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随着地球地质历史与环境的演变,随着人类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总是在发生变化。某一时期可能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性变得丰富;某一时期可能由于环境灾害(冰期、火山等)或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物类群也可能以不同速率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变动是正常的,一些物种或基因,由于特殊的自然灾害,以及受到自然选择的压力被淘汰而消失;而同时,由于基因突变与进化,不断产生一些适应性或竞争力更强的新物种。新的物种不断形成,旧的物种逐渐灭绝,是自然界自我平衡的体现。现存的物种是过去数亿年进化的结晶,是几十亿个物种在灭绝中的幸存者。在过去的上亿年中,自然灭绝速率平均为每世纪约90余种脊椎动物。据估计,大约每27年就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27]
人类并不能改变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但是人类活动的确能够加剧其动态变化速率。19世纪末期,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天然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开始加大。到20、21世纪,世界出现的人口爆炸、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明显地加剧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压力,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地球历史上少有的严重威胁。
蕴含丰富生物物种的热带雨林,由于不断砍伐毁林,已比原有面积减少了一半,温带森林的1/3也不复存在,草原则有近40%的面积处于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状态之中。这些生物多样性存在环境的改变,使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是惊人的。据估计,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物种灭绝的速率不断加快,现在的灭绝速率是地球史上最高的,为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平均每天就有一个物种消失。[28]75%的农作物基因多样性已经失去,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工业化捕捞,90%的大型鱼类(large fishes)在海洋里消失。[29]根据评估的种群数量,从1970年到2006年,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平均几乎减少了1/3,而且全球范围内仍在继续减少,热带地区以及淡水物种的减少程度尤为严重。估计将近1/4的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30]在已知种群趋势的1200种水鸟种群中,有44%的数量在减少。42%的所有两栖类动物和40%的鸟类种群数量正在下降。[31]从2000年至2010年,全球原始森林的减少面积超过了40万平方公里。据估计,北美洲已经丧失了95%以上的草原。世界陆地面积的约1/4(24%)正在退化。[32]同时,生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情况也相当严重。栖息地面积缩小和片断化,导致野生生物种内遗传多样性严重丧失,使野生物种对疾病、气候变化、栖息地改变、杂交等的抵抗力降低。栖息地片断化,致使种群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导致种内不断近亲交配,最终种群遗传纯化,多样性丧失。栖息地面积缩小到一定程度,环境容纳量低于物种、特别是大中型动物的最低自我稳定种群数量,致使物种数量不断减少而出现种群萎缩、近亲交配最终崩溃灭亡。由于人为控制育种和迅速开发遗传基础狭窄的品种,驯化物种的品系及品种多样性也相对减少。由于驯化物种的品种迅速减少,遗传多样性大大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下降。[33]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全人类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www.daowen.com)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外来物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系、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效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等。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34]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的生物资源的实用价值而对其肆意开发。生物资源持续生产的极限被突破,生物多样性在各个层次上被极度削减。人们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的和潜在的价值,没有意识到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遭到蚕食,人类正在剥夺自己选择自然的机会和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丧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中国比其他国家更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然而,巨大的人口压力、高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利用不当,使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物种约2140种,其中包括被列入附录I的物种112种(列入附录1的濒危物种标准与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濒危物种等级中的濒危等级标准相同),附录II物种1987种(列入附录2的濒危物种标准与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濒危物种等级中易危等级标准相似)。[35]我国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40%的重要湿地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特别是沿海滩涂和红树林遭受到严重破坏。[36]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8%;风力侵蚀面积195.7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
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多样性的丧失是全人类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能否继续以其固有的方式生活的严峻挑战,而可持续发展也将沦为空谈。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繁衍与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的支撑。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主要物质基础。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发展得以持续、成功的根本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