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入侵途径也可以相应地分为自然引入和人为引入。自然引入是通过自然因素进行的,即物种随着风、雨、河流和自身移动而从原产地迁移和扩散至另一地域。这一类外来入侵物种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山川、海洋、沙漠、戈壁等自然屏障的阻隔,使绝大多数物种单纯靠自然力实现入侵的概率微乎其微。人为引入,是通过人为因素进行的,包括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人类无意间带入、动植物园逃逸、人造物种释放和人为有意地引入。人为的有意引种入侵多种多样,主要途径可以分为:[6]作为牧草或饲料引进而造成入侵、作为观赏物种引进而造成入侵、作为药用植物引进而造成入侵、作为改善环境的植物引进而造成入侵、作为食物引进而造成入侵、作为麻类作物引进而造成入侵、作为宠物饲养引进而造成入侵、作为水产养殖品引进而造成入侵、异地放生而造成入侵、动物园和植物园及鸟园等的引入而造成入侵。无意引种入侵主要途径可以分为: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如船只携带等)、随海洋垃圾带入、随进口农产品和货物带入、野化的家养动物、旅游者带入、通过周边地区自然传入、随人类的建设过程传入、军队的转移等。人为引入是通过人为行动实现的,是法律调控的主要对象。
外来物种入侵,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7](1)外来物种适应性强,繁殖率高,扩展速度快。危及引入地生态安全的物种一般都具有繁殖率高,扩展蔓延速度快,对引入地适应性强等特点;物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度过适应期,依靠自己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极大地扩大自己的种群,使自己很快挤入生态系统,占据重要生态位,扰乱生态系统原有的食物链条和系统内的物流和能流秩序。(2)本地生态系统脆弱,或出现生态位空缺。根据“生态位空缺假说”,在生态系统内,有一些或某个生态位不能发挥正常生态功能,或生态位出现空缺,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外来物种侵入后很快融入生态系统内,补充生态系统的空缺,由于没有或竞争较弱,入侵物种会很快发展起来。(3)自然演替与系统退化。一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脆弱向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是生态系统的自然演绎规律,但由于自然灾害和生态系统自身调整等多方面的原因,会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4)人为的因素。在科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自然界的好多灾难不是来自天然,而是人为,随着人类的进步和人类影响力的增强,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当然人类是为了发展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认识的不足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澳大利亚的兔子,南方滩涂的大米草等生物入侵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5)物种的自然扩增本能。生物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竞技场,任何物种为自身繁育和发展的需要,都在努力扩展种群,占有自然资源;即使一时难以形成规模,也会潜伏下来,努力改变自己或寻找自己适应的区域和发展条件,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迅猛发展起来;这就是物种入侵后的“时滞”效应,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这一“时滞”会因入侵物种的自身特点、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生态位的缺损状况以及入侵物种的适应变化等因素而异。(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