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法评析: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原理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法评析: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原理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全球范围内管制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法律框架已初具规模。《公约》及其《波恩准则》构成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的核心,在指导各国遵守相关国际法义务方面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次,以《公约》为核心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为该议题确立了重要的基本原则。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法评析: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原理

当前,生物技术研发与生物遗传资源的关系已经日趋紧密,同时通过相关传统知识的支持,使得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研发找到了捷径。但是,发达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物剽窃的事件频繁发生,也使得后者开始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过,各国也很早就意识到,仅仅是通过各国的国内立法对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进行管制,是不充分的。因此,生物多样性大国不断提出制定强制性国际法文件的要求,希望能够形成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规范。

首先,全球范围内管制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法律框架已初具规模。1992年《公约》确立了公平合理分享遗传资源获取所产生的各项惠益的目标,同时在多项条文中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并为此专门通过了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的惠益的《波恩准则》。《公约》及其《波恩准则》构成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的核心,在指导各国遵守相关国际法义务方面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的政府间委员会的相关讨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相关条款的谈判,都是对《公约》的支持与配合。经过六年谈判最终通过的《名古屋议定书》对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相关法律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名古屋议定书》为向遗传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更大法律上的明确性和透明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名古屋议定书》通过了缔约方国内立法或管制要求支持遵守的具体义务,以及反映在共同商定的条件中的合同义务。这些履约规定以及拟订更加可以预测的获取遗传资源的条件的规定,将有助于确保在遗传资源离开提供遗传资源的某一缔约方时惠益的分享。此外,《议定书》关于获取土著和地方社区所持有的与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的规定,将会加强这些社区从利用它们的知识、创新和做法中所产生惠益的能力。

其次,以《公约》为核心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为该议题确立了重要的基本原则。1992年《公约》将遗传资源确定为“人类共同关切之事项”,这一国际法新概念也因此确立了指导各国在遗传资源获取及惠益分享领域活动的基本原则。首要原则是遗传资源提供国对其境内的遗传资源享有永久主权。遗传资源的利用者获取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都必须获得遗传资源提供国的事先知情同意,并在共同商定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对遗传资源提供国来说,它有义务创造条件、便利其他国家为了环境无害的用途获取其遗传资源,但作为对价,遗传资源的利用者必须遵守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管制立法,在事先知情同意和共同商定条件基础上,与提供国公平合理分享研究和开发利用其所提供的遗传资源的各项成果和利益。此外,在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方面,利用遗传资源的发达国家还特别负有向提供遗传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的团结协助义务。

最后,由于《波恩准则》是一个自愿性文件,发展中国家要求进一步制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用于管制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制度,以形成完善健全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体系。与外来物种入侵甚至是生物安全领域的国际法相比,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的进展比较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就外来物种入侵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而言,各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同的立场,但总体而言,有着共同的利益取向以及价值追求,因此相对而言更容易达成政治共识,并进而形成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规范。而就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而言,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用者通常都是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而提供者则是发展中国家及其当地社区,双方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经济实力等各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利益几乎完全对立,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事先知情同意原则和来源地披露等保护性制度,发达国家总是以违反现行私法自治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等为理由予以坚决反对。因此,要实现《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目标需要国际社会不懈的努力。

尽管由于各国立场相去甚远,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就此问题形成了重要的共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丰富,尤其在传统医药应用方面,因此,建立一个严格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对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是有益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传统知识的产权制度与惠益分享,同时,要采取激励措施促进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保证这种获取是在共同商定的条件下经济上互惠、环境上健康;发展中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在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方面的立场协调,由于各国的利益基本相同,在国际谈判中需要一致的立场,以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和相关国际组织应该尽其可能帮助亚洲发展中国家提高能力建设水平,尤其是专家技能的培训和设施的加强。

【注释】

[1]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

[2]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

[3]参见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1~13页;秦天宝:“论中国大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制完善”,载《月旦法学》2009年总第166期。

[4]详见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6页。

[5]此处“知识”,不仅包括过去一个世纪里科学知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包括土著和地方社区在过去千百年间为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传资源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知识。

[6]姬钢:“必须重视和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访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司长杨朝飞”,载《中国环境报》2002年5月22日。

[7]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eem:A Tree Solving Global Problem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port,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5.

[8]Vandana Shiva,“The Neem Tree:A Case History of Biopiracy”,http://www.twnside.org.sg/title/pir-ch.htm,访问日期:2004年6月15日。

[9]“中外近期‘专利战’跟踪报告”,载http://www.ebiotrade.com,访问日期:2004年7月29日。

[10]姬钢:“必须重视和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访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司长杨朝飞”,载《中国环境报》2002年5月22日。

[11]详见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9页。

[12]1983年《植物遗传资源国际约定》的第1条规定:“本约定以下列被广泛接受的原则为基础,即植物遗传资源是人类继承财产,因此应当不受任何限制而可以获取。”

[13]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条的宣示,《公约》的三项目标分别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

[14]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Benefit-sharing:Legislation,Administrative and Policy Information;UNEP/CBD/COP/2/13,6 October 1995;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UNEP/CBD/COP3/20,5 October 1996;and Review of National,Regional and Sectoral Measures and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15,UNEP/CBD/COP/4/23,5 February 1998.

[15]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土著与当地社区、研究机构、产业界和非政府组织等。

[16]Walter V.Reid and Kenton R.Miller,Keeping Options Alive: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serving Biodiversity,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ashington,USA,1989.

[17]CPGR,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ndertaking:Mandate,Context,Background and Proposed Process,CPGR—Ex1/94/3,First Extraordinary Session,pp.7~11,November 1994,Rome.

[18]Edward Rugumayo,“Biodiversity,Biotechnology and UNCED 1992”,NETWORK’92,Mar.1991,at 3,available in Env’t & Dev.Hearings,at 211(annex to statement of William R.Pace,Director,Center fo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19]Veit Koester,“The Biodiversity Convention Negotiation Process and Some Comments on the Outcome”,i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Law,Vol.27,Issue 3,1997,pp.175~193.

[20]William H.Lesser,“Sustainable Use of Genetic Resources under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Exploring Access and Benefit Sharing Issues”,in CAB International,Oxon,UK,1998.

[21]《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j):“依照国家立法,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并促进其广泛应用,由此等知识、创新和实践的拥有者认可和参与并鼓励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等知识、创新和做法而获得的惠益。”

[22]See further,http://www.biodiv.org/decisions/default.aspx?m=COP-04&id=7131&lg=0,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www.daowen.com)

[23]http://www.biodiv.org/programmes/socio-eco/benefit/ab-pe-01.asp,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24]http://www.biodiv.org/decisions/default.asp?lg=0&m=cop-05&d=2,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25]http://www.biodiv.org/programmes/socio-eco/benefit/ab-pe-02.asp,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26]http://www.biodiv.org/programmes/socio-eco/benefit/ab-wg-01.asp,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27]http://www.biodiv.org/decisions/default.asp?lg=0&m=cop-06&d=24,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28]缔约国第六届会议第VI/24号决议。

[29]http://www.cbd.int/convention/cop-7-dec.shtml?m=COP-07&id=7743&lg=0,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30]http://www.cbd.int/convention/cop-7-dec.shtml?m=COP-07&id=7756&lg=0,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31]http://www.biodiv.org/doc/meeting.aspx?mtg=ABSwg-03,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32]http://www.biodiv.org/doc/meeting.aspx?mtg=ABSwg-04,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33]http://www.biodiv.org/decisions/default.aspx?m=COP-08&id=11016&lg=0,访问日期:2008年2月13日。

[34]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主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生物多样性公约〉回顾与展望》,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35]详见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17页;秦天宝:“国际法的新概念‘人类共同关切事项’初探”,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5期。

[36]对此,有西方学者评论指出:“尽管发达国家的‘人类共同遗产’主张在《公约》中遭到摒弃,但它们也成功地阻止了发展中国家对其遗传资源主张完全的主权控制。”Edgar J.Asebey and Jill D.Kempenaar,“Biodiversity Prospecting:Fulfilling the Mandate of the Biodiversity Convention”,in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October,1995,p.717.

[37]Ayesha Diaz,“In the Light of UNCED:Permanent 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in(24)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Law,4,1994,p.169.

[38]The Crucible II Group,“Options for National Laws Governing Control over Genetic Resources and Biological Innovations”,Seeding Solutions.Volume 2,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Dag Hammarskjöld Foundation,2001.

[39]UNEP,Report of the Ad Hoc Open-Ended Working Group on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UNEP/CBD/COP/6/6,2001,Guideline 45.

[40]UNEP,Report of the Ad Hoc Open-Ended Working Group on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UNEP/CBD/COP/6/6,2001,Guideline 48.

[41]UNEP,Report of the Ad Hoc Open-Ended Working Group on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UNEP/CBD/COP/6/6,2001.

[42]Jack K.Githae,Potential of TK for Conventional Therapy—Prospects and Limits,in Genetic Resources Traditional Knowledge&The Law—Solutions For Access& Benefit Sharing.Evanson C.Kamau& Gerd Winter(ed),Earthscan(2009).London,UK,pp.177~100.

[43]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条(c)款。

[44]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7条第2款。

[45]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8条第4款。

[46]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eport of the Workshop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UNEP/CBD/TKBD/1-3,15 December 1997,pp.23~29.

[47]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eport of the Four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UNEP/CBD/COP/4/27,15 June 1998,IV/9,pp.111~115.

[48]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Proposed Programme of Work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8(j)and related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UNEP/CBD/WG8J/1/3,10 January 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