨媒体叙事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