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的外来性和广泛危害性要求各国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广泛合作、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近几十年来,有关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国际立法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总体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的发展为各国在国内法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
首先,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律文件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以综合性的1992年《公约》为核心和统领,涵盖生物多样性(水生生态系统)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外来物种相关国际贸易以及外来物种的国际运输等多个领域,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方面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国际社会正在努力,希望能够制定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全球综合性公约,或者将现有的国际法律文件整合起来,以形成健全和完善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体系。
其次,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逐渐确立了损害预防、风险预防、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破坏者负担、国际合作等基本原则;形成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清除-控制”三阶段分级处理方式;并为各个部门或环节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框架、思路以及政策工具。
最后,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律规范的效力不断强化。在早期,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文件基本上属于相关专业组织的软法性文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境公约通常规定的内容又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可操作性。而晚近以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变。一方面,在《公约》秘书处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下,国际社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或协定;另一方面,原有的软法性准则或指南中的内容逐渐被纳入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中。这都大大强化了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律规范的效力。
尽管如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的现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与防治愈演愈烈的外来物种入侵的必要性形成了较大的落差。
一方面,现行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框架内存在着很多空白、重叠和矛盾之处。[22]在现行框架下,各国际法文件基本还是“各自为战”,除《公约》涵盖了外来物种入侵所涉所有内容外,其他相关公约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规定各不相同,导致现有各项多边环境协定对很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互不一致。此外,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很多领域存在着空白或漏洞。现存的标准也集中于对社会经济和人类日常生活造成危害的动植物,没有涉及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的威胁的评价,如对于外来入侵淡水水生物种,几乎没有任何有约束力的条约。
另一方面,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大量条款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例如,多数国际法文件都对防治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方面作出了规定,但在很少规定缔约国的具体作为义务。特别是对于早期预警、监测和跨界合作等问题,通常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在清除和控制已入侵的外来物种问题上,大数国际法文件的规定都比较软弱无力,实际效果较差。
此外,防治外来入侵物种领域的国际法律术语还互不统一。[23]如“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物种入侵”、“引种”等术语在各种不同的国际文件中含义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公约》已经要求秘书处与其他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外来侵袭物种项目、有关公约秘书处以及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合作,制定关于外来物种的国际标准化术语,但进展并不是很快。这也影响了外来物种入侵国际法的进一步体系化和规范化。
【注释】
[1]Robert Costanza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al Capital”,in Nature,1997,387(6630),pp.253~260.
[2]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IUC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 Caused by Alien Invasive Species,Approved by the 51st Meeting of the IUCN Council,Gland Switzerland,February 2000.
[3]GISP在1997年创立,是生物多样性科学国际方案(DIVERSITAS)的一部分,它是由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Environment,SCOPE)主导,协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农业及生命科学中心(CAB International)、联合国环境署(UNEP)等组织整合而成的方案。这个方案已进入第二工作阶段,有关的进展可以参考其网站(http://globalecology.standford.edu/DGE/Gisp)。
[4]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IUC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 Caused by Alien Invasive Species,Approved by the 51st Meeting of the IUCN Council,Gland Switzerland,February 2000.
[5]“外来种”指相对于本地种,对某一区域或特定生态系统而言,不是该区域或生态系统本地的任何物种(包括其种子、卵、孢子或其他可以使该物种繁衍的物质)。“入侵种”指由于其引入已经或将使经济或环境受到损害,或危及人类健康的外来物种。参见徐汝梅主编:《生物入侵:数量集成、数量分析与预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6]李振宇、解焱主编:《中国外来入侵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6页。
[7]乔勇进、张敦论、张强:“试论生物入侵的‘生态安全’与相应对策”,载《防护林科技》2002年第2期。
[8]本段论述主要参考Glare Shine,Nattley Williams and Lothar Gündling,A Guide to Designing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n Alien Invasive Species,IUCN,Grand Switzerland Cambridge and Bonn,pp.8~12。以及丁建清、解焱:“中国外来种入侵机制及对策”,载汪松、谢彼德、解焱编:《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128页。(www.daowen.com)
[9]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10]Executive Secretary,“Development of Guiding Principl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mpacts of Alien Species by Identifying Priority Areas of Work on Isolated Ecosystems and by Evaluating and Giv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me”,UNEP/CBD/SBSTTA/4/8,15 February 1999,p.6.
[11]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3版),2010年,第64页。
[12]环境保护部:《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3]童光法主编:《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14]Glare Shine,Nattley Williams and Lothar Gündling,A Guide to Designing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n Alien Invasive Species,IUCN,Grand Switzerland Cambridge and Bonn,p.14.
[15]地区性协定包括欧洲和地中海协定、亚洲太平洋协定、近东协定、太平洋协定、加勒比海协定、北美协定、南美协定和非洲协定。
[16]Glare Shine,Nattley Williams and Lothar Gündling,A Guide to Designing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n Alien Invasive Species,IUCN,Grand Switzerland Cambridge and Bonn,p.14.
[17]Glare Shine,Nattley Williams and Lothar Gündling,A Guide to Designing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n Alien Invasive Species,IUCN,Grand Switzerland Cambridge and Bonn,2000,p.14.
[18]UNEP/CBD/COP 6 DecisionⅥ/23,指导原则中文译本可参见汪劲、王社坤、严厚福:《抵御外来物种入侵:法律规制模式的比较与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246页。
[19]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eport of the Eleven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UNEP/CBD/COP/11/35,5 December 2012.
[20]Rüdiger Wittenberg,Matthew J.W.Cock eds,Invasive Alien Species:A Toolkit of Best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CABI Publishing on behalf of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me,http://www.cabi-bioscience.ch/wwwgisp/100Toolkitfin.pdf,访问日期:2007年4月9日。
[21]吴春杰、杨玉峰、俞健康:“浅析船舶压载水的污染及对策”,载《中国水运》2007年第4期。
[22]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eview of the Efficiency and Efficacy of Existing Legal Instruments applicable to Invasive Alien Species,Montreal,SCBD,CBD Technical Series No.2,p.7.
[23]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eview of the Efficiency and Efficacy of Existing Legal Instruments applicable to Invasive Alien Species,Montreal,SCBD,CBD Technical Series No.2,p.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